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他人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谈古典诗词的用典
(2010-08-11 14:55:23)
标签:
朱昌元典故古典诗词 |
分类: 教学参考 |
朱昌元
台湾作家余光中在《沙田山居》中写道:“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里的“陶菊苏月”就是两个著名的典故。陶渊明很喜欢菊花,“菊花”这一意象在他的诗作中多次出现,最著名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后人就将陶渊明与菊花自然联系起来,用“陶菊”象征隐逸高洁的情怀。“苏月”也是这样,它是苏轼词作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最为人传诵的就是《水调歌头》,通篇咏月怀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咏月名句,因此,人们就自然地将苏东坡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用“苏月”来寄托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人物、故事和词句,是一种包孕丰富的文化意象。阅读古典诗词,经常会像碰到老朋友一样碰到“典故”。比如陆游的《书愤》后面两联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里连用两个典故,一个是檀道济的“塞上长城”,一个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据《南史?檀道济传》记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意思是你杀的是守卫边疆的大将,是自毁“长城”。借此自喻的陆游,虽然没有像檀道济那样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饱含了年岁老大、壮志难酬的无限惆怅和愤懑。在惆怅和愤懑中,作者自然想起了诸葛亮,他的《出师表》真是披肝沥胆,名传后世。陆游创作这首诗时虽然已是六十二岁的高龄,但仍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战死沙场,干一番抗金报国的大业。“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通过运用典故,扩大了作品的情感容量,同时又显得含蓄蕴藉,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增强艺术表现力。古典诗词青睐“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适当用典是一种很好的艺术表现手段,诗人常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对于典故,可以正向运用,也可以“反弹琵琶”。正向运用,就是沿承原来的意旨加以引用、拓展、发挥,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丰富、更生动、更耐人咀嚼,如上面举到的“塞上长城”、“寄奴北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就是如此。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句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引用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有关记载。廉颇被免职后,就跑到了魏国。赵王想再起用他,就派人去察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通“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老矣,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招。”这里的引用强化了赵王想再次重用廉颇,派人察看的环节,而略去了小人从中作梗使坏的细节。辛弃疾以廉颇自比,借此表达内心深切的期望,期望宋宁宗赵扩能重用自己,尽管已年过花甲,但老骥伏枥,宝刀不老,仍希望率领军队北上抗金,收复中原大好河山。
与正向运用相反,根据表达的需要,对于特定的典故也可以“反弹琵琶”,逆向运用。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最后两句就是对有关典故的反用。《楚辞?招隐士》写道“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呼唤王孙早日归来。这里诗人以“王孙”自况,反其意而用之,说春草就让它自然衰败吧,这里的秋景实在非常清幽,值得留在山中继续欣赏,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最后两句也是反弹琵琶,翻出新意。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缁,黑色。风尘,语意双关。这两句诗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更寓有京中政治恶浊,久居为其所染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因为不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而回家本非诗人所愿,实在是因为京中长才难展,闲处无聊,所以不如回家躬耕南亩,这实在是一句愤激的话。
不管是用事还是用辞,也不管是正用还是反用,最高的境界都是“活用”,灵活而贴切地运用,用《文心雕龙》中的话来说,就是“用人若己”,意思是运用别人的事例如同出于己口。
在古典诗词中,有一些典故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对于这些典故,我们在阅读欣赏有关诗歌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工具书重点掌握它们的本义和情境义,如投笔、长城、楼兰、折腰、化碧、鸿雁、鱼雁、尺素、青鸾、双鲤、五柳、东篱、三径、长亭、南浦、阳关、折柳、风骚、雕虫、鸿鹄、杜鹃、鹧鸪、黍离、桑榆、商女、杜康、青眼、红豆、鸡黍、司马青衫等等。像“投笔 ”,据《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勉强过活。为此,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就用“投笔”来形容弃文从武,立功沙场。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语文高考题关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典型的典故。如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