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四步法,探寻小说的“一般解”
(2024-10-04 17:30:05)分类: 整本书阅读 |
小说阅读四步法,探寻小说的“一般解”
那么小说的诸种要素是如何整合在一起,让整体发挥大于部分的作用的呢?我们需要一套系统的阅读方法,庖丁解牛,读解小说。
庖丁如何解牛?我想首先要执其牛耳。何谓小说的牛耳?我认为小说这头“牛”,有双“耳”,一曰情节,一曰主题。一篇小说,从创作论的角度上讲,作者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情节推进下去,要知道,小说并不是自行“显示”的,而是叙事者通过情节的推动“讲述”的,因此,小说的情节,应该是我们阅读小说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把握小说的一条“历时”的纵线。而情节推进的目的是主题阐发。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诸种要素无一不为主题服务,因此,小说的主题,是我们把握住情节之后需要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把握小说的一条“共时”的横线。
情节和主题,一纵一横,构成了小说阅读的“任督二脉”,只要打通此二脉,高考小说阅读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具体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时,不妨分为四步,以“文贯其脉、篇会其旨、题寻其径、答合其规”的思维路径进行解读。
“文贯其脉、篇会其旨、题寻其径、答合其规”这一小说阅读四步法,是受到宋代理学家朱熹《读书之要》的启发而提炼出来的。原文是“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也是中国古代读书做学问的基本方法之一。由于小说阅读的重点并不是在字音、句意上下功夫,而是更加着眼于文章的脉络、主题,再加上朱熹读书之法的目的是“体己”,而高考小说阅读的目的是答题,因此这里对朱熹的《读书之要》四步法进行了符合高考要求的更改,去掉了前面的“字”“句”,增加了后面的“题”“答”。下面进行具体解读。
“文贯其脉”,“脉”就是小说的情节,情节的单位是事件,而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衔接、转换,需要其他因素参与,共同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依靠什么来推动?首先依靠叙述者的“讲述”,使“情节”要素与“叙述”要素之间产生联动,而不同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腔调、叙述节奏,都对情节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如果用第一人称叙事,那么情节发展往往是单线进行;而如果是第三人称叙事,那么情节发展往往是多线并行展开。
在考虑完“叙述”要素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环境”要素。事件是在时空之中发生的,因此环境对小说来说,除了提供必要的时空位置以外,对于情节的推动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件事件结束之后,小说家往往需要环境描写,作为“幕间音乐”进行转场,从而推进到下一个事件之中。
此外,“人物”要素与“情节”要素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事件的推动者是人,因此,小说的情节生发、展开、突转,往往需要依靠人的活动来实现。这里的人,可以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可以在多个事件之中发挥推动作用,其中情节的目的之一也是服务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而次要人物在情节推进中的功能比较单一,往往只是作为情节推进的线索出现。最后,与其他要素一样,“情节”要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所以在做有关“情节”的题目时,时时考虑情节的设置与主题的表达,是答对的关键所在。
“篇会其旨”,“旨”就是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各个要素,归根结底都在为阐发小说的主题服务,因此,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是阅读小说的最高目标。但是由于主题的内在性和整体性,使得一篇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在各个要素之间,隐而不彰,而且往往越是优秀的小说,主题可能越是复杂、模糊且多义,这就使得学生在把握小说主题时产生了一定的难度。
那么在高考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我想作为读者,我们还是需要回归文本,推敲小说中的诸要素,从而窥见小说家设置于小说中的主题。
首先,值得推敲的是“环境”要素,环境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它也与故事的主题息息相关。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一方面是故事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主题“官逼民反”中的“逼”字;又如《荷花淀》中的水乡环境描写,既是白洋淀的自然景观,故事里游击战的发生场景,也衬托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体现了“民拥军、军爱民”的主题思想。
其次,值得推敲的是“人物”要素,小说中没有无缘无故出现的人物,每一个人物的出现,或是正面体现小说主题,或是侧面映衬小说主题,都与小说主题的凸显息息相关。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主人公“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便是小说主题思想的直接表达,而其他次要人物,作为当时沙俄统治时期一般人的代表,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态度,也从侧面映衬出了当时死气沉沉的社会环境,更加彰显出“推翻旧制度的必要性”这一小说主题。
“题寻其径”,是指在答题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路径。由于小说阅读中的主观题较多,导致很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误以为主观题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答题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不顾文本、不顾作者、不顾题目,侃侃而谈,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自圆其说、形成自我的逻辑闭环,就能答对题目、拿到分数。
实际上,只要是考试,就必须符合公平、客观之原则,而高考作为全国范围内最大的选拔性考试,更加强调题目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因此,小说题目虽然多是主观题,但在答题中依然摆脱不了客观性的约束,如果完全不顾客观性,纯凭主观作答,很可能到头来就会落入一个“洋洋洒洒数百言,落在卷上没几分”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