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中的言语思想

(2012-11-05 22:06:58)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文化经典

一、言语的作用


1
.言语的基本作用是“知人”。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第二十)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第十二)


2.好的谈吐是君子的修养。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第八)


3.言语的力量必须重视,“言不顺,则事不成”,甚至存在极端的情况:有时好的言语 “一言兴邦”,不好的言语“一言丧邦”。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第十三)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第十三)

 

4.行动是最重要的,言语从属于行动。先做后说,言语不能超过行动,君子要“慎言”,少说话多干事,说话要慢做事要快。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第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第二)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第四)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第四)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公冶长第五)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第九)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第九)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第十一)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斯言也,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颜渊第十二)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第十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第十三)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宪问第十四)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第十四)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第十四)


   []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第十四)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第十七)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张第十九)


5.品德是第一位的,言语是第二位的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第五)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第十三)



 

 

二、言语内容


1.
说真话,说“信言”“忠言”,不说“巧言”、谣言。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第一)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第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第十七)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第十七)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第十三)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第十七)


 

2.以人为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第十)


3.有些话题有禁忌,不宜说或不宜多说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第七)

   子之所慎:齐,战,疾。(述而第七)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第九)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三、言语主体

1.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先进第十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第十五)

2.各人说话的能力、特点不同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第十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第十三)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第十四)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第十九)


 

3.人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

 

四、言语对象

1.有些人你无法和他对话,你一定跟他说那就是对牛弹琴。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第十五)

2.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六)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 (乡党第十)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第十九)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第十六)

3.说话要符合自身角色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第十四)

 

五、言语方式

1.言为心声,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

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第十五)

2.尊重前人原创性话语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述而第七)

3.言语的数量和感情不要过分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第四)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第十二)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第三)

4.言语要适当讲究文采,使言语增加文采的好办法就是读诗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後君子。」(雍也第六)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第七)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颜渊第十二)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季氏第十六)

5.言语要讲究礼貌原则,少指责多赞美,但也不宜全是好听的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先进第十一)

6.循循善诱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九)

7.提倡多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泰伯第八)

入大庙,每事问。(乡党第十)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

六、言语环境

1.社会混乱时期,说话要小心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第十四)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宪问第十四)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第十五)

2.说话要看时机,须察言观色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第十二)

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後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後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宪问第十四)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第十六)

3.有些场合少说话,例如吃饭、睡觉、开车、丧事

食不语,寝不言。(乡党第十)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乡党第十)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宪问第十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