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内独乐峰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古石 |
http://s4/middle/43f87d3eta476be0a6583&690
北京现存最好的王府当是坐落在北京前海西街的恭亲王府。1982年由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王府花园已经对游人开放,成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北京王府。
说起恭王府,它的历史可谓久远,民间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说法。可以说恭王府亲历了大清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这座王府最初为乾隆年间的重臣和珅的府邸,大约修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任军机大臣以后,因为在乾隆初年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并没有标明此地有大型宅第,只是一大片民房。据说恭王府中的锡晋堂、葆光室、嘉乐堂等名称早在和珅时期就有了。和珅,姓纽祜禄氏,满族正红旗人。少年家贫,仅是一个小文生员。乾隆三十四年(1769)承袭其祖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后授三等待卫。由于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四十年提升为御前待卫,并任正蓝旗满州副都统。以后又分别担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领待卫内大臣、镶蓝旗满州都统、四库馆正总裁、大学士等要职,并封为一等忠襄公。晚年的乾隆对他十分信任和恩宠,并将自己的女儿十公主赐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有了那么多的实权、地位与财富,和珅的宅院规模和豪华程度可想而知。和珅所建宅院现已无法描绘了,不过据说现在的郭沫若故居,只是当年和府的马厩,可见其规模与豪华程度。据说和珅修建此宅,是以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荣府和大观园的景致为蓝本实施工程的,建造者自《红楼梦》一书中吸取养分,寓言于山石亭池之间。有资料显示,曹雪芹回京后就住在距离此宅不远处的大翔凤胡同6号,曹雪芹病故于1763年,而和珅建此宅,大约是在曹雪芹死去十年以后。也有此地先有府宅,后有曹雪芹据此宅的景致写出的《红楼梦》中大观园之说。
后花园在恭亲王时代被称为“萃锦园”占地面积2。57万亩。正门为西洋式石拱卷门(有资料显示此门在恭亲王所建),在京城众多王府宅院中可谓独特。进门是长长的甬道,左右有假山,迎门立一座柱形的太湖石,既起到屏障作用,又以独峰置景见长。此石高达5米,石色青润,石体硕长,石上布满皱折,当为北太湖石的精品。民间传说中认为此石在和珅时代便有了,和珅在此立石,是看中了此石的象形,将其称之为“福石。”细观此石似一位风姿卓然的女子怀抱一个婴儿,正在低首凝视,其怜爱之心跃然石上,和珅在此立此“福石”,寓意自己多子多福,然而命运不济,和珅的二十六位夫人,只得了一个儿子丰绅殷德,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天爷是公平的这个道理。
嘉庆四年(1799)乾隆皇帝驾崩后,和珅被定二十大罪状,抄家夺职,赐自尽而死。其中罪状之一就是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可见当时园林置景的繁华。和珅被抄家后,其被罚没的资产折合成银两,竟超过八万万两,民间有“抄了和珅,肥了嘉庆”之说。和珅死了以后,其宅赐给了嘉庆皇帝的兄弟庆郡王永璘,永璘为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与嘉庆是同母兄弟,乾隆五十四年封贝勒。据《啸亭杂录》中记载,永璘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却喜欢音乐,经常布衣出宫到民间去听俗曲。乾隆皇帝不太喜欢他,总觉得他有些不务正业。但永璘天性直厚,为人善良。乾隆未年,其他诸多兄弟都在想着怎么样当皇帝,互相之间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他却说,即便皇帝多得像雨点一样,也落不到我的头上。和珅倒台以后,他又说,我只求诸位兄弟怜我,到时把和珅的宅第赐给我也就满足了。一个皇子对和珅宅如此垂爱,也足以说明其宅院的华贵。嘉庆帝得了皇位之后,自然不会亏待他的胞弟,于嘉庆四年将和珅宅赐给了永璘,永璘自然欢天喜地了一番,然而被永璘仰慕已久的和宅,他生前只享用了一半。因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还住在府里,庆亲王永璘(嘉庆二十五年被封为庆亲王)死于嘉庆二十五年,而和孝公主却死于道光三年,也就是说在永璘死后三年,其子孙才得到整个和府。
道光三十年,奕訢被封为恭亲王,咸丰二年分府将庆亲王府赐给了他,是为恭亲王府。当时身为辅国将军的庆亲王后代奕劻(音:筐)也只好迁出,搬到了大学士琦善故宅,被庆亲王享受了尽50年的王府终于易主。
恭亲王奕訢是清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曾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多次出任领班军机大臣兼其它重要职务。在恭亲王的时代,国运已危机四伏,政治斗争在晚清时代变得残酷无情,慈禧太后曾三次罢免了恭亲王的官,几起几落的恭亲王奕訢常常是在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摸爬滚打,如履薄冰的看着太后的脸色过日子,仕途的不顺使得恭亲王奕訢在府中花园观此石便像是一个饱经苍桑的老人,也有此独乐峰为恭亲王所置说法。(见《北京赏石与盆景》35页)所以恭亲王便将此石寓名为“独乐峰”。独乐典故取自北宋司马光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建的独乐园,取其“独乐”二字,恭亲王奕訢以此寓意自己重返官场以实现自己的一番抱负的想法。并请工匠刻上去,为了怕引起慈禧太后的怀疑,便将独字刻在石头的顶部,然而,极尽韬晦之策的恭亲王奕訢最终也没有逃脱慈禧的手掌心,依旧被慈禧罢免。光绪二十四年(1898),67岁的恭亲王奕訢在戒台寺小巧的牡丹园中忧郁的死去。
看罢此石,笔者突发联想,此石是否在和珅时代便已立在此处,在乾隆时代,中国古代园林置石正值最鼎盛时期,以独石作为园林的障景在当时王府或宦官的宅院中已相当普遍,以和珅当时的财力和奢侈,又常在乾隆身边,耳濡目染,他是不可能不懂得园林置石的妙用,和珅正值春风得意,仕途顺心,当然企盼多子多孙,福禄满堂,所以此石在和珅的眼里,便是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这里面有他的寄托和希望。而恭亲王奕訢显然没有和珅那么幸运,尽管自己出身王侯之家,但仕途却并不平坦,更多的时候只是攥在别人手中的棋子。所以此石在他的眼里,便是一个孤独的老者。恭亲王奕訢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首倡自强,领导洋务运动,提倡“以夷制夷”等变法主张。他与英法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并签署了大量割地赔款之合约,又被民间百姓称之为“卖国贼”、“鬼子六”等,千创百孔的大清国已经腐朽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奕訢的命运也只能和当时大清朝的命运一样,飘浮不定,自身难保。
2004年初春,笔者前往戒台寺,因牡丹院中下水被堵,未能进入。笔者只好攀着墙头照了一张小院的全景,花香疏影、湖石依然。笔者能够想象出当年失意的恭亲王奕訢在这个小院中叹息徘徊的身影。戒台寺的古松依旧,而在政治斗争中的失意者奕訢其最后的结局可谓凄凉。
恭亲王去世以后,其孙溥伟袭恭亲王,继续住在府中,民国后的二十年代,溥伟将恭王府及其花园押给了西什库教堂。后因溥伟无力还款,1937年德国人代偿了押款,办起了辅仁大学女生部,并得到恭王府的产权。恭亲王在庆亲王后享用了近七十年,曲终人散,天各一方。
北京现存最好的王府当是坐落在北京前海西街的恭亲王府。1982年由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王府花园已经对游人开放,成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北京王府。
说起恭王府,它的历史可谓久远,民间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说法。可以说恭王府亲历了大清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这座王府最初为乾隆年间的重臣和珅的府邸,大约修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任军机大臣以后,因为在乾隆初年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并没有标明此地有大型宅第,只是一大片民房。据说恭王府中的锡晋堂、葆光室、嘉乐堂等名称早在和珅时期就有了。和珅,姓纽祜禄氏,满族正红旗人。少年家贫,仅是一个小文生员。乾隆三十四年(1769)承袭其祖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后授三等待卫。由于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四十年提升为御前待卫,并任正蓝旗满州副都统。以后又分别担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领待卫内大臣、镶蓝旗满州都统、四库馆正总裁、大学士等要职,并封为一等忠襄公。晚年的乾隆对他十分信任和恩宠,并将自己的女儿十公主赐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有了那么多的实权、地位与财富,和珅的宅院规模和豪华程度可想而知。和珅所建宅院现已无法描绘了,不过据说现在的郭沫若故居,只是当年和府的马厩,可见其规模与豪华程度。据说和珅修建此宅,是以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荣府和大观园的景致为蓝本实施工程的,建造者自《红楼梦》一书中吸取养分,寓言于山石亭池之间。有资料显示,曹雪芹回京后就住在距离此宅不远处的大翔凤胡同6号,曹雪芹病故于1763年,而和珅建此宅,大约是在曹雪芹死去十年以后。也有此地先有府宅,后有曹雪芹据此宅的景致写出的《红楼梦》中大观园之说。
后花园在恭亲王时代被称为“萃锦园”占地面积2。57万亩。正门为西洋式石拱卷门(有资料显示此门在恭亲王所建),在京城众多王府宅院中可谓独特。进门是长长的甬道,左右有假山,迎门立一座柱形的太湖石,既起到屏障作用,又以独峰置景见长。此石高达5米,石色青润,石体硕长,石上布满皱折,当为北太湖石的精品。民间传说中认为此石在和珅时代便有了,和珅在此立石,是看中了此石的象形,将其称之为“福石。”细观此石似一位风姿卓然的女子怀抱一个婴儿,正在低首凝视,其怜爱之心跃然石上,和珅在此立此“福石”,寓意自己多子多福,然而命运不济,和珅的二十六位夫人,只得了一个儿子丰绅殷德,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天爷是公平的这个道理。
嘉庆四年(1799)乾隆皇帝驾崩后,和珅被定二十大罪状,抄家夺职,赐自尽而死。其中罪状之一就是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可见当时园林置景的繁华。和珅被抄家后,其被罚没的资产折合成银两,竟超过八万万两,民间有“抄了和珅,肥了嘉庆”之说。和珅死了以后,其宅赐给了嘉庆皇帝的兄弟庆郡王永璘,永璘为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与嘉庆是同母兄弟,乾隆五十四年封贝勒。据《啸亭杂录》中记载,永璘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却喜欢音乐,经常布衣出宫到民间去听俗曲。乾隆皇帝不太喜欢他,总觉得他有些不务正业。但永璘天性直厚,为人善良。乾隆未年,其他诸多兄弟都在想着怎么样当皇帝,互相之间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他却说,即便皇帝多得像雨点一样,也落不到我的头上。和珅倒台以后,他又说,我只求诸位兄弟怜我,到时把和珅的宅第赐给我也就满足了。一个皇子对和珅宅如此垂爱,也足以说明其宅院的华贵。嘉庆帝得了皇位之后,自然不会亏待他的胞弟,于嘉庆四年将和珅宅赐给了永璘,永璘自然欢天喜地了一番,然而被永璘仰慕已久的和宅,他生前只享用了一半。因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还住在府里,庆亲王永璘(嘉庆二十五年被封为庆亲王)死于嘉庆二十五年,而和孝公主却死于道光三年,也就是说在永璘死后三年,其子孙才得到整个和府。
道光三十年,奕訢被封为恭亲王,咸丰二年分府将庆亲王府赐给了他,是为恭亲王府。当时身为辅国将军的庆亲王后代奕劻(音:筐)也只好迁出,搬到了大学士琦善故宅,被庆亲王享受了尽50年的王府终于易主。
恭亲王奕訢是清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曾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多次出任领班军机大臣兼其它重要职务。在恭亲王的时代,国运已危机四伏,政治斗争在晚清时代变得残酷无情,慈禧太后曾三次罢免了恭亲王的官,几起几落的恭亲王奕訢常常是在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摸爬滚打,如履薄冰的看着太后的脸色过日子,仕途的不顺使得恭亲王奕訢在府中花园观此石便像是一个饱经苍桑的老人,也有此独乐峰为恭亲王所置说法。(见《北京赏石与盆景》35页)所以恭亲王便将此石寓名为“独乐峰”。独乐典故取自北宋司马光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建的独乐园,取其“独乐”二字,恭亲王奕訢以此寓意自己重返官场以实现自己的一番抱负的想法。并请工匠刻上去,为了怕引起慈禧太后的怀疑,便将独字刻在石头的顶部,然而,极尽韬晦之策的恭亲王奕訢最终也没有逃脱慈禧的手掌心,依旧被慈禧罢免。光绪二十四年(1898),67岁的恭亲王奕訢在戒台寺小巧的牡丹园中忧郁的死去。
看罢此石,笔者突发联想,此石是否在和珅时代便已立在此处,在乾隆时代,中国古代园林置石正值最鼎盛时期,以独石作为园林的障景在当时王府或宦官的宅院中已相当普遍,以和珅当时的财力和奢侈,又常在乾隆身边,耳濡目染,他是不可能不懂得园林置石的妙用,和珅正值春风得意,仕途顺心,当然企盼多子多孙,福禄满堂,所以此石在和珅的眼里,便是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这里面有他的寄托和希望。而恭亲王奕訢显然没有和珅那么幸运,尽管自己出身王侯之家,但仕途却并不平坦,更多的时候只是攥在别人手中的棋子。所以此石在他的眼里,便是一个孤独的老者。恭亲王奕訢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首倡自强,领导洋务运动,提倡“以夷制夷”等变法主张。他与英法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并签署了大量割地赔款之合约,又被民间百姓称之为“卖国贼”、“鬼子六”等,千创百孔的大清国已经腐朽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奕訢的命运也只能和当时大清朝的命运一样,飘浮不定,自身难保。
2004年初春,笔者前往戒台寺,因牡丹院中下水被堵,未能进入。笔者只好攀着墙头照了一张小院的全景,花香疏影、湖石依然。笔者能够想象出当年失意的恭亲王奕訢在这个小院中叹息徘徊的身影。戒台寺的古松依旧,而在政治斗争中的失意者奕訢其最后的结局可谓凄凉。
恭亲王去世以后,其孙溥伟袭恭亲王,继续住在府中,民国后的二十年代,溥伟将恭王府及其花园押给了西什库教堂。后因溥伟无力还款,1937年德国人代偿了押款,办起了辅仁大学女生部,并得到恭王府的产权。恭亲王在庆亲王后享用了近七十年,曲终人散,天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