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记者与一座城

(2015-01-20 19:58:16)
标签:

文化

分类: 报业--魂牵梦绕

                   一个记者与一座城

                               ——《小城旧事》序言

                      

        邱声鸣先生的大作《小城旧事》就要问世了,我有幸先睹为快,并从中大获教益。

最大的收获,是这部书稿让我走进沙市历史的深处,踏遍沙市的大街小巷,接触各个层面的沙市人,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沙市,也进一步理解了老沙市人对故土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深情。

        沙市,发端于先秦,兴盛于后世,自古乃商业发达之地,文化繁荣之乡,素有“三楚名镇”、“小汉口”的美称。解放后,几代沙市人艰苦奋斗,经过几十年的开拓与建设,使这个只有7万多人口的消费城市变成全国知名的轻纺工业城市,同时荣获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绿化先进城市”等多项光荣称号,并以省辖市的地位跻身全国中等城市前列,成为耀眼的明星城市和璀璨的“江汉明珠”。想当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沙市召开,本人与会采访,见到来自全国大中城市的代表们无不以艳羡的眼光打量沙市,称赞沙市城市布局好,环境幽雅,地面干净,空气清新,人的心灵美。那些年,各种荣誉和赞颂纷至沓来,让老老少少的沙市人美美地自豪了一把,人人都以自己是一个沙市人而骄傲。

        然而,令沙市人意想不到的是,1994年10月的那次行政区划调整,让沙市这个蜚声海内外的明星城市一下子从地图上消失。沙市,变成了一个区。这个变动,让沙市人顿生失落感,一时不知所措,感情上实在难以接受。区划调整,当然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但现在看来,当年的这一调整方案并不是最佳选择,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其市名的放弃和主导地位的旁落,对于新组建的城市而言,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损失。转瞬间,区划调整已经过去20年。20年来,老沙市人一天也没有忘怀心目中的那个明星城,其中一些文化人更是致力于抢救沙市史料,续写沙市历史,希望后来的年轻人了解沙市,热爱故乡,好好呵护和建设这块热土,使之重放异彩。在这方面,邱声鸣先生的《小城旧事》堪称扛鼎之作,有其特殊的史料价值。

        邱声鸣先生是一名记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用自己的笔记录沙市,描绘沙市,讴歌沙市。他以新闻记者的独到眼光,搜寻不同年代沙市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以新闻记者的写实手法,展现不同年代沙市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60年代的淳朴民风,70年代的“左”的荒唐,80年代如火如荼的改革,90年代企业改制的阵痛,在他笔下一一还原,清晰可见。今日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读邱声鸣先生的《小城旧事》,就是在读一部沙市发展史、改革史、社会史,其写实性、真实性、可信度都是毋庸置疑的。

        读《小城旧事》,可以了解沙市历史,增进故土情感,培育家国情怀。这,就是我向年轻人推荐邱声鸣先生大作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也是一个新闻人,我读邱声鸣先生的《小城旧事》,除了历史的角度,还有新闻作品的角度。《小城旧事》作为一部新闻作品,我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作者的佳构及其写作技巧,更是作者的采访作风和思想境界。

        一个人称“无冕之王”的高级记者,骑一辆自行车,穿街走巷,出入寒舍之门,探访弱者之家,了解群众困苦,搜寻百姓故事,采写大量来自民间的新闻和通讯,弘扬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同时揭示社会问题,反映底层呼声。像这样长期坚持面向群众、为群众说话的报道,很多记者,包括一些资深记者都不愿或不屑去写,然而邱声鸣先生实实在在地写出来了,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对于邱声鸣先生的这种采访作风和执着精神,多年前我就钦佩不已,只是这一次读到他的《小城旧事》书稿后,对他的景仰之情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结识邱声鸣先生,是老天给予我的机运。早在1970年代,我临时借调到老家的镇报道组时,就开始关注沙市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城市的新闻,常常从《湖北日报》上阅读署名“沙市报道组”的新闻通讯。后来,报纸上高频度出现署名“特约记者邱声鸣”、“特约记者沈立农”的报道,这两个大记者的名字也就深深刻入我的脑海。幸运的是,仅仅几年后,我就进入复刊不久的《沙市报》,成为邱声鸣先生的部下。

        在大记者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当然觉得很爽。大记者也以他对业务的精熟让我折服。慢慢地,我发现这位身为新闻官的大记者有着浓厚的平民本色和百姓情怀。他制定办报方针,确立办报目标,以及大会小会讲话,都不忘群众,不忘根本。他提出《沙市日报》的办报方针是“跟党的中心紧些再紧些,离群众近些再近些,报道面广些再广些”,目标是“办一张市委放心、群众欢迎、自己满意的沙市日报”,要求我们的报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他多次提出,“镜头要对准群众,笔头要多写群众”,“增强读者观念是新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个读者都能在沙市报上挑挑拣拣,找到自己可读的东西”。他的这些观点,当年在全国中等城市党报,甚至在全国新闻界,都是不多见的。更可贵的是,邱声鸣先生不仅当“导演”,还主动当“演员”,多次同记者一道深入工人、居民、知识分子家里采访,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他曾提出,自己要写100个普通群众,然而,由于领导工作繁重,杂事多,他在位时未能实现这一心愿。退休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竟然到《江汉工人报》当了一名普通记者,一心一意去采访群众,为百姓说话,为百姓呼吁。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给自己立下了“三不写”的“禁规”:“为达官显贵歌功颂德的稿件不写,为经理老板们吹嘘贴金的稿件不写,虚假不真实的报道更不写。”这一“禁规”和据此写出的大量底层报道,使他的记者生涯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人格因之得到升华,人生也进入超越世俗、恬静出尘的至境。

        邱声鸣先生的作为,引发了我对记者这一职业的再思考。

        易中天先生有一段关于读书的话说得非常深刻:“读书分为谋生和谋心两种:谋生的读书是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为的是找个工作,这不是真正的读书;而谋心的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寄托和安慰,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由此我想到,记者可以分为谋生、谋财和谋心三种。谋生记者,把记者当成一个普通职业,写稿是为了吃饭,为了养家糊口。这样的记者,不能说有什么错。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谈发展。在这一点上说,我们都是谋生记者。谋财记者,写稿是其获利的手段,采写貌似新闻的东西是为了拿去换钱,不给钱不报道,给了钱乱报道或不报道,现在更是发展到新闻敲诈,专门收集企业的问题,然后以此要挟企业,拿钱消灾,不然给你捅出去。谋心记者,则有很高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图名,不牟利,摆脱功利性的束缚,“铁肩担道义”,说能说的真话,报道能报道的真相,用自己的一支笔,记录时代风云,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谋的不是名和利,也不是权,而是心灵的净化、恬淡与宁静,是人生的升华。三种记者,谋生记者虽无可指责,但容易流于平庸;谋财记者违纪违法,已入旁门左道;只有谋心记者层次最高,境界最高,最值得尊敬。邱声鸣先生,我不敢说他当初进入新闻界就是谋心记者,但他一直有这方面的追求,一直用这样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最后终能登堂入奥,进入新闻生涯和人生的最高殿堂。

        近些年,随着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进入各类媒体,记者的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然而,面对这个物欲横流、诱惑众多的社会,记者内部的分化也比较严重。有的年轻记者经不住利的诱惑,走上了以稿谋私的邪路,成为谋财记者,连21世纪报系自称“新闻圣徒”的名记都不能幸免,因涉嫌新闻敲诈锒铛入狱,可见钱财对记者队伍的腐蚀性有多可怕。

        还有更多的年轻记者,则走在前行的路上。他们怀抱新闻理想,但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却不知如何才能实现,处在困惑与迷茫之中。对于这一记者群体,我觉得邱声鸣先生的成功之道特别值得借鉴和效法。立足基层,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扎根群众,与老百姓广交朋友,从他们那里吸取精神营养,获取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报道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反映他们的疾苦和呼声,揭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坚持下去,必能拓宽自己的新闻之路,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当然,在现今舆论环境下做记者,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比如揭示社会问题,为群众代言,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如何掌握说话的艺术,如何体现正能量,怎样才能做到群众欢迎领导也能接受。这些问题,其实在邱声鸣先生那里都有现成的答案,看他的新闻作品,自可领悟其中的奥妙,学到其中的技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向有志向的年轻记者们推荐邱声鸣先生的这部大著《小城旧事》。只要你肯学习,肯吃苦,加上有智慧有勇气,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到达新闻生涯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2015.1.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4年末
后一篇:孙女的口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