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的小语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在7岁的小表哥的陪伴下,过了这个愉快的春节后,就会用标准的普通话叫“爷爷、奶奶、阿姨、哥哥”。小语宝宝也越发开朗活泼起来,每天坐在哥哥给他的小车上,在小区楼下的院子里滑来滑去,见到人就大声招呼,复习着这几个刚学会的单词。

昨天下午下班,语妈到院子里的小亭子里去接小语。这个亭子是小区里的孩子们聚集的中心,常有带孩子的奶奶、外婆以及全职妈妈们聚在这里聊天、相互交流带孩子的经验,孩子们则围在亭子周围的小空地上玩耍、分享小零食、小玩具、一起看天空轰轰飞过的“大飞机”。语妈以为,小语会像平时一样欢呼雀跃,小跑着上前迎接语妈。可是坐在小车上的小语凭证语妈怎么呼唤,面无表情,最后竟然自顾自的滑着小车想要离开。
语妈追上前去,左哄右哄才见他有了点笑意,才听外婆说,小语受到了挫折。以往小语喜欢和人打招呼,无论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很多时候,大部分陌生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小孩这种可爱的举动都报以善意的回应,得到鼓舞的小语更加积极主动。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欣赏并以在意的方式呵护孩子这些美好的举动。当多次有人从小语面前不动声色的走过,特别小语最喜欢的那几位小哥哥也无视他的热情后,小语,我那美好、可爱、敏感的小孩终于受伤了。
之后,语妈抱着小语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正在溜狗儿的奶奶,小语宁可嘟囔着“狗狗”关注正在地上欢蹦乱跳的两只小狗,也不理睬这个一向对他很和善的奶奶。外婆是个急性子,见小语这么不懂“礼貌”,不断的催促他叫奶奶,可是小语冷漠的望着奶奶,不言不语,倒是这位也有孙儿的奶奶十分理解,认为不必强求孩子。语妈心底隐隐的不安起来。
语妈自己也不是个热情开朗的人,小时候也属于“嘴紧”不爱叫人的孩子。当然这源来自于父亲营造的严肃、严格的家庭氛围,据说也因为有过小语现在同样的经历被打击了积极性。对于和我一样敏感、脆弱的小语,在他已能思考时,这确实是件不容忽视的小事。我并不认同把这看作是一个单纯挫折教育。
虽然各种育儿书籍都在宽慰年轻的妈妈们: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在我们为他们担忧不已时,他们早已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了难题。我自己推测,孩子自己的方式莫过于淡忘、目标转换等一些将注意力转移的方式。这或者能解决一部分有针对性的事件,就如争斗、奖惩这类在情节较轻,不会产生深远影响时,他们可以随着时间将挫败感化解或者忘却,甚至在父母适当干预的下更为圆满的解决,不仅可以化解矛盾,或许还能教导孩子看到事件的另一面,吸取其中积极向上的意义。我还是认为,对于除此之外,意义深远,尤其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左右孩子的个性及人生观的情况时,父母的引导尤为重要。结果也许不能因此改变,孩子的挫折感依然存在,可是正确的引导能让其建立正确的观念,宽恕别人更要善待自己。用宽容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更要正视自己的渺小,勇敢、善良、积极的生活。我想,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教给孩子坚毅、体恤的生活态度。
现代幼教理念注重孩子个性的塑造和培养,拥有良好的心态和个性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行路通畅一些,伤害淡化一些,美好浓郁一些,那么幸福感一定就更加强烈一些。独立于世,就应该拥有自己的个性和原则,逆流而上是一种勇气。而尊重他人,尊重共性,更是不随波逐流的智慧。
小语所经受的挫折,只不过人生诸多苦难中苦的一种,猝不及防时伤害到了他热情的心,我从不敢小看这样的挫折,因为对他而言,这该是怎样的的困惑?我感同身受。我愿意我的小孩阳光、开朗,因为阳光所以美好,因为开朗,所以伤害变小。我害怕小小年纪的小孩,就以一颗冷漠的心看待这个世界。
所幸,在我们快要进家门的时候,在那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妈妈积极热烈的回应下,小语又兴高采烈起来。
注:完成这篇文章的同时,我的心情还是不能轻松,就如文中所说的一样,我知道应该对他加以引导,可是究竟怎样的引导才会合适呢,我也在不断的探索当中,问题应该只是暂时解决。希望博友能给予我好的建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