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逻辑在高考命题中的应用

(2025-06-30 09:15:22)
分类: 剑指高考
逻辑在高考命题中的应用
1.(2017·全国卷)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示例可以知道,处“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是对“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的否定,由此分析,给出的语料中的“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两个推断犯了说法过于绝对的错误。所以,处问题应该是“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处问题应该是“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2017·全国卷)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本题给出的文段主要介绍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问题,从给出的示例可以看出,“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是对语段中“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这一推断的否定。分析语段的后文,还有两处结论说法太过绝对,比如“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从示例的语气和句式结构角度分析,两处空格可以分别写成“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参考答案: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3.(2017·浙江高考)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即用归谬法仿照示例写一句话来反驳生活中的错误看法或观点。解答时先假设生活中人们常提到的某一错误观点,然后依据此观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即可。句式上可采用“如果……那么……”的模式。
参考答案: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挑战式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框架,它使学习者面临一系列个人和团队的挑战,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具相关性和趣味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课程设计成了由学生驱动的项目。相对于项目制学习模式,挑战式学习更加重视在整个过程中创造各种挑战、广泛使用技术。虽然这两个框架都是通过实践项目使学习更加生动,    。第一个不同是,在项目制学习中,    ,而在挑战式学习中,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们一起设计自己的项目。第二个不同在于使用技术的方式。在项目制学习中,技术并非不可或缺,甚至有时候根本不需要使用技术,而在挑战式学习中,    。第三个不同在于,项目制学习经常只限于能够在课堂或学校环境中完成的想法和项目,而挑战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积极加入更广泛的社区,针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方案并实施。
(1)依据选文内容,下列学习活动不属于“挑战式”学习的一项是(  )A.学习了《乡土中国》,同学们利用某应用程序去街头调查,了解当下中国人对邻里关系的认知,并绘制思维导图呈现调查结果。B.《红楼梦》饮食研究小组的同学梳理书中相关内容,探究饮食文化,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的表现形式把学习成果制作成视频,在某网站上播放。C.学习“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时,同学们确定并完成“家乡公共空间背后的文化生活”调查任务,最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调查报告。D.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古诗词诵读”板块,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分析诗词表达的情感,并相互监督检查,以完成了背诵、默写的任务。
解析:选D A项,根据原文“挑战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积极加入更广泛的社区,针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方案并实施”“挑战式学习更加重视在整个过程中创造各种挑战、广泛使用技术”推断可知,A、B、C三项均为挑战式学习。D项,不具备挑战式学习的特点,是项目制学习。故选D项。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处,根据空前句中的“虽然”一词可知,此空句子与前一句构成转折关系,空前句“虽然这两个框架都是通过实践项目使学习更加生动”是总括挑战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的相同点,而空后内容是介绍二者的不同点,所以此空是总括二者有不同点,故可得出答案“但还是有不同点”。第处,根据文中挑战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的第一个不同点可知,此空内容与“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们一起设计自己的项目”相对,故可得出答案“教师经常指定学生去完成某项目”。第处,根据文中挑战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的第二个不同点可知,此空内容与“技术并非不可或缺,甚至有时候根本不需要使用技术”相对,故可得出答案“技术贯穿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
参考答案:但还是有不同点 教师经常指定学生去完成某项目 技术贯穿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很多人特意买来仙人掌放在电脑旁,  ,真的是这样的吗?许多人认为,仙人掌原本生活在沙漠地带日照强烈的地方,那里日光辐射强烈,仙人掌为了适应环境演化出了针状叶,并有了较强的紫外线辐射吸收能力,因此人们将仙人掌摆在电脑旁吸收辐射。但专家表示,电脑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  ,吸收紫外线辐射能力强不意味着吸收电磁辐射的能力强。任何动植物及人体都有吸收电磁辐射的自然能力,目前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或研究证明仙人掌比其他植物更能吸收电磁辐射。因此,仙人掌不能更有效地吸收电脑辐射。除了防辐射之外,还有人认为仙人掌吸附甲醛等有害气体的能力强,因此拿来放在刚装修完的房子里。实际上,  。因为叶面大、气孔多的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强,吸收有害气体的效果自然好,可仙人掌连叶子都退化成刺,光合作用肯定很弱,吸收有害气体的效果可想而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解析:A处,此处要填写人们特意买来仙人掌放在电脑旁的原因,结合文中第段“人们将仙人掌摆在电脑旁吸收辐射”可知,人们认为仙人掌能防辐射,可填:认为仙人掌能阻挡电脑辐射。B处,横线前是转折连词“但”,专家说电脑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此处应说明它不是紫外线辐射,这样才能与后文“吸收紫外线辐射能力强不意味着吸收电磁辐射的能力强”衔接,可填:而不是紫外线辐射。C处,由“实际上”可知,仙人掌吸附甲醛等有害气体的能力并不强;后文也说“仙人掌连叶子都退化成刺,光合作用肯定很弱,吸收有害气体的效果可想而知”,可填:仙人掌吸附有害气体的作用差(弱)。
参考答案:A.认为仙人掌能阻挡电脑辐射 B.而不是紫外线辐射 C.仙人掌吸附有害气体的作用差(弱)
(2)你认为第段的论证能否有力地支撑第段的结论?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及逻辑推理的能力。第段结论是“仙人掌不能更有效地吸收电脑辐射”;而第段结论句是“目前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或研究证明仙人掌比其他植物更能吸收电磁辐射”。从逻辑上看,没有证据证明仙人掌能更有效地吸收电脑辐射不等于证明了仙人掌不能更有效地吸收电脑辐射。因为这犯了充分条件推理中前件不充分,却依据前件“肯定后件”的错误。因此第段的论证不能有力地支撑第段的结论。
参考答案:不能。没有证据证明仙人掌能更有效地吸收电脑辐射不等于证明了仙人掌不能更有效地吸收电脑辐射。

6.请阅读下列“示例”中用“归谬法”反驳相关观点的文段,仿照文段中画线的两句话,在“仿写”文段中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反驳相关观点。
【示例】 观点: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所以核电站是不应该存在的。归谬:如果说“核电站因为有微量放射性就不应该存在”是对的,那么大自然也有微量放射性,所以大自然也不应该存在。可是,大自然怎么能不存在呢?所以不能仅因为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就说核电站不应该存在。
【仿写】 观点: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是没用的。归谬:如果说“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没用”是对的,     。    ?所以不能仅因为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说上大学没用。
参考答案:那么许多人生重病就医后也没能治好病,所以生重病就医没用 可是,生重病怎么能不就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