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言语思想
(2012-11-05 22:06:58)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文化经典 |
一、言语的作用
1.言语的基本作用是“知人”。
2.好的谈吐是君子的修养。
3.言语的力量必须重视,“言不顺,则事不成”,甚至存在极端的情况:有时好的言语
“一言兴邦”,不好的言语“一言丧邦”。
4.行动是最重要的,言语从属于行动。先做后说,言语不能超过行动,君子要“慎言”,少说话多干事,说话要慢做事要快。
5.品德是第一位的,言语是第二位的
二、言语内容
1.说真话,说“信言”“忠言”,不说“巧言”、谣言。
2.以人为本
3.有些话题有禁忌,不宜说或不宜多说
三、言语主体
1.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
2.各人说话的能力、特点不同
3.人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
四、言语对象
1.有些人你无法和他对话,你一定跟他说那就是对牛弹琴。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第十五)
2.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六)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 (乡党第十)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第十九)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第十六)
3.说话要符合自身角色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第十四)
五、言语方式
1.言为心声,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
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第十五)
2.尊重前人原创性话语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述而第七)
3.言语的数量和感情不要过分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第四)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第十二)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第三)
4.言语要适当讲究文采,使言语增加文采的好办法就是读诗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後君子。」(雍也第六)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第七)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颜渊第十二)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季氏第十六)
5.言语要讲究礼貌原则,少指责多赞美,但也不宜全是好听的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
6.循循善诱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九)
7.提倡多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泰伯第八)
入大庙,每事问。(乡党第十)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
六、言语环境
1.社会混乱时期,说话要小心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第十四)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宪问第十四)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第十五)
2.说话要看时机,须察言观色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第十二)
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後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後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宪问第十四)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第十六)
3.有些场合少说话,例如吃饭、睡觉、开车、丧事
食不语,寝不言。(乡党第十)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乡党第十)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宪问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