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京剧

(2008-12-17 11:31:57)
标签:

文化

分类: 往事--逝者如斯

我和京剧

 

我和京剧

 

    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参加了老家京剧社的一次聚会,见到了30多年未见面的老票友,也见到了当年教过的爱好京剧的学生。我重操京胡,拉起《贵妃醉酒》、《玉堂春》和现代京剧中的曲目,虽然并不熟练,但有其他伴奏乐器,还有点子锣鼓,听起来自我感觉还是很过瘾的。回来后,翻出一篇关于京剧的旧文,阅读一过,感慨系之。现发在博客上,供网友一笑。

 

    我最初接触京剧,大约在三四岁的时候。那是1950年代初,我们镇上有一个戏园子,用茅草盖的,将长木板钉在木桩上算是座位,可以容纳几百人。记得是一个夜晚,父亲带我去看戏,进去时戏已经开始,锣鼓敲得正起劲,园子里满是人,后面的都站着,父亲将我顶了起来,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我这才看到戏台上红红绿绿的,两个背上插着一些小旗子的人正拿着长矛对打。

    等到我上小学,镇子里已经修起一座剧场,砖木结构,长椅代替了木版,上面还有放茶杯和瓜子的地方。各地的京剧团经常巡回来镇上演出,紧凑激昂的锣鼓声时常震撼小镇的夜空,使我产生一种莫名的激动。我的一个同学的父亲在修剧场时出了钱,他可以免费看戏。一天早上我去他家,他还没有起床,正躺在被窝里唱《空城计》中司马懿的一段唱腔:“坐在马上传将令,大小三军听分明,哪一个敢把西城进,定斩人头不留情”。我羡慕他,但自己又无钱看戏,于是经常跑到剧场门口,与其他一些小伙伴一道,央求那些正要进去的大人,像带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我们带进去。这样,我也常常能站在戏台前,看士兵翻筋斗,听老爷夫人公子小姐时紧时慢地唱。有时候进不去,我就在剧场外徘徊,等到收场前十几分钟,大门敞开,才钻进去看一会“幺锣戏”。现在想起来,当时真不知是一种力量驱使我在寒风中热浪里一等几个小时。

    那时候看戏,印象最深的是沙市京剧团周东萍先生主演的《玉堂春》。一位腿残者,穿上古时裙装出场,走台步看上去竟和正常人一样,连我隔壁一位老姨妈也惊叹:“真是不容易!”一天下午,我在剧场侧门边玩,看见周东萍先生拄一根黑漆短拐杖走了出来,我甚感惊异,跟在后面走了好一会。

    有意思的是,看了一些戏,我竟萌发了当京剧演员的念头。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和一个京剧团的小演员混熟了,提出要参加他们的剧团,剧团负责人也答应考一下。但此事由于家长和老师的阻拦而未如愿。后来,我们就在一个同学的家中学演戏。我们找来床单和一些大人的衣裳,化装成京剧中的人物,在屋里大喊大叫。同学的家长说闹得不安逸,把我们轰了出来。

    “文革”中,传统剧不准演了,现代京剧时兴起来。这好象很对我的味口,我开始学习拉京胡,并且很快就能凑合着上场。我不仅参加了镇中学交响乐《沙家浜》片段的伴奏,而且参加了镇文艺宣传队排演的全场《红灯记》伴奏,拉京二胡。乐队的人都佩服我记性好,不用看曲谱。后来,我又在镇中小学文艺宣传队担任乐队指挥,排演了京剧《杜鹃山》、《平原作战》选段,并参加了县里的汇演。我还写了一个大型京剧剧本,共九场,镇文化馆馆长拿到县剧团,他们想排演,后来因难于深入生活而作罢。

    这段时间,我们镇上一些爱好京剧的人,经常于夏夜聚集街头巷尾,你拉我唱,既乘凉又娱乐。其中一个与我要好的男青年,嗓音特好,擅唱女声,在街上走路也常哼京剧。我有时也参加他们的活动,和他们一块玩到深夜。那种兴致,那种乐趣,非在其中者所能领略。

    文革结束后,我读完师范就到沙市工作了。1983年3、4月间,已经到襄樊京剧团的周东萍先生回沙市演出,我谋到一张票,怀着一种会见故人的心境赶到东方红剧院观看演出。那次演的也是《玉堂春》,周东萍先生扮演的苏三在锣鼓声中一出场,台下的戏迷们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好一会才放完。演出中,周东萍先生唱到精彩处,台下就爆发出一片掌声和喝彩声:“好!好!”目睹这一场面,我激动得不能自已。时隔二十多年,历经浩劫,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回到故地,再展丰采,戏迷们为之欢呼,我亦因之眼含泪花。

    这些年,我和京剧疏远了。我的一把京胡也被儿子戳破了蛇皮,弄丢了马尾,至今弃置凉台上无人问津。但兴趣还是有一点,遇到名角来沙市演出,总要去看一看。平时喜欢听京剧录音,有时跟着哼几句,入迷时,还边哼边做出拉京胡的姿势,前仰后合,如痴如醉,弄得家里人像看稀奇。对于时下京剧的衰落,我也颇感忧虑,总是希望京剧再次繁荣起来。有时候我还念叨,周东萍先生怕有六十多岁了吧,现在是否还在演出呢?我还期盼着在沙市的舞台上又一次看到他扮演的玉堂春,听他唱一声:“忽听得唤苏三,我的魂飞魄散……”

                                                          (1989年12月26日)

 

注:上图中,前排左起第二人为时任镇文化馆馆长,右起第二人为老王,其余均为中小学生、乐队队员,不知他们现在何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防骗小记
后一篇:本博文章分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