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为”的助词用法说略—一兼释“何施之为”句
(2010-05-26 10:24:08)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参考 |
众所周知,在古代汉语中,“为”的主要用作动词和介词,此外,还可以用作助词。但是,“为”的助词用法并不简单,而是颇为复杂。关于这一点,一般人就不大清楚了,更为遗憾的是课本编者对此也并未予以重视,仅在第三册“常见的文言虚词(二)”中约略地提了一下,致使不少师生在解释某些带有助词“为”的句子时依然含糊其辞,甚至自露破绽,像上述对“何施之为”的解释就是其中的明显一例。因此,很有必要对“为”的助词用法进行一番比较、认真细致的研讨。下面,就是笔者发表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教。
一、用在句中,“为”是结构助词,无义,但有前置宾语的特殊作用。
1、《汉书·苏武传》:“何以女为见?”即“何以见汝”。意思是:为什么要见你?
2、《孟子·告子上》:“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意思是:只听弈秋(讲棋)。
二、用在句末,“为”是语气助词,既可表感叹语气,也可表疑问语气。
如果用在感叹句的句末,“为”是感叹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庄子·逍遥游》:“予无所用天下为!”意思是:天下对我没有什么用处啊!
“何……为”这种专门格式,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种特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内部结构是:〔疑问代词“何”〕+〔谓语〕+〔疑问语气助词“为”〕。这种固定结构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对本句中的谓词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进行反问。因此,从实质上看,“何……为”这种固定结构依然是疑问句,而决不是什么宾语前置句。
(一)“何………为”式
这种格式中的谓语多则一个动词或一个短语充当。这种格式大都表反问,一般译为“为什么要……呢?”或“要……干什么呢?”
4、《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意思是:现在人家正是菜刀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辞行呢?
5、《屈原列传》:“何故握瑾怀瑜,而自令见放为?”意思是:你为什么硬要特意保持美玉一般的高洁品德,而让自己放逐呢?
6、《汉书·东方朔传》:“何恐朱儒为?”意思是:你又为什么要恐吓这些矮子人呢?
7、《公输》:“夫子何命焉为?”(此句表询问)意思是:先生还有什么指教呢?
(二)“何(以)为”式
8、《史记·伍子胥传》:“胜自砺剑,人问曰:‘何以为?’”句中的“何以为”,意思是:磨剑有什么用呢?(也可译为“为什么要磨剑呢?”)
9、《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句中的“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即使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三)“何(以……)为”式
10、《<论语>两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意思是:这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11、《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意思是:君子讲求质朴就行了,为什么还要用文饰呢?
12、《左传·襄公十七年》:“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意思是:你不忧虑这些,却为什么还要打猎呢?
13、《荀子·议兵》:“然则又何以兵为?”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又还要用兵呢?
14、《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意思是:匈奴没有消灭,为什么还要顾家呢?
15、《吕氏春秋·弃宝》:“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意思是:我现在还要你的千金剑干什么呢?
16、《庄子·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意思是:为什么要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又向南飞呢?(句中的“之”是动词)
(四)“何(之……)为”式
17、《左传·昭公元年》:“诸侯之会,卫社稷也。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也,何卫之为?”意思是:诸侯会盟,为的是保卫国家。我因为贿赂而免除了祸患,鲁国却一定遭到进攻。这是危害它啊,又怎么是保卫它呢?
18、《左传·昭公十三年》:“晋政多门,贰偷之不暇,何暇讨?国不竟亦陵,何国之为?”意思是:晋国的政令出自多家,彼此互不信任和苟且偷生都来不及,还哪有闲工夫去讨伐?国家内乱不止,也会遭到欺凌,又怎能把它看作国家呢?(“国之”,意动用法,即“以之为国”)
19、《左传·成公二年》:“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意思是:现在这两个人,在国君生前就放纵国君的迷乱,在国群死后又增加国君的奢侈,这是把国君抛到邪恶里去,为什么还要把他们看作臣子呢?(“臣之”,意动用法,即“以之为臣”)
20、《钱金玉传》:“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之为?”意思是:您正在度假之中,上级又没有征召的文书催您前去,您又何必为这件事着急呢?(“急之”,为动用法,即“为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