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3/large/44006cbbjw1exylhkcjafj20yi0pu433.jpg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將人生成長過程中最為青澀最為懵懂最為回味的時期稱為青春期?難道僅僅因為它是人生旅程的開端嗎?就如同春是四季的開始一樣?既然這樣,人生只有四季嗎?如果只是四季,那為什麼青春期最令讓人難忘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很久,直到讀了于丹的《重溫最美古詩句》我突然明白,原來都是因為“恨”!于丹說:“春的憂傷有時候很深,深到“春恨”的地步,而這種恨都是漸漸滋長出來的,在最青澀的時期,不強烈,不洶湧,但纏繞身上,牽絆在心中,久久揮之不去。”這不正如我們經歷過的那個時期,那些事,那個人嗎?青春就是因為這份“恨”才令人如此懷念吧!
那麼,我們在青春里都恨些什麼呢?恨那時候的自己不是現在的自己?恨那時候的自己根本不懂自己?恨那時候的自己無力,彷徨?恨那時候永遠成為那時候?恨那轉身即是永遠的悲傷?“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怆然暗驚。”這就是“春恨”!
《我的青春期》在我看來就是一部講述“春恨”的影片。恨的那麼深,那麼徹底,又那麼的滑稽可笑,以至於在趙閃閃如願以償將李春霞壓在身下后,淒淒的說出那句:“我不想湊合的活著!”多可恨啊,多麼可恨的青春啊,多麼可恨的念頭啊,多麼可恨且悲涼的青春期啊!
影片的最後,趙閃閃關上了門,將自己,李春霞,以及小時候的自己關在那個帶給他無線回憶的房子裡,許久,趙閃閃的母親打開房門,看到的只是皚皚白雪。鏡頭跳轉,小時候的趙閃閃和李春霞在一望無際的雪世界里,趙閃閃攔住駕車的大叔說:“我們想回家了”,大叔駕著車帶著他們遠去。導演郝傑說這樣的結尾其實就像表現一場夢境,而我卻覺得那是所有人都冰封的青春。
早前看過郝傑的《老光棍》,作為一部低成本的獨立電影,斬獲了諸多國際大獎是我對郝傑的第一印象,再加上那些原生態演員帶來的荒涼又荒誕的現實感故事,讓我對《老光棍》肅然起敬。而這部《我的青春期》是郝傑即《老光棍》和《美姐》后,第三部關於性的故事。郝傑的影片基本都帶有喜劇的品相但實際並不歡樂,殘酷的現實和理想的追求總是那麼格格不入,這也是影片帶給人們最柔軟的部分。《我的青春期》雖比之前的作品精緻了許多,但仍然脫離不了原生態的影子,鮮活樸實的張家口方言,讓這部看似沉悶卻活力四射的電影在眾多青春片中脫穎而出,成為對青春的另一種解讀。
包貝爾是片中趙閃閃的扮演者,對於包貝爾而言,今年是他豐收的一年,從《鐘馗伏魔》到《港囧》,再到跑男以及《我的青春期》和即將上映的《年少輕狂》,還有接拍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2》,文章導演的《路遙知馬力》,他自導自演的電視劇也即將開機。今年的包貝爾可以說忙壞了,真的忙壞了,火了,實實在在的火了。但這一切都是他這麼多年來辛勤耕耘,默默努力的結果。就像他主動結識郝傑,不計較片酬接拍《我的青春期》一樣,每時每刻他都在努力,為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努力。片中的趙閃閃只是想拍電影,而生活中的包貝爾也只是想扮演角色。一個演員的認真是可以從塑造的角色中看出來的,包貝爾賦予趙閃閃的恰恰就是這份認真和執著,如果說有些許遺憾,那麼我覺得無論是生活中的包貝爾,還是影片中的趙閃閃,都應該適當的做些減法,這種減法或留白反而會讓個人和角色都更加豐滿。
《我的青春期》雖算不上什麼精品佳作,但在巨制大片,小品電影,綜藝電影氾濫的今天,無疑是一股難能可貴的清風,它會吹動你內心隱隱的憂傷,喚起你曾經的悸動和彷徨,為你的青春再來一次緬懷和珍藏。
前一篇:《港囧》是一部青春懷舊的喜劇電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