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要起诉方舟子“侵犯名誉”,让沸沸扬扬很多天的韩寒方舟子之争将以法律的名义划上句号。从过程讲,问题将得到解决;从手段上讲,这应该是个无奈的选择吧。
方舟子从麦田罢手后插手,一步步将韩寒逼到“刀笔代文笔、讼案代争斗”的地步,方很成功。也许官司方舟子会输掉,但他还是赚了,区区十万赔款,换不来这么大的名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闹剧,这场闹剧首先不是文艺论争,不是思想的交锋,而是一场充斥着泼妇骂街、粗口脏话横飞的低俗战争。
对于引领一代青年风气的韩寒来讲,这场发生于社会知名人士之间的“撕打”令他损失惨重,这是他少不经事的代价,事实上韩寒的文字是否有代笔,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方舟子一派不断地拿起放大镜纠缠于细枝末节,让韩寒终于失去耐心,一向特立独行并不很相信法治的他不得不“拿起法律的武器”,继而被扣个“心胸狭隘”的帽子,一个偶像的颠覆就此完事。令人失望的是,韩寒上了当。
这场撕打,也是对中国文学界乃至思想界现状的真实映照。韩方二人基本可以代表中国社会的左右两派;方舟子之类于现实体制下时刻发出质疑声音的搔痒式打假只要选准对象,即可大红大紫、名利双收、游刃有余,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社会沉疴之外的新疾。人们都认为今天的社会风气堕落了,堕落的表现是什么?这一场名人撕打,即是斯文扫地的社会丑像之一。
韩寒可能不很了解,方舟子可能未必关心,在24年前即1988年发生在刘再复和姚雪垠之间关于《李自成》的文学争论,也到了要打官司的地步。起因是刘再复在评价姚雪垠的作品《李自成》提到,《李自成》“一集不如一集”,后几部更有“高大全”之嫌。老作家姚雪垠震怒,欲起诉刘再复。若干年后刘再复也后悔,“我现在想起来,觉得当年自己毕竟年轻气盛。其实,如果不刺激姚老的伤痛处,纯粹谈理论就好了。姚雪垠也是反右斗争的受害者”。
24年前的文学论争,发生在学届泰斗之间,影响不可谓不深入,后来又有川剧作家魏明伦加入,作杂文讥讽姚雪垠“没有胸襟”,可见凡主张诉诸公堂的,都不免“心胸狭隘”之嫌。当时斗争不可谓不激烈,但是为什么能轻易地“不了了之”,盖因没有网络和微博这样的“推手”,没有这样方便的平台,可以让看不惯韩寒的部分女作家群以及看不惯方舟子的部分公知们抬手即可发表观点,看热闹的人原本数量就不多,又仅限于《文汇月刊》一个平台,刘再复又坚持沉默,看热闹的都觉得没趣的时候,自然也就各自罢手。
已成历史但又作为客观存在的刘再复姚雪垠之争,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到过程,都是健康的,无损于文学、思想学界的面貌,同今天的韩方之争相比,在性质上,方式上都有本质区别。24年前的论争令人兴奋,令人有所思;今天的韩方之争则充斥着愤怒、急躁的情绪,如街头斗殴,脏水乱泼鼻血横飞的时候,难免也会溅到紧凑而密集的围观者的身上——当然围观的未必只有围观的目的,原本就是要身体力行地参与的。
如果是一件爱心公益行动,或者是追求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等具有普遍价值的斗争,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其中,都是有意义的。
像韩方这样斯文扫地的斗殴,其实围观起哄的人越少,越易于促进他们各自的反思,让事件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遗憾的是,这件事最终解决要靠法院的介入而不是理性的思考。
从即刻起,关注此事即视为"没正事",俺还是安心本职工作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