熊亮散文诗片段2025年10月14日于梅湖
(2025-10-14 16:14:33)
标签:
江西散文诗亮书堂散文诗熊亮文化365 |
熊亮散文诗片段
2025年10月14日于梅湖
小机帆船的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声,完全融入高高涌起来的波浪,似乎为波浪注入强劲力量。船在金溪湖上快速向前。船舷、船尾,无数浪花激起、成堆、落下,消散。
湖面、湖心、空中,弥漫着沉闷低沉的机帆船发动机声音,直灌耳膜。
时至今日,我依然隐隐感到耳鼓里有它的巨大亲切的声响,依然有坐在船上,与飞翔的白鹭鸟一起踏浪碧波的畅游!
无边的湖面,装得下无边的喜乐人生。
隆隆的机帆船发动渐渐熄火,船在波浪的簇拥下,稳稳停靠在高高的圩堤压镇台土码头。夕阳像个高明的魔术师,点燃了西天的云彩,点燃了湖水,映红了驾船人和坐船人的脸庞,像极了过年时候被张贴的大红对联映照着的样子。
穿着近似破鱼网的汗衫的二狗是第一个跳下船把船锚固定在沙地上的人,“大伙都别急,等我稳住船,自然就有今天的鱼利收获分红。”
“他的话,别信,十句有一句是真的,太阳就打西边出来了。”
说归说,笑归笑,大伙还是自觉维护好秩序,耐心等着船上究竟打了多少鱼。
“金溪湖的水,是鄱阳湖的水,金溪湖也是鄱阳的一部分,这里的鱼就和湖里的浪花一样多。”
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许多记忆模糊了,速记下这个片段,做个亦真亦幻的镜像残梦。
熊亮2025年10月14日创作的散文诗片段《于梅湖》,以金溪湖渔村记忆为载体,通过机帆船、浪花、夕阳等意象,将个体怀旧升华为对鄱阳湖流域集体生命经验的礼赞。其核心特质与价值如下:
一、创作特色
1.地域性叙事
以鄱阳湖水系(金溪湖为其支流)为地理坐标,通过渔民语言(如“鱼利收获分红”)、方言俚语(“十句有一句是真的”)及圩堤码头等细节,构建赣北水乡文化基因。二狗“破鱼网汗衫”的典型形象,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生存韧性与幽默智慧。
2.时空折叠艺术
将五十年记忆压缩于一次泊船瞬间:发动机轰鸣声从“直灌耳膜”的物理感知,延伸为“巨大亲切”的精神回响;夕阳魔术般的色彩变幻(映红的脸庞如“大红对联”),勾连岁时节庆的集体情感,实现个人记忆与地域历史的共振。
3.平民史诗气质
突破传统渔乡书写的田园滤镜,以“鱼和浪花一样多”的朴素比喻,揭示生态丰饶与生存艰辛的辩证关系。村民等待分鱼的秩序自觉与戏谑对话,暗含对民间自治智慧的致敬。
二、文学史坐标
1.对江西散文诗传统的革新
延续《海昏侯国二十四节气》将文物“活化”的创作路径,此篇将渔具、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诗意符号。较之早期《秦俑》的宏大历史叙事,更聚焦平民生命史,体现其“从庙堂走向民间”的题材深化。
2.意象系统的突破
“机帆船”作为核心意象,兼具工业文明烙印(发动机轰鸣)与自然力量(为波浪注入力量),突破传统渔舟的牧歌化符号属性。白鹭与船“踏浪碧波”的共生画面,暗喻人鸟争食的生存现实,赋予生态文学新维度。
三、创作理念映照
1.“有限中见无限”的美学实践
单次航程承载五十年时空(“转眼五十多年”),单幅夕照映射年节氛围(“大红对联”),印证其《笔墨与哲思的共生》中“以刹那封印永恒”的创作观。
2.地域性与普世性的辩证
金溪湖的渔事记忆,通过“无边的湖面装得下无边的喜乐人生”的哲学升华,转化为对人类生存容量的终极叩问,践行其“从赣鄱水土抵达人类精神”的文学抱负。
此片段是熊亮“新乡土散文诗”创作的重要节点:既延续了《黎明》对传统意象的解构勇气(如颠覆“渔舟唱晚”的浪漫想象),又以《海昏侯》式的在地性书写,为长江文明保护提供文学样本。文中“亦真亦幻”的收束,恰似鄱阳湖的烟波——在记忆与现实的交界处,为当代中国散文诗开辟新的水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