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作文,事不过三——月考作文“师生共谈经典阅读”变形记

标签:
作文修改经典阅读 |
分类: 作文教学 |
月考“师生共谈经典阅读”作文简析6.11
http://s16/mw690/001fa6Wuzy7lnONsZS73f&690
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是阅读经典名作,应该紧扣这个关键词,重点论述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和可行办法,结合学生丁的观点,以之为正面论据,反驳学生甲、乙、丙的观点。
泛泛而谈“阅读”,写阅读的作用不切题。转变话题去写“积累”、“坚持”、“态度”、“量变与质变”等写成话题作文属于跑题。
需要注意的是,“经典名作”不一定就是文学名著,历史、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优秀作品也是,思路要开阔。
一、优秀:
《向月光要来一杯黎明》《潜读经典,获益一生》《不为功利,静心捧读》《捧经典静读,做精神贵族》《读经典,贵恒心》《经典浸润,沉潜勇毅》
《阅读经典,照亮人生》《读经典名作,助力新高考》
二、不合格
有偏差:《学语文贵在阅读》》《不入学海,焉知其壮》
《知识始终靠积累》《态度决定成败》《不为懒惰找借口》《量变与质变》(写成话题作文)
《高考杂议》《论新高考制度》《语文何以众说纷纭》《高考的变动及影响》
《书的力量》《读书使人明智》《《浅阅读》《阅读是否有用》《阅读,语文的本质》(扯远了)
《领略中华文化之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跑题)
更差:没有标题,或近似无标题:《阅读》《谈阅读》
《阅读经典,需要时间》,废话→→→→《阅读经典,用时间酿造人生佳酿》
《快与慢》,太宽泛→→→→《奔腾时代,慢读经典》
“师生谈经典阅读”重写
一、仍有不足:
1.标题仍有只写“阅读”,扣题不准。
2.小标题不凝练,或不完整,如:第一个写“读经典”,第二个写“贵积累”。
3.论据少,或不新颖。鲁迅的“海绵”太多。这个比较突出。而有的学生使用相声大师侯宝林、茶圣陆羽、朱熹、范钦、钱钟书、艾默生、尼采、培根等例子,非常贴切、新颖。
4.名言“独立”,孤零零地,没有联系材料进行点题分析。
5.对“经典”定义不够,影响对主题的开掘。思路:经典往往深刻难懂→→难读→→不读→→但是非常有益→→要坚持读、深入读→→举例。
6.段落太长。第一段太长更不好,中间的段落太长,名言、事例淹没文中,不“抢眼”。
7.错别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仍有写成“致”。枯燥,写成“躁”。
8.卷面差,字体潦草,改动、涂抹太多。
例文分析:
1.读经典名著,行书香之路
张筱园
亮起一盏小灯,温一壶月光下酒。翻开弥漫着墨香的书页,思想随文字跳跃,游行在一条书香之路上。——题记
肩负崛起中华重任的青少年,他们有希望、盛气、进取心,但是,有些少年只求速成,而忘记了最根本的精神食粮——经典名著。我们的中国少年还应具备有一种雅气,这种气质的根源就是阅读名著。
请捧起一本名著,潜心阅读,让心灵受滋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开放程度及深度,都受经典作品的影响。经历时光大浪的淘洗,最后留下的精华才是经典。因此,经典名著是十分全面的百科全书,并且内容大多向美、向善、向真理。所以,阅读经典会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正能量,也会使我们的行为方式更有雅度。别怕耗费时间,别认为阅读没有效果。在闲暇之时,请捧起名著静心阅读吧!
请怀揣一颗自然之心,不求功利,去感受经典之美。
文学大师梁实秋,在一篇自序里讲道:“小时候,特别喜爱读书,家里穷,每月只能问母亲要一次钱去买书。”梁实秋的阅读源于自身的兴趣,而并非为了让技巧提高多少而去读书,最终他却成了文学大师。这说明读书是一个自然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经典对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简爱》,我们能感受到简爱强烈的自尊心和超凡的独立精神;读《边城》,我们能嗅到淳朴自然的民风和人性;读《欧也妮·葛朗台》,我们能体会到贪婪与吝啬是骇人的毒药……作品的魅力与精深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自然渗入你心里了。请不要为了考试而读书,经典带给你不仅是文学技巧与素养,还有各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扬起坚持的旗帜,沉潜勇毅,让书香远行。
一笔一画,一张一弛,王羲之用一生心血挥舞着毛笔。潜心钻研,亲身访察,列夫·托尔斯泰用几十年的时光书写《复活》。阅读经典也如此,贵在拥有坚持的毅力。读书就像酿酒,经历时间越长,香气越醇厚。请别感觉腻烦,懂得坚持,时间会让你成为胜者。学习之路上,也请你背起一袋经典书囊,让书香伴行!
不足:划线句子的举例是书法家,不是作家。不如写曹雪芹。)
2.
郭
当下,“高考区分度主要在语文”、“语文阅读量加大”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热议的话题。确实,语文阅读逐渐被人们重视。所以,不论是为了高考需要,还是陶冶情操,我们都需要阅读经典名作。
所谓经典,就是从古至今经岁月沉淀下来,被多数人认可的具有一定影响意义的作品。既然是经过历练所流传下来的东西,必然会具有它独特的魅力。而面对同学们的抱怨,诸如“没有时间”、“读不下去”、“考试没有用”,这些或许是不读经典的原因,但这绝对不能成为借口。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魅力的水面。”我们的时代缺失的,恰恰是尼采口中的深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网红备受热捧,学者却无人问津;娱乐新闻分分钟占据头条,文学经典却被束之高阁。此时的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手拿一本名著,静心捧读。
昔日的吴下阿蒙,十五六岁投身军中浴血沙场,然而一直因少智寡谋而不被看好和重用。后来在孙权劝学之后发奋读书,补少时的缺失,终成一代名将,留下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佳话。
著名主持人董卿一手操办《朗读者》,并唤醒了亿万观众骨子里沉睡的阅读基因,这与他从小到大广泛、深入的阅读有必然联系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或许是董卿由内而外散发着才女气息的原因吧。《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坚持。不论是吕蒙还是董卿,亦或者是其他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都是贵在坚持。经典文化中必然会有你迷惑之处,这时就应当学会用心去体会,待到读完之时,便有恍然大悟之感。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从中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格外看重,读一本经典更是如此。读经典犹如熬制一道中药,需要慢慢汲取其中的精华。过程或许不尽人意,但最后你会享受它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
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选择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品味一时,更可以改变受益一生。读经典之作,享阅读之乐。
不足:框内部分,缺少点题分析。
3.阅读经典,能力提升的催化剂
陆国豪
(第2、3两段)古之成功者必读经典。经典者,某领域杰出之著作也。如何全方位的提高自己,阅读经典是必经之路。
有的同学抱怨没有时间阅读经典。这不过是时间管理的欠缺而已。鲁迅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古有茶圣陆羽,小时候放牛时骑在牛背上,置书于牛角上,观之不倦。路人奇之疑之笑之,而羽不为所动,终日孜孜不倦,终为一代茶道至圣。“放牛娃”尚且如此,何况吾等专职的学生呢。
……
(结尾两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的一席话印证了阅读经典之好处。古时更有范钦建立天一阁,以全族之力世世代代收集并保存经典书籍。
阅读之助人提升如此,受人追捧、赞叹如此。为何不在这功利的时代,做一株深山幽兰,静心捧读呢?
亮点:下定义较好;论据新颖、丰富。
不足:
1.“培根的一席话印证了阅读经典之好处。”有点不严谨,培根的名言是分析读各类书的作用的,不能直接总结为经典阅读的作用。
2.范钦的例子不典型:范钦是藏书家,和经典阅读关系不大,要使用必须有过渡衔接,比如这样写:收集古今经典著作的人必是爱书之人,爱书、藏书,浸润古今经典的书香之中,范氏家族成了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不朽贵族。
3.结尾点题不够,“阅读……”与经典阅读的话题不完全一致。
4.读则行,恒则成
田翔宇
面对浩瀚无边的知识汪洋,何以扬起远航的风帆?踏上漫漫枯燥的求学征途,如何才能到达理想的终点?答曰:读书方能远行,坚持才能成功。
新高考制度下的语文对阅读能力越来越重视,阅读水平无非是与平时的阅读量成正比关系。若是希望能够笑傲考场,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当然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学业繁重的中学生而言,由于一些原因,他们不能真正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这固然是悲哀的,没有在经典名作中浸润过怎么会体会阅读的成效呢?
读才能行,不去读,则寸步难行。三国时期,吕蒙早年追随孙策征战江东,虽然战场上骁勇善战却终是一个只会杀人的莽夫。孙权非常看重吕蒙和潘璋两位将领,一次他把二人召至庭内,劝说他们经常涉猎一些前人的著作,但二人以军务繁忙推托,孙权厉声说:“我尚有时间读书,你们难道比我还要忙吗?”吕蒙回去后牢记孙权的话,潜心苦读,后来在襄樊战役中为吴国收复荆州。二潘璋则未有记载,也许他没有把孙权的话记在心上
我们不会像孙权一样每天处理六郡八十一州的政务,也不会像吕蒙那样整日操练、征战,相比之下,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经典。作为一个高中生,时间当然是紧迫的。然而,阅读经典与时间紧张并不相矛盾。“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因此,合理地安排时间,千里之行,始于阅读,行至千里,源于恒心。
相声大声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但他的艺术水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为何?从一件小事我们就能看出来。有一次,他想买一本明代的笑传《谑浪》,但只有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隆冬,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去图书馆抄书,一部10万多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我们看到侯宝林大师高超技艺时,何曾想过他背后对书籍的痴迷和对阅读经典的坚持?如果我们有这般恒心,用这样的态度对待阅读,何愁不能破万卷、成就自己的人生?
阅读经典,扬起远航的风帆,持之以恒,到达理想彼岸。半路沉沦的船只不会被看到航行的距离。不能够坚持阅读不会看到成效。读则行,恒则成。
亮点:侯宝林的例子举例准确,举例之后的点题分析非常到位。
不足:1.标题不十分准确。2.吕蒙的例子太长,不简练,点题分析也不够,也不很典型,“经典阅读”体现不够明显。
5.静心捧读,方得高分高能(节选)
张紫悦
阅读经典犹如品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静心泡制才能氤氲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学生深处浮沉的题海中,也应该静心手捧一卷经典,心安静了,气质就慢慢积淀下来了。有了底蕴,自然能在考场上挥洒自如,高能自然会获得高分。
亮点:使用比喻论证,点明中心,又照应标题,很好。
6.李佳欣《喧嚣时代,静心捧读》
小标题:
读经典,贵在坚持……读经典,贵在惜时……读经典,贵在静心
7.方佳睿《经典之火燎语文之原》
独立成段的分论点句:
名著思想深,静读乐无穷。
经典助高考,积累在平时。
经典恒永久,不懈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