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清河桥

标签:
清河桥乾元古镇家乡旅游 |
分类: 访古揽胜 |
雨,下整夜。今天一早,因了大雨初霁,我独自漫步在清河桥上,穿行在两岸人家的里里弄弄里。河边的小花小草挂着晶莹的露珠。墙角的屋檐上传来轻快的嘀嗒声。古朴,清新。我仿佛沐浴着这座千年古镇唐时的风,宋时的雨。此刻,连呼吸都成了一种奢侈。
古镇依河而建,以水起家。弯弯苕溪河绕镇而过,清清余不溪贯穿东西。于是,在河的两岸,溪的两岸架起了一座座桥。清河桥,正好位于余不溪与东苕溪的交汇处。
清河桥又名孩儿桥,位于务前街北端,是一座古老的单拱石桥。它的修建年代,可以追溯到宋英宗治平年间。犹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清河桥所在的街道只是一条悠长悠长的小巷,小巷的低矮平房里不知住着多少户苕溪岸边的人家。如今,桥的一侧早已修起了宽敞的道路,直通商业繁荣的务前街。每当夜幕降临,一对对青年男女步行在灯红酒绿的商业街,很少会想起街的一头还有这座古桥吧!然而,我猜想,从建桥之初到务前街改造之前那段近千年的时光里,这座古桥就是从这一头进入务前街的唯一通道。
清河桥,南面有块石碑,碑上刻着“德清古桥群——清河桥”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桥身长满了青苔,四周的翠柏与野草交相辉映,使得清河桥越发显得古老。站在街角路口,远远望去,绿盈盈一片。若是远方游人第一次望见,还会以为是个小山墩呢!只有走近了,低头见着了穿桥墩缓缓流过的余不溪,才能识别这座单拱石桥的“庐山真面目”。站在清河桥上,我喜欢望着溪水流过的痕迹和溪水两岸的人家。那般幽静,那般古朴,才是真正从诗词里走出来的江南水乡。
从桥的一侧向远处望去,两岸的人家密密地罗列着,一直延伸到县桥头。越是远处,两岸的人家挨得越近,最后几乎成了一条线,消失在我的视线中。如今,两岸的大多数平房已经废弃了吧,唯有中间夹道的溪流,千百年来默默流淌。这间屋里曾经住着渔翁吗?日出东方,迎着朝阳,划着船桨,穿过余不溪去东苕溪捕鱼。他熟练地撒开一张网,把大鱼小鱼网罗在内,装进船舱。待到夕阳西下,满载而归,欸乃一声山水绿。这里曾经住着要出嫁的姑娘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美丽的姑娘摇着船儿到郎家。弄里人家长里短,谈论各家的红白喜事。我相信,这里曾经有过很多故事,我只能猜测一二罢了,因为巷里深深有人家。
从桥的另一侧向远处望去,隔着一条街道,余不溪来了个九十度大转弯,与东苕溪融成了一片,河道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穿过街道,坐在东苕溪岸边的石凳上,你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货运船。运气好的话还会遇见海鸥。蓝蓝的水映着蓝蓝的天,到处是海蓝蓝的一片啊!车如流水马如龙,你一定会理解为什么苕溪河是咱家乡人民的生命之河了。看得久了,岸边间或走出个浣纱女,又或许,当年年轻美貌的浣纱女如今已成了老大娘。然而,她家就在岸上住,她绝对熟知那桥、那河的前世今生,还有河岸边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
清河桥,横跨余不溪,遥看东苕溪。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近千年的世故人情,它都见证了,并将一直这样为后人见证下去。它的价值只会历久弥增。因为那水、那桥,是咱家乡的起源,是咱家乡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