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细节可分为情节细节、修辞细节和词语细节

(2023-05-18 10:06:45)
分类: 文化热点


  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哲学、历史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就在于它用细节来构筑起一个尽管是文字虚构、却坚固而可信的世界。它让文本世界充满灵动活泼的生气和颗粒饱满的质感,而不至于像一篇调查报告一样枯燥单调。

  如果从类型上来说,细节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

  情节细节。它不仅出现在故事的细部,更广泛地体现于物品、面貌、服饰、姿态、行为、动作等各个方面,可能被用于加强叙事力度、增添趣味,更多则用于塑造人物。在凸显形象与性格之外,细节还能够不动声色地表达情感和价值判断。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细节运用上堪称典范。陈奂生进城卖了一天油绳,赚了三块钱,却因为受凉感冒,被以前认识的县委书记送到招待所。作为一个穷苦多年的农民,看到床上的花床单、新被子,睡觉时,“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到付房费的时候,得知要五块钱,他忍痛“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待回到房间拿旅行包的时候,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想到出了五块钱,便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心安理得地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吃了自己带的干粮后,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这些看似滑稽的漫画式细节,精准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

  修辞细节。普通的场景藉由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来获得文学效果。路内的《少年巴比伦》里面写到主人公“我”第一次见到梦中情人白蓝的时候,正在替师傅摆摊修自行车。白蓝的自行车坏了,他替她拆开修理,但他的手艺并不好,当然也可能因为心猿意马,所以当他以为自己修好的时候上车试车,车子散了,他一下摔了下去。路内在处理这个细节的时候写道:“我跳上车子,没骑出去二十米,前轮忽然不见了,这是评书里的马失前蹄式的摔法,我看见青石路面骤然倾斜过来,填满了我的眼睛,然后,我的下巴就成了起落架”。这个故作客观冷静而内含谐趣的描写,置换了角度,以摔倒者的视角来描写常见的场景,是青石路面突然向“我”冲过来,而不是“我”俯冲向路面,这种极其真实也极其短暂的主观感受,如果一笔带过,就没有陌生化的处理带给人的印象深刻。

  词语细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词语经得起推敲是构成耐读的艺术品而非快消品的基础,这也是严肃文学与消费性通俗文学之间的区别之一。诗歌最能体现出词语细节的锤炼。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当你起航前往伊萨卡》有多种汉语翻译,对照不同的翻译,可以看得更清楚。我这里列举三种译文:(1)“当你航向伊萨卡岛/愿你的旅途悠长/充满冒险,充满探索”;(2)“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那么就祈祷那道路漫长/充满历险,充满知识”;(3)“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诗歌的品鉴和解释当然见仁见智,但如果从文本的技术角度来说,应该是第三种最好。因为,(1)中的“探索”和“冒险”意思相近,相当于同一重意思;(3)中的“奇迹”和“发现”则是递进的。(2)中的“历险”与“知识”,同样比“奇迹”和“发现”更远离肉身经验。另外,“道路”是直观意象,“旅途”是抽象词语,“道路”无论从语感还是表意方式来说都比“旅途”好。“旅途”是特定的文案用词,缺乏个性,或者说是概念性词语,可能耸动直接的情感感应,但没有韵味。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决定成败,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创作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