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洋淀民俗风情美食系列——小虾糊饼

(2008-10-17 11:57:09)
标签:

白洋淀

民俗风情

直隶官府菜

美食

小吃

小虾糊饼

文化

休闲

渔民

荷花淀

分类: 白洋淀民俗风情
 白洋淀民俗风情美食系列——小虾糊饼

     现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吃上也很有些讲究。往常被人们当作过年过节用的鸡鸭鱼肉,如今反觉得口感挺腻,总想吃点粗粮野味。到白洋淀旅游,不妨住进民俗村,尝尝真正的渔家饭——小虾糊饼,一定会给你带来新鲜的感觉。

 

白洋淀民俗风情美食系列——小虾糊饼


    据说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来白洋淀水上围猎。船经淀中一个水村,村边杨柳依依,树下渔姑们织席、编篓、结网,说说笑笑,一派喜气洋洋。康熙被这浓郁的水乡劳动场面吸引住了,便令停船靠岸,与几名近臣待卫走上岸去。这时,附近传来阵阵香味。这香味既有米粮之香,又有水草、鱼虾之香。

 

白洋淀民俗风情美食系列——小虾糊饼

 

    康熙与群臣不由得循香味寻去。那是一间简陋的民宅,院中有个锅台,一位老妇人正弯腰在铁锅内拍打着一种玉米面、小虾、苲菜搅拌在一起的,像饼一样的食物。香味便是从锅中传出。康熙走近时,老妇人正用铲子轻轻起着饼边。老妇人熟练地三下两下便把整个锅底的玉米饼托出来:饼是金黄的,苲菜是绿的,小虾是红的,色彩鲜艳,香气浓郁。一时间,康熙食欲大振。吃了几口,龙颜大悦,问是什么食物。老妇人随口答道:“白洋淀小虾糊饼。”康熙正在兴头上,便提笔写下“白洋淀小虾糊饼”七个字。康熙走后,老妇人便在门前挂起了“白洋淀小虾糊饼”御匾,专做渔家饭菜,生意十分兴隆,而白洋淀小虾糊饼的名字也就叫响起来。

白洋淀民俗风情美食系列——小虾糊饼

                       直隶官府菜名厨在白洋淀交流小虾糊饼的制作工艺

    其实,小虾糊饼做起来并不难。主料是新鲜玉米面、鲜活的小虾、刚从淀里捞上的苲菜,加葱花、花椒面,用温水搅拌。面要有些发散,但又能搅在一起。苇皮作燃料,将锅烧温后,放到锅里.用手蘸水,轻轻将面,拍成饼状,要薄一些。盖锅五六分钟后,便可起锅。先用铲子将糊饼边铲起,然后三下两下。便将糊饼全盘托出,外焦里嫩,色香俱备。

 

 白洋淀民俗风情美食系列——小虾糊饼

             

             散文:新白洋淀纪事之二——小虾糊饼            作者:艺兵
   那次父亲提起白洋淀的小虾糊饼,说离开家乡多年仍然能回味起那种玉米面与小虾混合的鲜香味。其实小虾糊饼用料简单,做起来也不复杂——将玉米面与新捞取的小草虾加入少量水,在加适量的盐揉均,将铁锅烧热,把掺合了小虾的面在锅底摊薄,盖上锅盖,用文火烧一会,使玉米面的一面烤成锅巴,另一面也熟了就可起锅了。小虾糊饼吃起来鲜香脆嫩,还容易保存,是白洋淀人平时很好的干粮。父亲最后说:“……小虾糊饼还是‘八路军的饼干’呢。”我有点诧异,父亲说:“这是有故事的。”

  父亲说现在村里小学校的位置,抗日战争时是一座大庙,曾做过八路军的一所医院。我曾疑惑一所医院为何会建在这里,因为白洋淀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中都是游击区,而且距村庄三里的西大坞就有伪军的炮楼,中间是毫无遮拦的大淀。我想原因有几个,首先是群众基础好,孙犁的散文有两篇都是用我们村庄——采蒲台的名字命名的,其次白洋淀迷宫般的芦苇荡便于隐蔽,而伪军也不敢单独进入白洋淀,另外大概还因为那句老话,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安全。

  那年冬天父亲大约十岁,是村里的儿童团员。一天晚上刚吃过晚饭,村里的武委会主任来到家里,后面跟着同样是儿童团员的宋文明,还有一个十七八岁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武委会主任叫过奶奶,指着小伙子说:“这小八路的伤养好了,准备回队伍去,原来护送伤员的民兵有别的事情,想让他俩把小八路送过千里堤。”

征得奶奶同意后,他又叫过两个孩子,让他们先去北淀的汕上找宋文明他爹老宋,老宋会告诉他们下一步干什么。

  “汕”其实是白洋淀冬季一种常见的集体捕鱼方法。每到冬季冰封水面之后,由捕鱼经验丰富者在大淀中选择水草繁茂的地方,大致划定范围后再由村里组织人们凿开冰面,将苇箔插下把这块冰面圈住,使鱼不致逃掉,以后则可随时凿冰捕鱼,而平时则需由专人看守,宋文明他爹就是看汕人,而看汕的棚子也是一个临时的交通站。

  冬天的夜来得早,三人出发时天已黑了。而乡村的夜才是真的夜,踏着冰走出北沟,夜色已沉,村庄的灯光被抛在身后,黑暗渐渐象一种粘稠的液体包裹着夜行的人们,但村北一里多外仍有一盏孤独昏黄的灯光闪烁着,宋文明说他爹就在那里。

  看汕的窝棚其实是一条放置在冰上的带棚渔船,防风的棉帘子掀开着,透出灯光,也有一缕炊烟和一阵香味从棚里溢出。

  他们到了棚前,宋文明叫了声:“爹!”

  “是文明吧,快进来,外面冷。”

  他们进了窝棚,老宋才看出是三个人,其中还有一个陌生的年轻人。宋文明向他爹说明了来意,老宋拉过小八路,端详了一番,高兴地说:“好样的!多替我们打死几个鬼子。哦,你们吃饭了没有,一起吃点再走?”孩子们说已经吃过了,还是抓紧时间赶路。老宋不再多说,掀开小火炉上的锅盖,随着雾气蒸腾的还有一股清清的香味,闻到了那股香味,两个孩子高兴地叫了起来:“小虾糊饼!”老宋将糊饼从锅里铲出来,掰了两小块儿递给两个孩子。将剩下的大部分包进一块白布,塞到小八路手中:

  “拿着!带在路上吃。”

  小八路连忙推辞,说:

  “不行,大爷,这是你的晚饭,都给了我您吃什么?”

  “我还可以再做。告诉你吧,从我这送出去的同志都爱吃我摊的小虾糊饼,你不拿就是看不起我,我可要生气了。”接着老宋又狡黠地笑笑说:“带上糊饼,过千里堤还有用呢。记住这可是八路军的饼干。”然后又告诉他们在哪里比较容易避过伪军的岗哨,上堤后找一个开饭馆的姓肖的……

  他们告别了老宋。按着老宋的安排,他们紧贴着苇荡走在大淀的冰面上。织席和捕鱼是白洋淀人最主要的收入,通常在每年秋天所有芦苇都会被收割,成为编制苇席的材料,那时整个白洋淀也会显得毫无遮拦。但自打雁翎队等抗日队伍转战于芦苇荡,每年就有不少地方的苇荡会作为青纱帐被保留下来。走在冰面中央根本无法隐蔽,而紧靠苇荡行走就极为隐蔽。自然不少白洋淀人也会因此少不少收入,但在那个年代却没有多少人抱怨。

  夜里起了风,父亲问他们冷不冷,小八路说:“‘饼干’揣在怀里,挺暖和的。”两个孩子也笑了。

  又穿过了几道壕沟,便到了千里堤下。西大坞是个大村,房子沿堤而建,整个村庄哩哩啦啦在堤坝内侧拉了很长,有些房子就建在堤上。一座大炮楼面对着码头,一盏贼亮的探照灯在顶上晃来晃去,但随着湖岸弯曲的千里堤有不少死角。老宋告诉他们的上堤地点就是这样一个偏僻位置。

  探照灯晃过去后,周围显得愈加黑暗,他们趁着黑暗登上了千里堤。贴着房屋的暗影走了不远,一间临街的房子的门窗透着昏暗的灯光,从门上的幌子可以依稀看出是一间小饭馆。

  他们进了门,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迎了出来,看到两个孩子和一个年轻人先是流露出一丝诧异,但很快就坦然地招呼道:“三位要吃饭吗?”

  父亲问道:“您是肖叔叔吧?”

  中年人怔了一下:“没错,我姓肖。三位是……”

  宋文明接上话头:“我们从采蒲台来,我爹让我来找你。”

  “你爹?你爹是谁?”

  父亲笑了:“他爹是老宋。”

  “老宋?那他是……?”他用拇指和食指做了一个“八”字。三人互相看了一眼,笑了。

  老肖把他们让进里屋:“怎么派你们两个孩子来?”

  “原来的民兵有任务,我们也是儿童团啊。”

  老肖又对小八路说:“吃点东西暖暖身子,晚上接着送你到下一站。”

  小八路拦住他,从怀里掏出布包说:“不用忙了,我带着吃的。”

  老肖看到还冒着热气的小虾糊饼,笑了:“还真是老宋叫你们来的,他送来的同志都带着小虾糊饼。对了,当时他还跟你们说过什么?”

  两个孩子互相看看,一时没反应过来,父亲脑子里忽然一闪,叫道:“小虾糊饼是八路军的饼干。”

  老肖大笑起来:“那就更没错了,从老宋那来的人都知道这句话。”

                                                                               2009年2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