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总结
(2023-10-07 15:51:27)
标签:
文学理论 |
分类: 教学札记 |
一、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用“桃花潭水深于尺”来形容汪伦的深情厚谊,形象而生动。诗人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形容内心的思想情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绝,用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闲愁”。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写作时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只恐双溪能舟,载不动许多愁。”“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由虚而实,突出了诗人对秋的独到见解。尤其一“胜”字,笔力千钧,堪称诗眼。第三句描写辽阔的晴空下一鹤排云而上的壮景,更是将诗歌引入高潮这既是实景,也是不甘沉沦,昂然不屈的诗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谓实中有虚,虚中寓实。而“诗情”本是抽象的,诗人用一“引”字,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
二、化实为虚
情景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将有形的景物化为无形的情思。例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院溪沙》),作者说“飞花”轻柔如同“梦境”,“丝雨”细微如同“愁绪”,采用化实为虚的方式,巧妙地用缥缈的情感形容细微的景物,创造出了一种柔美轻灵的艺术境界。一鳞一爪,要能显示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一粒沙中能看见整个世界。
宋人范唏文《对床夜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
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
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土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天慵庵随笔》
虚实相生:
侧面为实,正面为虚。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
虚实相衬:
如姜夔的《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莽麦青青。“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莽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实结合的作用: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