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洋淀民俗风情——白洋淀渔猎文化之二

(2012-05-28 13:44:09)
标签:

白洋淀

渔猎文化

民俗风情

民俗文化

白洋淀旅游

分类: 白洋淀民俗风情

    京南水乡、华北明珠白洋淀是我国华北地区较大的淡水湖泊,面积366平方公里,有大小淀泊143个,是北方历史上著名的渔猎场所。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白洋淀就有古人类活动遗迹。直至20世纪60年代,这里一直水草丰美,鱼虾成群,苇荡一望无际,淀泊沟岔纵横,是野鸭、雁、鹤等各种鸟儿栖息繁衍的乐园。

 

http://s2/middle/440075aehc1125e59d2e1&690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上游水库的建设,现在的白洋淀水域面积已大大缩小,白洋淀水质已经不适合更多鱼类和鸟类的生存,很多渔民转行,从而使传统渔具大量消失。但是渔猎文化的资料,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应该得到更好地保护。

    白洋淀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发明了许多体现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生产工具。有的工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看似简单,但用起来还真有点出神入化的味道。

 

http://s15/middle/440075aehc1127dc9f06e&690

白洋淀渔猎文化:下卡捕鱼

    用竹篾削成两头尖如枣核钉的卡头,卡头的长短根据鱼的大小而定。卡头弯成弓形,用草箍把合并的两头套在一起,草箍中插上嫩苇叶或马斑草。把系上诱饵的卡勾用线穿在一起下在水中。草鱼来吃草时,咬断了草箍,卡头弹直把鱼嘴卡住,鱼就被捉住了。另一种对鱼卡的描述也很有代表性。它是一种竹签状物体,捆绑在网绳上,在水中将签状物弯成U型,再将芦苇杆裁成环状,套在U型竹签头部,放上诱饵,布于水草或芦苇下,鱼在吞食鱼饵时,会将苇环碰掉,这时鱼卡突开,刺穿鱼嘴并将其卡住,鱼儿很难逃脱。

 

http://s3/middle/440075aehc11280bcae32&690

  白洋淀的鱼卡主要有六种,包括黄瓜鱼卡、二泡卡、小卡、大卡、草鱼卡、蟹卡。其中,以小卡使用期长,捕捉鱼类范围较广,可以捕到鲂鱼、鲫鱼、马杠、鲶子、红鳃等。小卡一般于冰河解冻后就可下卡,一直到农历十月份以后,冻河前都可使用。下小卡的鱼饵多为小鱼小虾,面食也可以,要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鱼饵。一般的渔家规律是清明节前用鱼虾,芒种节前用面食,再到立秋前用麦粒,冻河前又可用面食。

 

http://s5/middle/440075aehc112867c27a4&690

     改变鱼饵的原因是捕捉的鱼种不同。鱼类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习性,小卡的卡箍用蔫苇剪成,鱼吞食鱼饵后,卡箍张开,卡在鱼嘴中吐不出来。小卡多在傍晚下卡,边下卡,边撒一些稻稗之类引鱼的食。傍晚时,拴好卡的渔民乘船来到淀里,一个人蹲坐在船头一侧,一个人棹船沿着直线下卡。第二天早晨,仍由一人棹船,另有一人在船头倒卡,随时发现卡上有鱼,随时用回子捞取、择卡。在气温适当的情况下,卡上多半有鱼。

http://s1/middle/440075aehc1128c5d9380&690

白洋淀渔猎文化:罱lǎn子夹鱼

    罱子用的是杠杆原理。两根青竹篙加网特制的大夹子,骨架是竹子棍子,四周用网布缝制好,在白洋淀水中张开夹子,然后阖上夹子,水就从网布眼中流走,就剩下鱼了。这种捕捞方式很累,大夹子很大很沉。

 

http://s16/middle/440075aehc112b8d4b14f&690

    划船的人根据使罱的人选下罱子的水面上划船,使罱的人在船头站定,倾着身子把网张开;迅速朝塘底捺,用劲捺;把竹篙捏紧,让网口闭合。提上来的罱子像一只水饺,饱鼓鼓的。不要提出水面,就在水里荡几下,把淤泥荡掉,鱼就现出来了。把竹篙高高地提起来,让网口对着澡盆,吐出鱼来。

 

http://s8/middle/440075aehc112beec1367&690

白洋淀渔猎文化:飞叉捕鱼

    头戴草帽,身体黝黑的渔家汉子和头顶荷叶、赤膊,穿短裤衩的少年手握钢叉,逡巡淀边、苇塘壕沟旁,瞄准水里游弋的大鱼下叉,那可是白洋淀上特有的渔猎的场面。钢叉多为五股叉,须叉的尖处有铁须,叉中鱼后,可以防止脱叉。渔猎的主要对象是鲤鱼和黑鱼。

 

http://s6/middle/440075aehc112e5c74875&690

    渔猎又分为叉晒和叉窝子。叉晒的最好季节在夏季。夏日炎炎,淀水表面温度升高,水中常滋生一些极小的昆虫。这些昆虫爬到一些鱼的脊背上、鱼鳃内生存,使鱼感到瘙痒。这时,鱼漂浮到水面,借阳光温水驱虫解痒。另外,大鱼不晒不开食(不吃食),黑鱼不晒不交尾(交配)。这样,便给叉晒的渔家提供了机会。叉晒,主要叉鲤鱼和黑鱼。一则鱼较大,好下叉,容易猎取;二则这两种鱼的习性决定了它们比较有规律的晒脊地点:黑鱼多在苇塘边、水稍浅的地方;鲤鱼多在淀心水深处。叉晒的关键环节是下叉。叉晒的人找到目标后,叉不能直对鱼身,而是对准鱼头。因为水一有响动,鱼习惯向前逃去,待叉到时,正好叉到鱼身。另外,下叉的地点需选在鱼身下三寸的水面。一来是河水、阳光反射造成人眼光看到鱼的误差;另一方面,又一接触水面,鱼必定前游下沉。

 

http://s13/middle/440075aehc112e7dadbdc&690

  时近中午,一只轻巧灵便的鸭排子悄无声息地离岸向淀中划去。除一人棹船外,另一人手握钢叉立在舱中,警惕地观察小船四周的情况,宛如山野猎人在丛林中窥探附近有无兽迹。鸭排划行速度极慢,好似一条慢悠悠游动的大鱼。当小船划行到一片清水(即无水草的亮白区)附近时,目标终于出现了:黑绿色的水中,有一条稍稍隆起的黑岗,岗下又微露暗白色,这是一条约有二三斤重的鲤鱼正潜藏在水中晒着脊背。躬身、挺直、前倾、出叉一连串动作只在瞬间完成。水上翻起浪花,钢叉随鱼下沉向前移动一段,终于停住,猎物(鲤鱼)终于被挑出水面。

  至于叉窝子则需要进一步了解黑鱼护窝的习性。6月,是黑鱼产卵季节。亲鱼(母鱼)产卵后寸步不离地守护在卵巢附近,防止别的鱼吞食。亲鱼每天数一次窝,做小小的移动,使卵能够浮于水面。叉窝子的渔人远远看见沟壕边、水草附近有一片淡黄漂浮的东西,那就是黑鱼卵,附近一定有较大的黑鱼护窝。如果不见护窝的黑鱼,就用渔叉将黑鱼卵轻轻搅乱,在附近水面摆上水草或苇把儿作标识。黑鱼回窝后,便用鳍和尾将鱼卵重新拢到一起。叉窝子的渔人只要看准草标动向,就可以依动向判断黑鱼位而准确下叉。

  黑鱼十分爱护它的子女,亲鱼产卵后与公鱼轮流守护,即使黑夜沉入水底,也不离开。一旦其他鱼游近,黑鱼迅速出击,常使其他鱼猝不及防而受伤离去。有趣的是鱼卵成鱼后,两条黑鱼便率领小黑鱼群在淀中游来游去,不时用鳍和尾归拢幼鱼,不使小黑鱼离群。此时,大黑鱼帮助小黑鱼觅食,学本领。直到小黑鱼长到一寸左右,大黑鱼才用吞食一两只幼鱼的办法驱散小黑鱼,让它们独立生存。

 

http://s10/middle/440075aehc112ea6cdb49&690

  渔猎虽然比较辛苦,但却让人品尝到俘获猎物的喜悦,而那出叉前后,也真的宛如山野猎人一样怦然心动。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