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阅读四步法,探寻小说的“一般解”

(2024-10-04 17:30:05)
分类: 整本书阅读

小说阅读四步法,探寻小说的一般解

那么小说的诸种要素是如何整合在一起,让整体发挥大于部分的作用的呢?我们需要一套系统的阅读方法,庖丁解牛,读解小说。

庖丁如何解牛?我想首先要执其牛耳。何谓小说的牛耳?我认为小说这头,有双,一曰情节,一曰主题。一篇小说,从创作论的角度上讲,作者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情节推进下去,要知道,小说并不是自行显示的,而是叙事者通过情节的推动讲述的,因此,小说的情节,应该是我们阅读小说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把握小说的一条历时的纵线。而情节推进的目的是主题阐发。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诸种要素无一不为主题服务,因此,小说的主题,是我们把握住情节之后需要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把握小说的一条共时的横线。

情节和主题,一纵一横,构成了小说阅读的任督二脉,只要打通此二脉,高考小说阅读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具体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时,不妨分为四步,以文贯其脉、篇会其旨、题寻其径、答合其规的思维路径进行解读。

文贯其脉、篇会其旨、题寻其径、答合其规这一小说阅读四步法,是受到宋代理学家朱熹《读书之要》的启发而提炼出来的。原文是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也是中国古代读书做学问的基本方法之一。由于小说阅读的重点并不是在字音、句意上下功夫,而是更加着眼于文章的脉络、主题,再加上朱熹读书之法的目的是体己,而高考小说阅读的目的是答题,因此这里对朱熹的《读书之要》四步法进行了符合高考要求的更改,去掉了前面的”“,增加了后面的”“。下面进行具体解读。

“文贯其脉”就是小说的情节,情节的单位是事件,而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衔接、转换,需要其他因素参与,共同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依靠什么来推动?首先依靠叙述者的讲述,使情节要素与叙述要素之间产生联动,而不同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腔调、叙述节奏,都对情节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如果用第一人称叙事,那么情节发展往往是单线进行;而如果是第三人称叙事,那么情节发展往往是多线并行展开。

在考虑完叙述要素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环境要素。事件是在时空之中发生的,因此环境对小说来说,除了提供必要的时空位置以外,对于情节的推动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件事件结束之后,小说家往往需要环境描写,作为幕间音乐进行转场,从而推进到下一个事件之中。

此外,人物要素与情节要素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事件的推动者是人,因此,小说的情节生发、展开、突转,往往需要依靠人的活动来实现。这里的人,可以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可以在多个事件之中发挥推动作用,其中情节的目的之一也是服务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而次要人物在情节推进中的功能比较单一,往往只是作为情节推进的线索出现。最后,与其他要素一样,情节要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所以在做有关情节的题目时,时时考虑情节的设置与主题的表达,是答对的关键所在。

“篇会其旨”就是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各个要素,归根结底都在为阐发小说的主题服务,因此,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是阅读小说的最高目标。但是由于主题的内在性和整体性,使得一篇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在各个要素之间,隐而不彰,而且往往越是优秀的小说,主题可能越是复杂、模糊且多义,这就使得学生在把握小说主题时产生了一定的难度。

那么在高考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我想作为读者,我们还是需要回归文本,推敲小说中的诸要素,从而窥见小说家设置于小说中的主题。

首先,值得推敲的是环境要素,环境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它也与故事的主题息息相关。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一方面是故事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主题官逼民反中的字;又如《荷花淀》中的水乡环境描写,既是白洋淀的自然景观,故事里游击战的发生场景,也衬托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体现了民拥军、军爱民的主题思想。

其次,值得推敲的是人物要素,小说中没有无缘无故出现的人物,每一个人物的出现,或是正面体现小说主题,或是侧面映衬小说主题,都与小说主题的凸显息息相关。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主人公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便是小说主题思想的直接表达,而其他次要人物,作为当时沙俄统治时期一般人的代表,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态度,也从侧面映衬出了当时死气沉沉的社会环境,更加彰显出推翻旧制度的必要性这一小说主题。

“题寻其径”,是指在答题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路径。由于小说阅读中的主观题较多,导致很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误以为主观题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答题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不顾文本、不顾作者、不顾题目,侃侃而谈,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自圆其说、形成自我的逻辑闭环,就能答对题目、拿到分数。

实际上,只要是考试,就必须符合公平、客观之原则,而高考作为全国范围内最大的选拔性考试,更加强调题目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因此,小说题目虽然多是主观题,但在答题中依然摆脱不了客观性的约束,如果完全不顾客观性,纯凭主观作答,很可能到头来就会落入一个洋洋洒洒数百言,落在卷上没几分的窘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