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和张学军(前排中)教授合影
大树下的倾听(散文)
□黄迪声
在山大学习,我一般住在洪楼西路一个安静的住处。每天一大早,提上书包,从新校的北校门进去,南北穿过大半个校园,到文史楼去上课。
山大校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大树。有的是法国梧桐,有的是白杨树,有的是松树,但是不管是那种树,都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风儿吹过,梧桐、白杨树叶哗哗作响,听来有动人心魄的感觉,有时透过树上绿叶的间隙,会看到树上有跳跃的鸟儿,并能听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声音。
文史楼的东面,有好多这样的大树,一株株伟岸挺立,形成了一片树林。这片树林有个很可爱的名字——小树林,这个名字显然是这些树小的时候起的,被一批批的师生一直就这么叫了下来。但现在这些树都长成了参天的大树了,所以这个树林名字,应该唤作大树林了。

同学们和马兵(后排左五)教授合影
小树林是师生们读书、休闲和逗留的好去处。林阴下有学生在读书,有教授在沉思,有同学在散步……我们初到这片树林的时候,望着这一棵棵大树,莫名地有种敬佩和向往之情,甚至有种莫名的兴奋感。有一次中午放学后,我们五个男同学便于午餐前在其中合影,取名为“作家班的五条汉子”;晚上回到住处,我难抑激动,还不知天高地厚地胡诌了一首小诗,题目就叫做《山大的小树林》:
山大的校园里
有一片“小树林”
当年的小树
已长成了参天的大树
我们到来了
仰望着大树
我想 我们也会是一片
小树林
我们的课堂在二楼,虽然有些高度,但教室的高度依然是在大树的下面。透过教室的窗户,正可见一些大树的躯干,却并看不到大树的树冠——因为大树的顶端还在窗户的上面。有时候站到窗前,可以看到这些大树枝条舒展,叶子欣然舞动,让你感到有一种气质,有一派生机,有一些精神和气节深蕴其中;那些枝条,美妙而生动地分布在我们透过窗户所能看到的天空。
就是这样的大树下面,我们倾听着山大教授们的讲课。

作家班的"五条汉子"
我们读的是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授们象一盏盏的明灯,轮番将我们的思想和心灵照亮。章亚昕教授讲的是“现代诗歌流派研究”;孔范今教授讲的是“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文学启蒙”;施战军和刘方政教授讲的是“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庞守英教授讲的是“当代小说文体研究”;叶诚生教授讲的是“现当代文学争鸣”;黄万华教授讲的是“人文科学方法论”;马兵教授讲的是“当代文学热点研究”。这次给我们授课的是张学军教授和贺立华教授。张学军老师给我们上课,我们有他出版的专著对照着,听的很清晰;贺立华老师的讲课睿智而轻松,深入而浅出,系统而有所侧重,让我们听的很流畅。他每次讲课的时候,我都要把耳朵竖起来,笔在本子上飞个不停,直到他说休息一下的时候,我的思维和笔才收住。每每会长舒一口气,翻捡一下笔记本,总有十多页的笔记诞生!他还让我们把自己最有争鸣意味的作品拿出来,让同学们评判,他当主持和裁判。这样,我们不但每人都当了一回认真负责、言之有据的“评论家”,并且还倾听到了教授和同学们对自己文章的评论和争鸣意见,感到很有收获。
当下课向校外走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深情打量那一棵又一棵校园内的大树。每当听到这些大树的树冠哗哗作响,我就会想起我们在大树下的学习和对教授们讲课的细细倾听。

课余同学相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