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627年,享年51。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静安把此条列第一位,可见他对词的“境界”之重视。
何为境界?“境界”意思接近于“意境”,但不全是。《人间词话》中用“意境”一词的地方仅有一条(“古今词人格调之高者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所以文学作品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而用“境界”和“境”的地方却比比皆是。
“境”可以说就是意境,“界”则是指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境界”合起来,当是指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意境。这样理解,对于通篇《人间词话》都是适合的。
上面说的白石“格调高”,但“不于意境上用力”,这里的“意境”
很明显不能被“境界”一词所代替,替换之后全句就说不通了。依照作者的意思,白石词有高度而少意境,于“境界”这个要求中有所欠缺。这样理解,应当是合理的。对于开篇更偏重于精神高度的“人生三境界论”,此说亦可通。除了“三境界论”,后文绝大多数篇幅中的“境界”都偏指“意境”,尤其是意蕴深含、情致流转的意境。
意境说是王国维首先提出来的。直到现在,古典诗词的品读,基本上都离不开意境之说。可以说是触到了古典诗词之魂。与之相比,“格调说”显得空洞,“神韵说”显得虚渺,只有“意境”是可以被实实在在认知和感受到的。
词话中云“五代北宋之词”独绝于意境,是说五代北宋之词意境优美而深远,因此而胜于后代。此言不虚。纯以技巧论之,后世或有发展,但以“境界”而论,后世词人尤其南宋之后的词人是难以企及的。试问北宋后又有谁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情,又有谁能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深婉,又有谁能吟出似“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这等壮美无俦的胜景呢?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譬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春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等。造境者,即以主观之笔写虚拟之境,譬如“当时明月在,照得彩云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等等。
然而写境造境大多数都难以分别。因为写境中,诗人敏锐的笔触已经将浓浓的情绪融入其中;而造境中,又是诗人基于对自然之境的观察揣摩后提炼出来的。试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等,这些是写境还是造境呢?
诗有叙事诗,词却无叙事词。因为词之体裁不适合叙事,却非常适合抒情。因此词中之境,很多都蕴含情致在里面。王国维说冯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胜于“流萤渡高阁”和“疏雨滴梧桐”,道理也正在这个地方。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①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首词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因为冯的自集<阳春录>早佚,现存<阳春集>是宋人陈世修编辑的,内存该词.署名为冯延巳.但李清照认为是欧阳修做的.徐调孚先生注明用的是四印斋本<阳春集>所以采用的应该是前说.]
②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有我之境,即意境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我在境故在,境是为我而设;无我之境,则是只有意境而无情绪,“我”已消弭在这茫茫天地之间,物我一体,有境而无我。无我之境在古体诗中尤多,陶渊明、大小谢,及至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都是个中高手。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引自欧阳修的《蝶恋花》(一说为冯延巳所作)。此词极悲极苦极无奈之意,全都化入境中。首句深愁凝聚,庭院深深、烟柳帘重,非言庭院深而柳叶浓,实极言愁之深。及至下阙,“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狂风急雨隐现诗人心境,读来只觉无尽愁苦几使人抑郁成狂。末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倍极哀怜,人生无奈,又何过于此?全词之境宛若全随情绪而设,思之所及,境之所在,有我方有此境,此即“有我之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引自秦观的名作《踏莎行》,此词上下阙意境有分别。上阙迷茫失我,一种极为凄婉深切的苦痛在残阳下的杜鹃啼声中浸入骨髓;下阙愁绪转为深长,人生的苦痛无奈如远去不回的流水般绵延难尽。一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以说浸透了词人的痛楚和无奈,境中的寒春、孤馆、鸟啼、斜阳,无不深深印刻着词人的哀痛。无我则已不成此境,此亦“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自陶潜《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句千古佳句,历来被人传诵称许。诗人悠然采菊,不经意间却望见淡淡的青色山影。心无所想,方有此境,一切在不经意间。对此欲何求?应当是无所求,亦无须求。如果把“见”改为稍微主观的“望”,则变得索然无味。此境无情绪无想念,以境为主以我为次,乃“无我之境”。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引自金代元好问《颖亭留别》,金代在古代文学中是一个被忽视的朝代,元好问是一个被忽视的天才,甚至远不如他的明清诗人都比他有名。“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此等佳语,非有大才不能得之。寒波澹澹,随风而起;白鸟御风,悠悠而下。“风”其实是一个隐含的意象。对此景,不由得只觉天地茫茫,已不知身之所在,心之所想,恍若心已随这亘古不变的风在这浩渺烟波和成群白鸟中穿行不息。此境使人忘我,属“无我之境”。
诚如《词话》中所言:“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无我分别是很明显的。静安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其实于词而言,无我之境是极为难寻的。这是词的抒情特性所决定的。如果非要在词中求之,苏轼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张效祥之“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也许才有些微“临境忘我”之意吧。名家大笔,自能游走自如,不囿于此。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心动则生情,心静则忘我。
如果是“从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样的禅意心情,所观的景物则无不平和悠然。这样的“无我之境”只能当人平静下来,心绪安宁的时候才能望见。此时心无所想,已不知我之所在,世间所谓的怅惘、抑闷、欢欣、落寞,都已与我无干。这就是“无我之境于静中得之”的含义。
当人心绪不宁之时,此时或惆怅、或悲抑、或欣喜、或感伤,而世间万象,则无不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我喜则境跃然,有若“红杏枝头春意闹”;我怅则境深远,有若“断鸿声远长天暮”;我愁则境黯淡,有若“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我慨则境广阔,有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我惘则境迷离,有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我悲则境凄冷,有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总而言之,在情绪激荡、意绪纷扰之时,诗人笔下就会呈现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不会在安宁平和中取得,而会在从动到静的过程中取得。
正是基于上面所说的,无我之境让人觉得恬淡悠然,有我之境让人觉得宏阔壮美,所以静安才说“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其实优美与宏壮指意境,也是指情绪。泰戈尔在《飞鸟集》里写道:“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也许,夏花与秋叶正是这两种意境的最好比照吧。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诗人写下的永远只是其中的一面。
如写实之境。以落日为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取其壮美,“斜阳却照深深院”取其悠长,“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取其华彩,“杜鹃声里斜阳暮”取其凄切。即是所谓“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虽为写实,其实是融合了自身的感受和喟叹,同时也舍弃了事物的某些特性,即“写实家亦理想家”一说。
又如虚构之境:“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句,明月、短松、小山,构成了一幅凄冷的画面,境中的景物都是取材于平时所见,读来如身临其境。如果不是取材于生活和自然中,不是可以想见的景观,那就无法让人感同身受,难以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了。这就是“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如上所言“理想家亦写实家”了。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由心生”,这里指出来的,应该是:有景有情,即是意境;而景情皆真,方可谓境界。
“真”是构建“境界”的关键所在,如词中是虚情假意,纵使词藻华丽,结构工整,也是空中楼阁,虚有其表。真正触动人心灵的诗歌,其情必定极真切,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等等,情真意切,境界自成。】
王国维对于文学作品的“真”,是极为看重的,后文有很明显的体现,而且他也特别喜爱那种真情自然流露而丝毫不隐讳的抒情方式。词人中他所力举的李煜、秦观和苏轼,其作品抒情风格都是此类,所认他认为“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白石词,非情不真,而是抒发的方式稍显婉转。也许是他认为白石词微有矫情之瑕,才做“雾里看花”之评了吧。
“红杏枝头春意闹①”,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②”,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①宋祁【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楫。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②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卒加单人旁〕,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天然的美景一般都很容易博得人们的赞赏,而人工的景致人们一般都会诸多挑剔。词也是一样。自然天成的词让人一见倾心,而带有修饰之痕的词除非有极特别的新巧精致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正是这一类的词。
《玉楼春》这首词写得极为轻快明朗,这在词中是不多见的。正如《词话》中语所言“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要写好这一类的词是不太容易的。这也是这一类词佳作较少的原因之一。“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旖旎春光正好,水面涟漪泛起,正是客船到临。縠,有皱纹的纱,用来形容水波。“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此句上联迷蒙清冽,下联热烈生动,越发突出在漠漠春寒中挡不住的浓浓春意。一个“闹”字好似画龙点睛,把盎然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闹”本为耳闻,然而却把枝头红杏烂漫缤纷之态写得极为传神。其他字句均可改,唯独这个“闹”字却无可更替。“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千金又为何物?远不及佳人一笑,让人心感世间美好。“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是杯中的美酒,还是眼前的春色使人醉了呢?词人都要举酒劝斜阳,劝说它留下晚照,印衬这花间极美的春色了。在大好春光中,原来斜阳也可以变得如此可爱。全词清新流畅,如画之景似在眼前。“闹”字点睛之笔,为此词增辉不少,三分春色,自此变成十分。
张先的《天仙子》,此词名为伤春,实乃伤己。词人仕途不得志,序中已言明托病不愿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水调歌传为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所制。午醉醒来愁思依旧,悲声不忍听闻,只能再持杯浇心中块垒。“送春春去几时回?”此句承首句,直解为何而愁。春逝去其实亦有重来之时,但年华老去却无从挽回。此句别有深意。“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意接上句,更深一层。晚镜独照,却见青丝早成白发,往事可堪回首?流年似水而逝,对此敢不伤怀?下阙轻轻一转,似词人不堪再望镜中人而转向窗外。沙上水鸟双双,池中暮色深沉,忽而云破月开,却见风过花影,婉转婀娜。此句佳处在于昏暝之中,月光忽明,花的娇柔之态乍现于眼前。前为铺叙,后为高潮,极好的突出了花顾影自怜的仪态。“弄”字传神之笔,顿生一种自怜之态。“重重帘幕密遮灯”,孤灯相对,帘幕重重,似写不愿再睹春伤情。“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而这伤春的愁绪却似永难拂去,人欲静而风不止,想来明日又是落红满径吧。“落红满径”与首句伤春之愁正相应。全词意韵连绵,意境深切动人。“弄”字诚为妙笔,着此笔此词境界全现。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①”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②”。“宝帘闲挂小银钩③”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④”也。
①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②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③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④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优美或壮阔的境界一样都能给人美感,这两种境界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只有个人的好恶会对两种境界的评判产生影响。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都是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清新可喜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苍远悲壮确是对比鲜明。“细雨”句目光所及,十步之内即有境界。微风细雨中,鱼儿出水,燕子斜掠,三言两语构建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更于其中洋溢着一种喜悦闲适的心境。“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则有一种望不到边的悲戚壮美。落日本已苍茫,而西风萧萧,将战马的嘶鸣将人心中之悲带至远处,似有无穷无尽之感。此境宏远壮阔,天地之间,无不是境界所包。正如上面所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不同风格的美。然而壮阔不能成为后者压倒前者的理由。因为两者同是诗人心底对这个世界的感触。世界不仅有大美存于天地之间,亦有细微处的心灵感悟让人心动。这里引用得很聪明,如果引用的是不同人所作,其高下或会起争辩。而同为一人所作,同是一人之感,则无可辩驳,亦无须辩驳。
“宝帘闲挂小银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分别引自秦观的《浣溪沙》和《踏莎行》。《浣溪沙》为秦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词清凄幽美,恬淡婉静。“宝帘闲挂小银钩”,珠帘挂起,所见为何?应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景。“闲挂”似是淡定,但那一缕清愁总是从心底无由升起,如飞花丝雨一般在心中轻扬,挥之不去,令人感伤不已。“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秦观词中较为少见的空阔之境。楼台隐于弥漫的雾中,津渡没于凄迷的月下。世间之大,却无处归去,引出下句“桃源望断无寻处”的感叹。此境空远迷蒙,正印诗人迷惘伤情的心境。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感受。“宝帘闲挂小银钩”境界远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阔远,但其感触却是一样的深沉动人。由此可见,诗词的境界中,无论宏壮和清幽都可以成为至美之景。诗人把幽微处或是壮阔处的感受融于景致之中,我们因此才发现了深藏这个世界之中的美和世界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据其诗可推知他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他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均有诗名,号"九严"。
严羽的《沧浪诗话》,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门,对诗的历史沿革、风格分类、写作方法和技巧、写作目的、表现形式等作了很系统的阐述。这篇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前后七子诗论、清代“神韵”和“性灵”两说都可说是由此而来。
《沧浪诗话》中重要的两个观点是“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和“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反对黄庭坚的“以理为主”、“词意高深要从学问中来”的创作理论,以“兴趣”作为创作之本,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创作的最高标准。“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以禅语解诗,即是本条中所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词话》中云:北宋及以前的词,“亦复如是”。然北宋以后的词中未必就没有此类,只不过不如北宋那样气象万千罢了。“兴趣”、“神韵”都过于虚渺,难以具体叙说描绘,这也是静安“境界”二字能“探其本”的原因。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①”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②,夏英公之喜迁莺③,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①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夏竦【喜迁莺令】:“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台树,金茎露。凤髓香盘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的天才诗人,其人狂傲不羁,其诗飘逸超群。后人称之为“诗仙”。
这首《忆秦娥》,怀古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阙清幽秀美,下阙雄奇壮阔,却又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上阙中,美人梦断秦楼之时,月下箫声悲咽,桥畔垂柳依依,凄清迷离,不由得伤别之情再上心头。下阙笔锋一转,以乐游原上昔日盛况起笔,次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陡然间只剩下古道寂寂,音尘渺渺,让人无比感伤。而最后一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雄浑悲壮,不言其悲而悲从中来,不言其寂寥而寂寥之情油然而生。区区八个字,构建了一个极富张力的、永恒的意象,千载之下,仍然让人感受到那种不灭的悲情与哲思。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先世为汾人,后迁居吴县。范仲淹为北宋名臣,曾戍边抗击西夏,军纪严明,威震边疆,西夏人称其“胸中自有数万兵甲”。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领导了庆历新政。后因新政遭人嫉恨被迫离朝。死于赴颖州途中。其词作流传下来不多,均属佳作,其边塞词慷慨苍凉,开后世豪放词先声。
《渔家傲》一词,既有悲凉的边塞风光,又有真挚的个人感慨,确是好词。但是和《忆秦娥》比起气象来,高下立判。唐人的风骨和豪情,宋人委实是学不来的。
夏竦(985-1051),字子乔,官至宰相。封英国公。江洲德安人。北宋词人。《宋史》云:“竦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
《喜迁莺》是一首应制之作。真宗皇帝于后庭饮宴,使人向夏竦索词。夏竦立马写成此词进奉。这首词末句“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的确可称得上是好句之句。凉州是指凉州词,歌舞之曲。月色如水,美人起舞,仿佛这宫殿之前也如月色般摇曳,恍若身处仙境,让人一时忘我。“水殿”一词,堪称绝妙。但这首词所谓的“气象”,比《渔家傲秋思》尚差得远。“象”固然是有,但
“气”却半点都无,虽有奇巧,却无半点沉郁之气。
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①。”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齐谓:“飞卿精妙绝人。②”差近之耳。
①张惠言《词选序》:“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②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常山词派开创者和代表。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一字融斋,清代文学家。
“深美闳约”好比是空谷幽兰,自有品格;“精艳绝人”好比初见时宛若惊鸿一瞥。
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其词秾艳细腻,绵密雕琢。
冯延巳(904-960),字正中,广陵人。南唐中主李璟时重臣。擅长以景托情,表现个人的心境和情绪。其词清丽婉转,细致含蓄。
“画屏金鹧鸪①”,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②”,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③”,殆近之欤?
①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②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③冯延巳【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画屏金鹧鸪”,屏上鹧鸪精致华美,但终究失之神采和活力。比之于词,好似词藻华美,意蕴婉腻,但终究徒有外表而内里空乏。此正是温词的风格。画屏为闺中之物,亦与温词通常的主旨相吻合。
“弦上黄莺语”,活泼娟秀,有生机亦有意蕴。比之于词,正与韦词婉转清新,自然跳脱的风格相若。这一首《菩萨蛮》也正如此。
“和泪拭严妆”,“拭严妆”犹言冯词多写闺中之怨,“和泪”则别具深意,正是说冯词风格虽不脱风月之气而别有忧苦之叹喟。“严妆”亦可说是其词深具端容清丽,品格自成,比之温韦,格调又高了一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