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道德经  论天地人

(2011-05-11 10:40:23)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子道德经  论天地人

作者: 孙明勇 太阳下的火星http://34131609.blog.tianya.cn
             sun_5152BLOG http://blog.sina.com.cn/sun51312

 

摘要:

  1.  《老子》在论“道”。开篇在提出“有无”概念的同时就提到了“天地”、“万物”。有无是后文(第42章)的“一二三”的“二”, 天地人(人是物质的当然代表)是后文“一二三”的“三”。

   2.  定义了“天地”为时间、空间要素,“天地不仁”就好理解了,“不仁”就是不循私情,就是尺度不变,就是公正公平。就是既不唯物主义也不唯心主义,就是“道法自然”,只遵崇自然。

   3.  时间空间的特性是阴虚性。 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时间空间不是自己定义的,时间是由道定义的,(局部)空间是由时间来确定的,所以天地是长生的。

   4.  “生”、“母”都表示因果关系。“道”先于时间空间产生,是道的概念大于时间空间概念。特点是空间即对立,用于描述物质的相对性,时间即转化,用于定义物质运动变易及相应的局部空间变换。时间特性具有“周行而不殆”,即周期性循环变化特点,也即是说时间是非直线性的。

  5.  一切都在变易。“大、逝、远、反”是变化规律。长大,消逝,逐渐变化。在空间关系上是对立的远去和反(返)来。

  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很明确地描述了人(物质)与地(空间)、天(时间)及道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効法、师法,遵从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

  7. 生即因果。一是整体观,合一,是太极;二是有无二态或者阴阳二性;三是天地人三才或者时间空间与物质三要素。

  8. 万物都是看似对立的阴阳相互抱负,相互冲和的。是互动的。有阴阳差异就一定会“动”,会变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学习笔记:

     开篇在论“道”。“道”很难说道,得抓纲举目,顺次、多方位、全面理解。中国语言文字,内涵意义很丰富,必须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对《道德经》的理解尤其应该。《道德经》5000余言,字字玑殊,在第56小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有”出现在第1319字序,“天地”则是第1516。提出“有无”概念的同时就提到了“天地”、“万物”,可见其重要性。“有无”与“天地人”就是道的纲目。就是后文(第42章)“一二三”的“二”与“三”。这里“万物”当然包括“人”,“人”是万物的当然代表。“天地”是一个意义很丰富的词组,很多大师都忽略了这里“天地”概念含义,把他们作为一般平常词组、约定而且已知明确意义名词,不再对其解释辩析。而实际上,“天地”特别是“天”字意义太丰富了,最难准确把握。

开篇为论“道”,分别提出了“天地”与“万物”,并且分别用“有无”来“名”即描述,我认为,这里的“天地”分别指代时间与空间。时间与空间是描述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必然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当然得先提出并且定义。说明时间、空间与物质的阴阳属性不同,时间、空间是阴虚(无)的“东西”,不是实在“东西”,是“无”,所以“天长地久”,所以“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里“无”不是没有,而是存在状态表现为“无”。虚无的“东西”更加不好描述,只得用可见的东西指代。后续章节会进行相关描述。天是天时,时间概念。变化得用时间来度量。时间是度量物质运动、变易的标尺尺度,本属阴虚,无始无终,不好描述。以日月星辰周而复始地循环变化为特征,用“天”来指代时间,就好理解了。地指代空间似乎是公认的,没有争议。这里有地来指代空间,大约不需要再用天空来指代另类空间吧?

     本章既提到了时间空间物质三要素,又指出它们之间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东西”,阴阳属性不同,存在状态不同,需要分别清楚。天地人(人是物质的当然代表)是后文(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的“三”。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学习笔记:

      定义了“天地”为时间、空间要素,“天地不仁”就好理解了,“天地不仁”描述时间空间的特性。“不仁”就是不循私情,就是尺度不变,就是公正公平。这个定义与相对论的“尺缩钟慢”是完全不同的。需要认识到时间空间是阴虚的、 动态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无”的,无穷的,不是实在物,尺度当然不应该随物质运动而变化。当然会“不仁”。否则会乱套。“尺缩钟慢”使物理学乱套了。后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描述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及道之间关系,这个关系是不可以错乱的,不是平行对等的,是层级相“法”的。】】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学习笔记:

   传统哲学思维认为,一切都遵从“因果律”,都有“根源”可循。问“道”就是循根。道无始无终,是幽深玄妙的母体,道就是一切之根源。这母体的门关,就是时间与空间要素。“天地根”,时间空间之起源。时间空间源于道,“天法道”。这时间与空间连续不断,好似存在,却又永远不会消耗完。有来源,却又无始无终无限无边。阴虚的“东西”才可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学习笔记:

时间空间的特性是阴虚性。 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之所以这样,因为它们不是由自己定义的,“不自生”。时间空间是为物质及其运动变易而派生出的概念性阴虚性的“东西”。只要有物质存在就会有空间,只要有物质运动就会变换局部空间(位置移动),就得用时间来度量。“地法天,天法道”,时间空间不是自己定义的,地(局部空间)是由时间定义的,物质在运动,物质的相对局部空间得随物质运动的时间而变换,局部空间得由时间来定义。时间则是由道定义的,时间尺度(日、时、分、秒)必须先定义,不可以随意更改。所以天地是长生的,是长生而非长“大”,长生是源源不断的生(当然会源源不断地死逝),生生不息的。不“老”的秘密就在于循环变易看起来反是不变。     】】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学习笔记:

     本章与前论好似矛盾。前面说“天长地久”,本章又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 仔细看不矛盾,即从自然现象来看,一切都在变化,秘密就在于一切都在循环变易。在变易,所以尚不能久。因为循环,看起来反是不变化了,所以长久了。

本章主题是“变易”。从自然规律来看,一切都在变易。变易就是生灭循环。变易(动)得用天地(时间空间)来度量。时间会流逝,(局部)空间会随时间变换,何况于人(物质)!这里的“久”是指静止不变化.。前章“天长地久”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时间空间即绝对意义的时间空间,本章“天地尚不能久”应该理解为时间的流动性和局部空间必然变换。

我们得抓住根本,用变易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笔记:

    很重要的一章。 关键词“生”、“母”都表示因果关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是“道”先于时间空间产生,是道的概念大于时间空间概念。特点是空间即对立,用于描述物质的相对性,时间即转化,用于定义物质运动变易及相应的局部空间变换。时间特性具有“周行而不殆”,即周期性循环变化特点,也即是说时间是非直线性的。因为其循环变化,起点也是终点。很容易被认为是“不变化”。空间(局部空间)没有循环特性,只是相对存在。所以时空转换是螺旋式循环变换,“否定之否定不等于肯定”。

道很难准确描述,因为一切都在变易,而且“玄之又玄”,层层套叠(多维?不是简单的多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从不同方面描述“道”。“大、逝、远、反”是变化规律,说明道具有变易特性。自发自动地长大,消逝,在空间关系上是对立的远去和反(返)来。本章说明万物都必然会辐射与聚合。辐射使万物消逝,辐射是以自己为核心向外远去,使宇宙空间基本均匀地弥漫“无”的微物质、“气”、“炁”、“以太”,使“真空不空”。没有绝对真空。聚合使万物“生”、“大”,聚合从宇宙空间而“返”来的微粒子,聚“无”生成为“有”,“无中生有”,再聚则“大”。生聚散逝构成了万物的变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很明确地描述了人(物质)与地(空间)、天(时间)及道与自然之间关系是効法、师法,遵从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不是对等关系,就不可以“等效化简,消除三者之一。时空物即天地人三者缺一不可,必须联系一起考虑。  】】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学习笔记:

     道常常是以虚“无”来描述表现的。别忽视“无”,(因为)朴虽然小,却是任何谁都不能够使它臣服,不受任何谁控制的。领导者认识到这点,万物就会自己遵守规则。天地相合即在适当的时间空间,天上下的雨会自然均匀分布。      】】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学习笔记:

     关键词“生”。生即因果。一是整体观,合一,是太极;二是有无二态或者阴阳二性;三是天地人三才或者时间空间与物质三要素。

   “道生一”,认识道得从整体观、合一观来看,道是因,整体观是果。一生二,整体内必然包含有无这两个对立的状态,合一是因,二态是果。二生三,看似对立的有无二态或者阴阳二性中必然得联系时间空间与物质三要素一起,阴阳二性对立统一是因,天地人三才是果。三生万物,只有在适当的时间空间及物质条件下即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够产生万物,天时地利人和是条件,产生万物是结果。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是看似对立的阴阳相互抱负,相互冲和而产生的。是互动的。阴阳是对立,抱负是统一,因为对立,所以“冲”,因为统一,所以“和”。有阴阳差异就一定会“动”,会变易,就一定自发自动变易。“冲、和”是“道”的本性特征。   】】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学习笔记:

      天下是泛指时间空间及万物。任何事物都有来源,即万有因果。知道来源,就会知道结果,知道结果,反过来也可以反推来源。这样,即使事物已经变化,也能够认识其本来面目。

能够看见最细小的可以称为明白,能够守住柔弱,反而是刚强者。会用光亮,才可以被认为是明亮的。        】】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学习笔记:

     管理人事,得顺应天时。只有顺应才可以长久。长是长生,即不断地生灭循环变换,久是久视,即看起来“不变”。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