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花园内滴翠岩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化古石 |
http://s10/middle/43f87d3et77e893957ac9&690
http://s8/middle/43f87d3etaf15c4be8e97&690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南岸的恭王府,是北京原有的近百座王府中保存比较完整并对社会开放的惟一一座王府建筑。恭王府的前身系清乾隆年间宠臣大学士和珅的私宅,和珅,这位据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大贪官,生前最得乾隆宠信,仅二十七岁即已掌军机大臣之重职,和珅的长子更得乾隆赐名“丰绅殷德”,并指定为乾隆最小的女儿和孝公主额附。身为重臣和皇帝的亲家,和珅之得意和后来的贪渎滥权便可想知其富丽和华贵,尽见于其府内二十四幢主要建筑物上,内中甚至有模仿故宫宁寿宫式的庆颐堂呢,而另一名云“蝠堂”的建筑,更是一绝,凡门窗上下甚至檐柱内外,所见象征荣华富贵的蝙蝠图案和雕刻,抬头均见,如此多的饰以蝙蝠形装饰的建筑,其实也迎合了此王府的最早居住者和珅的得意心态。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此宅被籍没入宫后一半赐予庆郡王永璘居住,称为庆王府。另一半留给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和和孝公主,称为和孝公主府。咸丰元年改赐予恭亲王弈訢,次年入府,始称恭王府。
恭王府花园又名翠锦园,始建于明代,滴翠岩是全园最高的假山,山南以太湖石堆叠,北部以青石叠砌,兼具明清两代风格。其设计水平之高,砌作技术之精,为恭王府花园所独有。岩峰中央叠成幽静山环,太湖石堆砌成错落有致的假山,石状怪诡,皆逶空崎峭,玲珑剔透,突兀嵯峨。山上有台名为“邀月台”,山顶为三开间的歇山顶房一座名为“绿天小隐”,其东西两面各有一条通向假山顶的曲径小道,小道顶端各卧有一带孔的水缸。原主人让仆人用扁担挑水,把水蓄入缸内,夏、秋高温潮湿,石壁间便生出翠绿的苔藓,石黄苔绿,黄绿相间,苍翠欲滴,故名“滴翠岩”。如今恭王府花园用锅炉水箱上水的原理,替代原主人用扁担挑水,成功地解决缸内供水量与水流量关系问题,复原了当年“滴翠岩”的美景。昔日,恭亲王之子载滢有道:“岩以太湖石为之,叠壁谺谺,不可具状。复凿池其下,每风幽山静,暮雨初来,则藓迹云根,空翠欲滴,吟啸徘徊,觉世俗尘气为之一息。”
滴翠岩山下部构有石洞名为“秘云洞”,洞内有石碑一块,上有康熙御笔亲题“福”字,俗称“福”字碑,碑高一米多,并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章,有天下第一福的美誉。康熙此“福”字写得灵动飞舞,有书法行家谓,此字实为“福寿”二字的双联字,最奇的是,此“福”字再拆字后细辨之,笔划中竟含有“多田多衣多子多才多寿多福”等吉利意义,加上康熙一生所留众多墨宝中仅得见此“福字碑”,且盖有御玺,一字一玺,已成了书法瑰宝中的“中华三绝”中的一绝,足见珍贵。据说这块“福”字碑是和珅从皇宫内府中偷出来的,也有说是乾隆将这块“福”字碑偷送给了和珅。据说当年嘉庆继位后曾3次到和珅府上也未能拿回福字碑,因为动了碑就动了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秘云洞封死。1962年,一队考古人员意外地在重修当中的恭亲王府的后花园的秘云洞中发现了失踪已久的福字碑。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它留给我们太多的精典,太多的传奇,让我们在这古老的宅院中感悟几百年的苍桑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