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 |
分类: 谈佛论道 |
往生资粮
往生都是任何一个示现世间的众生都要面对的,是必须要处理的情况,谁也逃不过。对于证得法身实相的佛菩萨们,往生对他们来说就象换了件衣服一样,不是问题。就如古代的诸大德们,往生皆在谈笑间,或坐或立,从容自在。但对于未证得法身实相的修行者和处于无明之中的众生来讲,往生则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那真是生死大事啊。
对于未证得法身实相的修行者,我们若如经中所示的道理修行,持守戒律,至少可以保证不失人身,乃至往生至其他国佛净土,都可以继续修行,保持“向上”的状态,只是换个国土、换个身体。我们每个人所修的法门或许不同,都在自己的次第中,有些可能看起来还落于有为,有些修的还很执著,这都没关系,毕竟我们都走在这条返本还原的大道上。当我们完成一段功课,心灵更加明徹,执著越来越小,我们就可以开始下一段的修行。只要我们心中定在这个修行的道上,不论我们往生到什么境界中,我们都有机会继续修行。那个求开悟、求解脱、求正觉的发心将引领我们证得法身,返还本来。
所以,往生一事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到我们一世的去处,不可不慎。若能在生时,趁着精力充沛就做好准备,给自己积累往生净土的资粮,往生时就可以相对自在了。那么,对于在修行中的人,对于众生,如何做好现世,并为往生打基础,为往生善处积攒资粮呢?
我们还是回到经典中,学习下诸佛菩萨教授的修行方法。即使通过修学,暂时还不能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实相,只要依法修行,终能得往生净土。《维摩诘所说经》中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往生净土的根本“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若我们能从当下起,于自身心发直心、深心、菩提心,修行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将所修功德回向法界众生,依如上之法修行,即与法界内佛土之佛菩萨品性相应,修行的功德和发心自然会将我们导引至相应的佛国净土。
再如《六祖法宝坛经》中六祖教诲我们“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鳌,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我们看,佛菩萨所教的往生净土的法门都是一样的,言语上虽然不同,实质都是教我们放下贪嗔痴,实修戒定慧。若能如说修行,即是身心与佛相应,往生之际,十方诸佛都会来迎请,自然可随愿往生。
有同修可能说,这法门太多了,恐怕修不过来啊。其实,只要你发那个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并全身心的取一法门修行,就等于修行全部法门了。因为不论任何法门,都是诸佛菩萨为使我们解脱开悟而设的方便,都是从自心起修,其最终指向都是佛国净土、法身实相。甚至,我们真正发起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就具足一切法门了。当我们自心所向直指净土后,我们的往生去向只能是清净佛土。
可能有的同修心中起疑,我修这些法门,一定会往生净土吗?这种疑惑本身就是自己的业力显现,使往生之心不单纯。产生这种疑惑正是用功之时,以自己定慧之力将疑惑照破。或学经典,或请教善知识,将义理学明白、通透,以扫清往生的迷障。一切迷惑、障碍皆从自心而起,如梦幻泡影无有定实,觉之即破。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必再担心往生去处的问题了,而应反观自己的发心,看自己究竟意欲何往。如果是真切想往生净土,就从当下起修诸善法,积累往生资粮,资粮越多,往生越从容、越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