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习俗]:福清农历节日传统习俗

(2011-01-27 10:21:19)
标签:

民俗

福清

分类: 福清
福清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在中国民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称为端午节亦叫端阳节或五日节。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主张法治和举贤授能,促进楚国强盛、人民富裕,为最后达到统一全中国创造条件。可是当时楚王昏庸、奸臣当道,屈原的正确主张遭到反对,被排挤流放。此后楚国政治越来越腐败,国都被秦兵攻破,屈原看到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激起满腔悲愤,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投江时候,霎时波涛翻腾、雷鸣电闪,附近人民闻讯划船赶来,打捞两昼夜,没捞到尸体。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怀念他,每逢五月初五日,人们都划着舟来汨罗江,把竹叶包的米饭投江心,以表祭祀屈原。这样年复一年,形成民间传统节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流传至今。福清人习惯称端午节为五日节。

    有首民谣把节日五天的活动内容概括为:初一当门葱;初二起假(糕)猛(松);初三面饼卷豆葱;初四包粽用精工;初五龙船爬满江。

http://fqlook.cn/d/file/2010-06-13/dfd6d52c375b75022e4b608378c3d7e7.jpg

菖蒲和艾叶

  “初一当门葱”.这天家家都把菖蒲和艾叶并在一起,用红纸捆头,再用竹钉把它反钉在左右门侧。意为:蒲叶似剑会斩邪,艾叶如旗会招福。

  “初二起假(燃)猛(松)”.这天各家用米浆发酵,待米浆松涨起,开始作糕。福清话叫做“起假拐(粿)”.

  “初三面饼卷豆葱”.这天家家都要煎面饼,还用豆芽、韭、葱、蛏及肉丝等料调味炒熟,卷在面饼内。哪家今年有死人的,不能煎面饼,由邻居和亲友赠送,数量只能单数,取丧事不能成双之意。

  “初四包粽用精工”.这天各户都要包粽子,便于明天带去江边观看龙舟赛时做点心,或抛到江中以示敬仰屈原之意。制粽有诀窍,粽子绑太紧煮不熟;绑太松食不香。因此,包粽是需要真功夫的。

  “初五龙船爬满江”.这天个个小孩都穿新衣服,新红肚兜,胸前挂着用五色线编织的蛋袋和臭丸(即樟脑丸)袋,有的手腕还系五色线。这天上午龙江两岸人山人海、车辆川流不息,人们有的爬上瑞云塔、有的站在龙首桥观看龙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群舟竞渡,锣鼓喧天,观众助威,喊声震地。中午12时,全家人都要洗脸,用初一当门的菖蒲和艾草烧的汤水洗。人们还在门前屋内洒雄黄酒,给小孩头额、耳孔涂上雄黄酒,意为驱邪消毒。同时,还要吃午时蛋、午时面,意为平安长寿。此外,还要贴午时书,用红纸写吉利词句,贴门窗两旁。总之,这天中午是这个节日的关键时辰,故称为端午节或端阳节。

 

福清市民间独特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而家乡的端午节,就叫五日节--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每日都是节日,五日节在家乡是仅次于过大年的重要节日。

  我的家乡位于龙高半岛南端--沙埔镇,端午节俗与福清大部分地区有所差异。自古以来,老辈流传下来的民谣唱的是:”初一当门艾,初二鼎边崎(蒸麦粿),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切面煮蛋仔。“家乡的端午节没有吃粽子的习俗,是因为历史上十年九旱,贫瘠的沙质土壤只能种植番薯花生豆麦,世世代代父老乡亲以番薯为主粮,配以麦糊豆箞更顿,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去高山市换些大米,焖一锅干饭配”肉枣“(猪肉切成红枣大小滑粉)或三层肉炖大白菜,而且过年还要留隔年饭,寓意年年有余,连年有米饭吃。所以,就没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因为恰逢麦收时节,端午节的食俗,以麦面为主,初二的”炊起猛“用的是新麦面,大多是主妇们挥汗如雨推石磨磨出,经竹简筛筛过的麦粉,蒸出的麦粿清香四溢,馋得小孩们直流口水;初三煎面饼用的也是同样的麦面,只是直接拌入韭菜、小虾等调成糊煎成一块块美味的面饼。这种面饼,在夏至那天还可享用一次;初五是端午节的正日,这一天,家家户户用小虾、海螺等海鲜煮新麦面,叫做”切面“,是用磨出的麦粉经细筛笼筛过的面粉手擀刀切的面条,又香又筋道,同时,家庭成员每人都煮一个蛋,小孩们还用丝线编织的蛋袋装起来挂在胸前玩。中午十二点整,大人小孩吃完切面,围着饭桌比赛竖蛋,端午节也就进入尾声了。又因为家居海滨,没有湖河,也没有盛大的赛龙舟活动,因此,家乡的端午节和屈原没有多大关系。既然如此,那端午节在家乡父老乡亲的心目中的分量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因为,五日节在我们家乡,是女儿节、孝亲节。家乡的习俗,凡出嫁的女儿,只要父母健在,每年都要送年送节。送年自然是过年时的大事,送节就是送五日节。礼品虽然比送年简单些,但起码要有鸭蛋(或鸡蛋)、线面、猪脚(蹄)、酒和鱼等等几样,于节前或节日逢双日送往娘家,感恩父母,为父母双亲祈福。这个节俗传承到今天,许多人改送红包,但其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家乡的端午节俗,给我印象极深的还有女孩子戴五彩丝线搓成的手镯,称为”万宜珑“.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上戴万宜珑。万宜珑不可任意拆断或丢弃,只能在七月七夕解下,由女孩自己捧在手心,双脚并拢,虔诚地许愿之后扔到屋顶,据说是给喜鹊衔去搭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不用说,所许的心愿,除了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外,还有乡村女孩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吧!从这点上说,我们家乡的端午节不但是女儿节,还是乞巧节呢!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可见,家乡的端午节俗,是有渊源的,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血脉宗支!

 

福清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即端阳节,群众亦称五日节或蒲节。它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的活动时间,自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前后共五天。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商周时的麦至节演变而来,有的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俗,但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作为我国的伟大诗人,开创了楚辞新文体,学识渊博,但遭迫害而去职,流浪沅湘流域。他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无法实现其政治理想,遂投汨罗江而死。拳拳爱国心由此代代相传,于是端午节被称为爱国节。

  屈原是我国的伟大诗人,为了纪念他的事迹,民间素有端午节写午时书,贴红对联,以及吟诗品蛋的习俗。于是端午节又被称为文化节。

  自古以来,端午节期间,人们不仅包粽子、煎面饼,吃蛋品,而且还要悬艾草,喷雄黄,晒家俱,大扫除,挂僻邪丸袋,意在避免蝎子、蜈蚣、蛇类、蟾蜍、蜥蜴五毒侵害,具有补充营养、清洁消毒的养生意义,于是端午节又称作卫生节。

  端午节期间,很多地方举行龙舟竞赛,这是我国民间影响颇大的群众体育活动,届时千舟竞发,两岸呐喊,规模宏大,老幼参与。由是,端午节也被人们称为体育节。

  在我国民间,女婿们在端午节要恭送蛋品等礼物给岳母,以表达感激之意,因而端午节又被称为岳母节。

  按以上述说,端午节便有爱国节、文化节、卫生节、体育节、岳母节“五节”之说了。

  端者,初也。农历五月为午月,所以称为“端午节”.农历五月夏季开始,太阳直射,因此又称“端阳节”.由于五月五日,两个“五”相重,为此也称“重五节”.

  “重五节”那天,家家儿童都穿上新的衣服,配上新的红肚兜,胸前挂上用五色丝线编织的“香包”、辟邪丸袋、“蛋兜”,手腕上系上了“五色线”,然后跟着父兄叔伯去龙首桥观看龙舟竞赛。这里让笔者补充一下挂蛋兜的来历:

  传说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为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有一年,母亲们纷纷到女娲庙里烧香磕头,祈求女娲降福,女娲找瘟神理论:“今后不准许你伤害我的嫡亲孩儿。‘’瘟神自知不是女蜗对手,便问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每年端午节,我让我们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不许你对他们胡来。“从此,端午节挂蛋兜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每到这一天,母亲们便将鸡蛋、鸭蛋煮熟挂在孩子们的胸前,祈求平安。后来挂蛋兜习俗发展到互相送蛋,表达送蛋送福气之意。

  旧时,福清群众于端午节最后一天,即农历五月初五日,家家户户都把床板、被帐,以及容易搬动的椅桌、床铺等家俱搬到埕地或平台上去晒太阳,叫做”晒午时“.据说,晒了午时之后,可以避免滋生虫豸。中午十二时,全家人要用初一钉门的菖蒲、艾叶放在锅里烧煮的汤来洗面、洗手,同时喷洒雄黄酒,以消毒驱邪,使全家男女老幼平安健康。初五日快到中午时候,人们就忙于把写好的午时书拿出来张贴,然后吃午时面、午时蛋、以祈求全家人的平安、长寿。孩童们则趁机相约,于正午十二时,一起玩”立蛋“,这时大家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努力把蛋竖立起来,以赢得比赛的胜利。如此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须要全家人总动员,分工合作,忙早忙晚,忙上忙下,忙得不亦乐乎,才能完成任务。这个滋味,至今回想起来,还是甜蜜蜜的。  

独特的福清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是福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福清人说春节是“做年”。“做年”表示庆贺一个生产周期的成果。旧时福清“做年”始自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终于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历时一个月之久。
“做年”前,人们在门楣、门框等处贴上大红对联以示祝愿。有的人还挂上大红灯笼,贴上“福”字及财神像等,以求平安、幸福。以前,每家每户都要做粿,炊“糖粿”,有的人家还炸蛎饼等。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从“筅堂”(扫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全家老少齐动手,拂去房内的灰尘、蜘蛛网,清洗家具、器皿,去掉无用的杂物。“筅堂”日全家吃一餐薯粉煮猪血。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筅堂”蕴涵去污除晦、吐故纳新之意。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宫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贴灶君图,改贴“春牛图”,但这一习俗还是沿袭下来,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上方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遇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红联上方加上白联头以示哀悼。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是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饭后长辈要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压岁钱”俗称“红纸包”,要用红纸包好,不在多少,意到即可。分过“压岁钱”之后,家庭主妇要装“岁饭”,准备初一早上食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最后家长要添油点灯,带领全家人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日,福清民间称为“元旦”。午夜刚交,人们开始燃放鞭炮,寓意“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初一这天的早饭,各家各户都要吃线面,并配上太平蛋两个,希望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
    饭后人们纷纷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则留在家中接待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福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要作揖回贺,然后请客人享用果品、瓜子,遇到客人的小孩,要分给“红包”以做“压岁钱”。这一天遇到熟人,都要点头致意,相互道贺。“拜初二”福清古称“拜新座”。这是民间节假日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座,让亲朋戚友吊唁。初二日吊唁死者,这一风俗唯福清独有。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年底,戚继光击溃入侵福清的倭寇后,逃难的人们才回家过年。初一早上见面时互道恭喜,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后就成为福清独有的风俗。除了吊丧(拜神座),现在人们在初二日仍不互相串门。初一去过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门,否则就会被人埋怨。
    初三,各家各户收起岁灯,将岁饭上的红枣、花生仁和龙眼肉收藏起来,岁饭重新蒸热后,全家饱餐一顿,表示终年光明,终岁有余。商店初一、初二停业,初三开门营业,所以初三又叫“开假日”。福清还有“请初三”的风俗。初三这一天,有新嫁女的家庭,多派新娘的弟弟到亲家家中请新娘新郎回娘家。头年“请初三”,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儿。
    福清民间还有做“做大岁”、“上彩”、“吃元宵丸”、“烘灯”、“闹社火”等活动。城关地区还有“过利桥”的习俗。如今,“做大岁”、“上彩”已逐渐淡出市民视野。“吃元宵丸”、“烘灯”(龙高一带舞板凳龙)仍盛行。而新厝一带“闹社火”活动,每年依旧十分活跃。
   
  相关链接:中国农历春节新年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节日,是东亚许多地区传统上庆祝新的一年的节庆。并为中国、澳门、香港、中国台湾、朝鲜、韩国、蒙古、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但口头上多称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农历新年则称为"元旦",意即一年的头一天。

  中国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阴历改以阳历纪年,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后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写"过元旦"。"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新年、旧历年。亚太地区中,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公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不过在冲绳县以及鹿儿岛县的奄美诸岛等部份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公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春节在越南语称「T t Nguyên án」(节元旦)、日语称「旧正月」、韩语称「 」(此乃固有词,即新年之意)。

  定义

  春节的定义有四种:

  最狭义的说法,春节仅指正月初一。

  第二种说法是配合政府订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为春节假期。

  第三种是传统习俗上的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从腊月初八腊八节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结束。民间有"没出正月就算过年"的说法。

  别称

  古代人称呼正月初一为元旦。意思是说第一天的白天。春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节还有许多别称包括:

  元旦:第一天

  元辰:第一天

  元朝:第一天

  元日:第一天

  朔日:

  端日:

  岁朝:一年之首

  三元:一年之首、一月之首、一日之首

  三朝:一年之首、一月之首、一日之首

  春节:始于民国,之前多称春节为元旦

  历史

  上古:有说法说尧舜时期已有类似春节的庆祝活动,但是未成规模。

  殷商: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祭神、祭祖活动。

  西周:春节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汉朝:形成正式春节礼仪。

  汉朝:开始有爆竹(烧竹子)。

  汉朝:团拜礼仪。官员朝贺天子。

  魏晋:开始有鞭炮。

  魏晋:开始有守岁习俗。

  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蜀太子题写的"天垂余庆,地接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民国: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民国: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

  假日

  以往在华人社会,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虽然今天的春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节在很多地方已被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迎头赶上,但仍然是高度受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中国及中国台湾、越南,春节均为法定假日。

  日期

  春节在各地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主。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和其它东亚各国一样过旧历年,但1873年之后日本改采格里历,原本的新年活动亦随之更改到公历1月1日。参见日本新年。

  传统上,每个农历年都有一只动物作为当年象征,称为十二生肖;阴、阳历对照表如下:

  生肖 地支 春节日期

  鼠子 1996年2月19日 2008年2月07日

  牛丑 1997年2月07日 2009年1月26日

  虎寅 1998年1月28日 2010年2月14日

  兔卯 1999年2月16日 2011年2月03日

  龙辰 2000年2月05日 2012年1月23日

  蛇巳 2001年1月24日 2013年2月10日

  马午 2002年2月12日 2014年1月31日

  羊未 2003年2月01日 2015年2月19日

  猴申 2004年1月22日 2016年2月08日

  鸡酉 2005年2月09日 2017年1月28日

  狗戌 2006年1月29日 2018年2月16日

  猪亥 2007年2月18日 2019年2月05日

  正月的一些日子亦有不同的别称:

  初一为鸡日

  初二为狗日

  初三为猪日

  初四为羊日

  初五为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牛日

  初六为马日

  初七为人日

  初八为榖日

  起源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一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时期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为岁首;商朝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说古代所谓"春节",意思是春天的节序,曾经还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立春,有时也泛指整个春季。汉武帝时推行太阳历,才明确规定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1]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敬神如在。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农历腊月(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传说

  相传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与一个叫做「年」的怪兽有关。

  饮食

  腊八粥、腊八醋、腊八蒜

  包饺子:饺子形状像元宝,而且宋朝管银票叫交子,所以人们认为过年包饺子会带来财气。

  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

  年夜饭(团年饭)

  捞起鱼生:新加坡一带特色,取「风生水起」之意。

  各地习俗

  新春习俗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信号。传统上,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拜祖先,上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坟。

  用柚子叶来洗澡。

  大扫除。一般在年廿八进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该日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春节。广东俗语称「年廿八,洗邋遢」。

  贴上挥春、春联、年画,一些农村还要贴窗花。

  倒贴福字:刚识字的小孩子会说"福倒了",大人们说"没倒",小孩子会执拗的说"倒了!福倒了",这幺说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守岁。

  有些地方有卖懒的习俗,即「卖掉懒惰」,例如把面团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征读书时不会离开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烟花。

  互相拜年。华南地区的一些传统是初一后辈到长辈处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则回女家拜年,开年,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派红包。(压岁钱)

  踩高跷。

  买年花。

  敲锣打鼓。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过年。参见春运、恐归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习俗。年初三又名赤口,传统上人们尽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会到沙田车公庙祈福,转转风车,意喻转出好运,祈求新的一年行好运,老少平安。

  不买鞋。广东民间习俗,指农历一月不应购买鞋(因为「鞋」与广东话的「唉」声相似)。

  吉祥话。春节期间,民众见面都要说恭贺话。例如:恭喜发财、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不动刀。中国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不洗澡,不打扫。一些传统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头,也不能打扫,以免洗走或扫走运气。

  除旧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财神,传说财神会在这一天下凡送福。这一活动在中国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来,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烟花爆竹规模已不下于除夕。

  恭喜发财 吉祥如意

  北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方地区

  除夕晚上传统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因为其节目质量下降以及其它娱乐节目增多,现在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

  初二:要祭财神,要吃「元宝汤」(馄饨)。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初四:一般新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中国台湾

  冬至:中国台湾本地旧俗,冬至已开始有年节气氛,当天祭祖,称为祭冬,部分宗亲组织也会于当天集会聚餐。当天可以打开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许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检视神主,抄录资料作为族谱依据。

  尾禡:俗写为「尾牙」,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号则藉此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聚餐,酬谢员工辛劳。早期尾牙聚餐有避开鸡头之习俗,避免有开除的暗示。近年来,中国台湾大企业尾牙聚餐则聘请影视歌星演出,并有高额奖金、股票摸彩,成为中国台湾媒体瞩目焦点。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烧云马纸为神只坐骑,返天过年,依例会准备果实甜汤。送神之后,方能打扫神明厅,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炉、除去旧门神,准备换新。香炉中的香灰须于当日重新筛滤过,门神则随送神焚烧金纸时焚去。而中国台湾本地旧日传说,送神之后,廿五日天神会下凡代替上天述职神只巡视,所以当日不可当天曝晒亵衣。

  除夕: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中国台湾话称为二九暝或三十暝。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中国台湾民间都在除夕当天或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春联,只贴「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贺春厘」等贺语红纸者。除夕当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称「拜门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会于神明像上贴上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仔」。当晚则围炉,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中国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门拜年,称为「行春」,一般而言都会依农民历决定出行方向及开门、关门的时辰。当天中国台湾人通常会前往庙宇、佛寺烧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为回娘家之日,依旧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回娘家,据称会分掉娘家之福。然随时代进步,近年来中国台湾妇女团体努力推展女儿回家过年的新观念。

  初三:为老鼠娶妻之日,当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惯例选在近傍晚之时,俗谚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接神之后,当年生肖冲犯太岁者,则安上太岁符,现今中国台湾诸多庙宇亦设有太岁厅,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记祭祀。

  初五:开市,各行各业开张营业。

  初九:传说为道教玉皇大帝圣诞,称为「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声连绵不断。

  十五:元宵节,中国台湾元宵举行观光灯会已成风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灯,成为焦点。各地尚有台北县平溪放天灯、野柳王爷洗港祭仪、台东炸玄坛爷(炸寒单爷)、台南县盐水蜂炮等活动。

  中国台湾年俗念谣: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吃泔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广东及香港

  农村有"飘色"活动。

  初一前:到各区花墟,年宵市场购买年花或贺年物品。

  年廿八:大扫除。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去黄大仙上头注香。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花车巡游汇演、贺岁杯足球赛(初赛)

  初二:维多利亚港贺岁烟花汇演

  初三:贺岁赛马、到沙田车公庙祈褔

  初四:贺岁杯足球赛(决赛)

  十五:元宵节,很多公园会有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民众游逛。也会吃汤丸像征团圆。

  其它活动:至大埔林村许愿树参观及祈福;往车公庙祈福;往黄大仙祠祈福;往圆玄学院拜太岁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至于拜年,除了初三因为是"赤口",传统指容易生口角外,一般会在初一至初五间任意进行。

  马来西亚、新加坡

  初一前:购买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贺年物品,俗称「办年货」。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出门拜年。

  初二:出门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初九: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

  十五:元宵节。新马一带的元宵节和七夕一样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抛香蕉)[2],而且普遍上没有提灯笼或赏灯等习俗。

  少数民族习俗

  云南白族朋友过年时,要进行"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将整个竹子崩上高空数十丈。有的地区还进行"抛绣球"的活动。

  满洲的鄂伦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相请安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初二、初三举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尝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人会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晚辈给长辈抹黑脸之前要先叩头。

  公共假期

  基本上,有为数可观的华人的国家都将农历新年定为公共假期。

  中国

  正月首3天,另外通过和相邻两个周末的倒休,春节假期一般由除夕下午一直持续到初七或者初八。由2008年开始春节假期调整为除夕和正月前两天。

  香港及澳门

  正月首3天。如果正月首3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会被纳入公众假期,例如2007年的农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纳入公众假期。

  中国台湾

  除夕及正月首3天,若除夕或正月初一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则正月初四(及初五)补假,如2007年农历除夕(2月17日)及正月初一(2月18日)正好为星期六、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四(2月21日)、初五(2月22日)均纳入连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续假期。

  马来西亚

  全部州属在正月首2天为假期。

  只有吉兰丹、登嘉楼这两个州属正月初一休假一天。

  新加坡

  正月首2天。

  越南、泰国、韩国

  正月首3天。

  春节的限制

  在香港、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燃放鞭炮是违法的。但是从2006年开始大陆的大城市部分解禁燃放烟花爆竹,即在包括春节在内的几个重大民族传统节日允许在限制燃放地点之内燃放。

  在马来西亚虽然燃放鞭炮是违法的,但是少数的马来西亚民众仍然不管该条例,在农历新年期间燃放鞭炮。

  在澳门则设有指定地点给市民燃放烟花,以免影响民居。而在香港则全面禁止,只有政府安排下在正月初二晚施放大型烟花。但是一些围村等偏远地方仍有一些人违法施放烟花。

  文学

  对联

  诗词

  唐: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2011年农历新年日期。"

  宋:杨元咎《双雁儿.除夕》:

  "劝君今昔不须眠,且满满,泛(舟光)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金:元好问:

  "三十七岁今日过,可怜出处两蹉跎。"

  短信

  现代的短信,丰富了春节内容,成为现代春节文学的主要成分。春节贺年短信有幽默、量大、反映社会现象、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