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寺与灵宝观原是石竹山释道二教的代表性建筑。两座寺观曾同处一山,
灵宝观又早已废弃。现代,有些介绍石竹山寺观沿革的文章或著作,误把二者合而为一,错误地认为灵宝观是石竹寺的前身。其实,石竹寺与灵宝观分属释道二教,二者并无承继关系。
一、石竹寺之置先于灵宝观
石竹寺始建时间的最早记载,是宋淳熙九年(1182)梁克家的《三声》,该书卷“福清县僧寺类”载:“灵凤院——大中元年(847)置。石竺院,修仁里,同年置。”按“石竺”即“石竹”。《八闽通志》卷5载:“石竺山——亦名石竹山。”,石竹寺本名石竺院,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它一开始便是佛教寺院,并无“初名灵宝观”的历史记载。《三山志》中,明确记载“石竺院”属“僧寺”类。
石竹山的道教代表建筑灵宝观又具体建于何年呢?回答是史无明书。但从一些旁证史料推知其大约年代。
清《福清县志-人物志-仙释》载:“林炫(玄)光,邵武人,朱梁时尝炼丹于石竺山,后舍宅为仙井寺,以产业入灵宝观。丹成,骑白虎白日上升。”关于石竹山仙井寺的建置时间,《三山志》卷有明确记载,日:“仙井院,永寿里,大顺二年置(891)。”“大顺”为唐昭宗年号,时遇朱梁太祖开平元年(907)仅16年,可见,林炫(玄)光确是朱梁时人,他在石竹山炼丹,升天后(死后),舍宅入仙井寺,而以产业为灵宝观。这与其他一些更早的史籍记载也是一致的。如《三山志》卷载:“福清灵宝观,县南一里,昔有林真君玄光于石竹山炼丹,丹成,骑虎上升,今有虎岩溪,右有井,旱不涸,或日炼丹井,后为观------”又如《闽书》卷6“石竹山”条亦载:“又有灵宝观,以祀林真君亥(第六)光也,亥(玄)光于此山炼丹,丹成时骑虎上升。”《福建通志-时胜志》:“灵宝观,在县南一里,昔有林真人玄光于石竹山炼丹,后为观。”从“后为观”的记载看,灵宝观的确坚固耐用林真人所舍产业后兴建的,故该观历来奉祀林真君。从林真人同时舍地为仙井院(大顺二年)看,灵宝观显然也应兴建于些时或稍后,总之不早于大顺二年(891)。
灵宝观之建置时间比石竹院建置时间至少晚上4年。而且石竹院本身与林真君也没有关系。有关系者,仙井院也。因此,石竹院与灵宝观从来就是石竹山的两座建筑,二者并无继承或改制关系是很清楚的。
|
二、灵宝观于绍圣二年迁出石竹山
今人的一些介绍、研究石竹山历史沿革的文章,都把宋代的“灵宝观”或“灵宝道院”说成是石竹寺的改名,这是认为宋代灵宝观仍在石竹山引发的错误的看法。因为,宋代石竹山的灵宝观已经迁移至县南的玉融山,具体时间为北宋绍圣二年(1095)。明弘治《八闽通志》卷载:“石竺寺,在县西北修仁里,唐大中元年建,见存。”又载:“灵宝观,在县南二里许,宋绍圣二年(1095)建,宣和三年(1121)为灵宝道院,乾道九年(1173)丞相史浩重修。”灵宝观为五代朱梁时林真人舍产业所兴建,地点是在石竹山。那么,《八闽通志》这里为什么又说灵宝观为“宋绍圣二年建”呢?地点本在石竹山,这里为什么又说“在县南二里许”呢?原来,这里“县南二里许”的灵宝观乃是指玉融山的宋代新灵宝观。有些同志误认为《八闽通志》卷75所载的这座灵宝观也在石竹山,实缘于书中此处没有明确指出所在山名所致。
那么,县南的这座灵宝观是否为非奉祀林真人的道观呢?又不是的。因为县南的这座宋代灵宝观就是从石竹山迁来的,故仍奉祀林真人。宋《三山志》卷38载:“福清灵宝观,县南一里。昔有林真君玄光于石竹山炼丹,丹成,骑虎上升,---后为观------绍圣二年,移于水南玉融山之阴,宣和三年,为灵宝道院,曹绩书额。乾道九年,史丞相浩重修。旧产钱二百二十九文。”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约法三章227年成书)卷128也明确载日:“玉融山,在福清县,今灵宝观,原自石竹山林真君骑虎上升之地移于今所。”(该书“福建路-福州”)明末福清高僧即非如一的《福清县志续略》卷宗同样亦载:“玉融山,在县南五里许,山色和明,四时青碧,旧有灵宝观,自石竹山移此山中。
以上史志记载,无可辩驳地证明,石竹山奉祀林真人的灵宝观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正式移建于县南玉融山之阴(即北面)。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灵宝道院(不是灵宝道观),时任福清知县之兴化人曹绩为之书院额,至乾道九年(1173)丞相史浩(字直翁,绍兴进士)又加以重修。玉融山的灵宝观,周围“山色和明,四时青碧”,看来风景也是优美的。至于玉融山与县治的距离,诸志记载可能因起点不同而略差异,或说“县南二里许”,或说“县南一里”,其实均为约数而已,并无矛盾,实地距离,正是二里左右。唯《福清县志续略》载“县南五里许”,“五”字则显笔误或刊刻错误。我们现在尚不清楚石竹山的灵宝观为什么要迁移县南玉融山的原因,但是宋绍圣二年后的灵宝观不属于石竹山则是确凿无疑的。
|
三、宋代石竹山仍释道并存
既然作为石竹山主要道教建筑的灵宝观于绍圣二年迁建玉融山,那么,宋代石竹山是否就仅是佛教道场呢?
我们从宋人的诗文来看,南宋的石竹山确是以佛教为主体的。如宋端平元年(1234)进士林希逸(1193生)的《石竹山半山亭》诗中有句云:“欲知佛境界,须上到山头”。又《石室诗》:“山灵不敢住,分付与僧家”。端平二年(1235)写的《石竺山二十咏》组诗之序更明确指出:“(石竺)山在福清境内,昔羽人、今纳子居之。”“衲子”即僧人,可见当时石竹山确以佛寺最为兴盛。实际上,整个南宋,佛教势力本来就远压道教。且看宋《三山志》的记载,其时福清全县有寺观196所,而道观则仅有2所,僧侣人数多达1400人,而道士则仅有7人。释道二教势力之悬殊于此可见一斑。
不过,从古人所作的诗文来看,南宋石竹山尽管以佛教为主,但道人并未绝迹。南宋著名理学家、刘克庄挚友林希逸诗集中就收有二首题为《石竺山紫云恭老》的绝句。其诗序云:“得樗庵尚书(即刘克庄)书,往渔陵见洪阳岩。”二诗为:
(一)
几载空拳把疏头,新成楼阁石山幽。
未忘嘱咐樗居士,送紫云师紫帽游。
(二)
师知缘熟向温陵,骑虎仙翁现化身。
袖有先容应得力,阳岩佛地位中人。
诗末有自注云:“紫云仙,旧骑虎。”
按石竹山有紫云洞,传为五代林真人炼丹处,丹成,骑虎升天,故此处之“紫云仙”通过“几载”的艰苦募缘,在山上新建了“楼阁”。其所游之“紫帽”当即泉州之紫帽山,兹山为唐代真人郑文叔居所,也是道教活动场所。在其他宋人的一些诗什中也透露石竹山尚有羽人存在。如宋-陈遂《朝斗岩》诗有句云:“星移琼简露,月落羽衣风。“因此,南宋石竹山虽无灵宝观,但不排除仍有道士住山。从南宋九仙祈梦习俗已盛行的历史看,石竹山此时可能已开始兴起以九仙祈梦为主的有特色的道教活动。
|
四、明清的石竹寺与灵宝观
石竹山的佛教代表建筑在《三山志》中名“石竺院”,但在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中已载名“石竺寺”,院升为寺应是规模的扩大。《八闽通志》又注明石竹寺“见存”,可见,至弘治年间,石竹寺仍是福清邑内比较重要的一处佛教寺院。但是明末福清高僧如一的《福清县志续略》“寺观”类中却未见著录石竹寺。如一在石竹山不载石竹寺,唯记载石竹山有佛寺“白云庵”,另载有一“显镜寺”,“在石竹右”。如一在《福清县志续略-凡例》中说明:“寺观祠宇,兴替不齐,莫可稽考,现存者书之”。“其著称自昔者备书,以便祈祷,志寺观”。由此可见,明末清初乃是石竹寺的式微时期,以致被如一略去不载。
但是我们却知道,石竹寺在此前确曾一度兴盛过,这是由于明万历间归乡的叶向高募缘重修之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清石竹寺经历了这么一个盛衰反复的过程:弘治时(1488-1505)还比较兴盛,以后开始衰败;万历间(1573-1619),经叶向高劝缘重修;一度恢复元气;崇祯(1628-1644)至康熙年间,石竹寺又衰落下去;清乾嘉以后,因得梦如、世德等禅师的重修,石竹寺又得得兴,绵延至今。
而灵宝观自宋绍圣二年移至玉融山后,实已不属于石竹山,这里顺便考察其废弃年代。从史志记载看,城南灵宝观也一直是奉祀林真人的,并在南宋数度重修,成为本县得要的道教活动场所。但是至明弘治《八闽通志》,“灵宝观”已明确被注为“废”(卷75),可见灵宝观“类虽仍见著录,但在该书卷宗的“山川”中又载:“玉融山------旧有灵宝观”云云,“旧有”一语也说明该观其时已废,至清代县志,遂再未见录灵宝观了。可见,石竹山迁至玉融山的灵宝观宋代曾兴盛一时,至明末已完全衰废。
|
五、从灵玉观名看石竹山的所属道派
从以上引述的史料可知,石竹山最早的道观是灵宝观,它虽然后来迁建玉融山,因兴盛一时,故仍影响后世石竹山的道教流派。从“灵宝观‘的这一名称看,石竹山道教属“灵宝派”应是无可非议的。灵宝派在修行方术上,以存神服气为主,重诵经,修功德;亦设坛炼丹,注重符录斋醮,其斋醮科仪在道教各派中,最称完备。该派以劝善度人为旨,不同于上清派之以个人修炼为主。灵宝派为东晋葛巢甫所创,以奉《洞玄灵宝经》而得名。传说《灵宝经》为元始天尊授夏禹。三国赤乌年间,徐来勒等三真于会稽山上虞山传仙公葛玄。葛玄于天绳索山传郑隐,郑隐又传葛洪。《灵宝经》有多种,如《灵宝玉符经》等。东晋末,葛洪的从孙葛巢甫综合编成为35卷本《灵宝经》,后人又增为58卷。在《灵宝经》的编撰、传授过程中,遂产生了道教灵宝派。灵宝派又较早倡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三位至上尊神信仰。这就是后世道教诸宗共奉之“三清殿”主神:至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由于灵福派斋仪丰富完备,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易唤起信徒的虔敬之心。故在南朝宋齐之际,极盛一时。隋唐时,灵宝派渐趋沉寂,但至北宋,却出现了传授宝经示的门合皂宗,它与龙虎宗、茅山宗,并称“三山符录”。此三山法录虽不一致,但都以符录为特征,故随着道教的发展,渐趋融合,宋理宗时,敕35代天师张大可提举三山符录并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因此更加速了三宗的融合进程。元代,正一道兴真,帝室命天师之后龙虎山总领“三山符录”,于是道教灵宝派并入了正一教。福清石竹山道教灵宝观,起于灵宝派,后迁玉融山,最后也并入正一教,源流是清楚的。因此说石竹山道教属于江西龙虎山正一教派别,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并非随便附会。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