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为而不为也是一种为,一种选择(不干涉)。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关于快乐
人类行动的四个条件:一是不满足现状
二是想改变现状 三是确定采取行动能改变现状
四是有行动能力(包括间接行动)。--读《人的行为》P15
快乐公式
快乐值(满足度)=谋求快乐的行动收获/期望值 P17
关于本能
本能学派的拥护者认为:行为不是决定于理性,而是发动于一些深藏与密的先天力量-冲动、本能、癖好。本人认为:人的行为,其底层基础是本能,但人类后期
进化出对社会性的适应功能,体现在理性思维上,在这边层面上对本能进行判断、控制、筛选、调整-
当然也会存在本能在博弈中占上风,失控的情况。但其作用能力,受DNA进化程度不同,体现出个人差异。
容易冲动处底层影响外,也往往是因为把目的看到过重,而把过程需要付出的代价看的过轻。
P18
分析思维、逻辑推理、实践认证是科学的基础工具。-本人的总结
作者认为,科学比较谦虚,讲求知识有限轮。但霍金明确提出"哲学已死”,正在谋求解释一切宇宙现象的大一统力量,确显过于傲慢自大。
关于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认为:人的思想和意志是脑细胞和神经细胞与肉体器官发生作用的产品。人的思想、意志和行动,都是从一切物质程序中产生出来,而这些物质程序总有一天会由物理和化学-终极是物理的研究法来完全解释。
对此观点,本人目前是持赞同态度。但对于人脑的复杂程度是否可由自然进化所得,仍持怀疑态度。也许人工智能的发展,能给人以启示。人是否可以被制造?P19
目前存在的两个领域:一是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理现象(本人认为可以统一归结到物理现象)的外在世界;一是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和有意识行为的内在世界。作者认为之间的桥梁还未打通,但本人认为实现完美连接的趋势极大,导致最终可以抛弃两元论。
人的行为所引导的变动,和宇宙运行演化活动来比微不足道,但意义极大:一部分粒子组合可以高效地控制另一部分粒子(物质),当然最终都可以解释为物理运动、变化。人是否可以最终控制宇宙的演化。P20
关于合理
人的行为是否合理,随判断的时机、判断者的角色(参与者、旁观者)不同而不同。就行动的决策而言,从自我判断出发,都是合理的。所以有“人的行为必然总是合理的”一说。但从结果反推,就有合理不合理的区别。例如人开车打手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撞车。从个人反思来看,自己必定认为前面的行为不合理。再者,如果存在两人或以上人共同进行的社会行为,个人的行为选择不统一,就达到目标的效率和效果来讲,相互就会判断合理、不合理,事后验证谁的判断是合理的。如企业行为,管理层的行为就有这种差异。若二人乘舟,进入险区,一人认为浪大应该选择靠岸,一人认为可以继续,按后者的判断行动,结果船翻受伤。二人会皆认为后者判断不合理。随着社会合作活动的复杂化,合理性的判断更加困难。中医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合理的,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但今天看来缺是不合理的。此为无意识不合理
P21
如何理解“极据也许可叫做不合理的事实”:对事物的科学研究做到了不可再进行分析的程度。下一层次即是不言自明的公理。
行为科学只研究方法和手段,不研究目的,那是哲学层面的问题
。对人的价值判断采取中立立场。P23
关于因果律和目的论
因果关系促成了人的行动。人懂得因能改变果,再进一步分析哪些是主因,哪些是次因,再去研究如何改变因?哪种方法效率最高。最后科学便自然产生了。利用因果律的逻辑和认知论,不能完全解决所以问题。随着社会活动关系的复杂化-交通工具的便捷化、互联网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等,因果关系随之复杂化-如同蝴蝶效应,如分析围棋的每一手对比赛结果的影响。而量子力学的发展,可能颠覆人的因果关。但在人目前的生存时空内,因果关系还是可以j进行大致判断的-所以书中说:“即令科学不会给我们真理,它也会指导我们成功,这是确实可靠的”。P24-25
人是活的的,远比其他研究对象复杂。在统一的逻辑思维的平台下,是可以进行交流沟通、行为分析的。
人是利用目的论、因果律两个原理来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的。对于不能用这两个原理解释的事情,人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试想一个不以因果关系思考和行动的外星生命,人类如何去理解和沟通?并且这是极有可能的。只是目前的科幻小说、电影还未涉及到如此的深度。
有限论和不可知论
人不能彻底的理解宇宙,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在无限宇宙中的活动范围即为有效,如同一只热带的蚂蚁永远到不了北极的寒冷地带,它也永远不会以地球整体的思维去思考和研究。二是人的认知方式、认知工具的局限性。如:利用因果律时,人无法把所有的因都分析到,也无法把所有的果都预测到;使用归纳法时也无法把所有的因素都罗列出来。二者使人看不到宇宙的真相(观察事物采用粒子的反馈作用,大脑的情景再现也不全是真实的,95%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无法观察到),所以也研究不出宇宙的终极真理。起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在极为漫长的时间内,知识无限论和不可知论是有道理的。既是“永不能得到无可怀疑的确定,永不能做到对一切事物完全认知”。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只有皈依宗教或玄学教义。
P26-P27
关于本能及知识的传承
行为学将之称为“准行为”。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生物生来就有规律地对一个刺激产生反应。二是这种反应的效果是加强或维持生命力(或者叫做维持生存的存在)。本人认为,本能是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于影响生存存在的反应通过大脑神经网络相关联络路径的不断强化,并通过DNA进行遗传并逐代增强,一直演化至今。由于受大脑容量的限制,仅仅把与生存密切相关的逻辑反应固化传递下来,以便提高效率、降低能耗。设想如果大脑的容量足够大、进化的时间足够长,我们通过DNA遗传出人类全部知识的积累,将一切知识都转化为先验知识,也不为可能。或者通过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的大脑用芯片代替,可尽快的实现。并且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理知和智慧是人类生存的有效装备,它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但它也是有长期演化出来的。从非逻辑、到现在的逻辑、到以后的超逻辑。相对而言,动物尚在黑暗中摸索,也是试图寻找光亮。比如同大象对同类死亡所表现出的同情、痛苦和无奈。
但人类找到光亮的同时,也感受到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事不如意,而且个体存在的时间短暂。从这种意义上讲,越是明白、越为痛苦。如果可以选择根本不生、或做个快乐无知的猪、做个明白人,三者中最高境界是第一选择,依次其后。
尽管如此,人类仍同动物一样,在突破自己的心智限制中痛苦挣扎,以求对事物的全知。P28-P36
人的交流沟通平台问题
P37
人的交流和沟通是在大家共有的理知的逻辑结构平台基础之上的。人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认知、明了和经验的先决条件。是通过DNA对原始知识的传递,是人类天生的自身装备,如同技术机芯片上的底层程序代码。
具有“A同时也是非A”或“取A舍B,同时也取B舍A”荒唐逻辑理念的人是无法沟通的。部分人不好愚蠢至此,但不懂得或不会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局部和整体关系等简单辩证法思想的人却大有人在,和这些人的沟通也是非常困难和痛苦的。
我们看到的事物是否为真,是否存在我们想象不到的事物?这类问题问也白问。
时间-行为因素
P96
唯一变化,才有时间。人有记忆,才能感受到时间。从行为学上说,人从计划把不满意的现状变到比较满意的将来的现状时,就觉察到时间。
人对时间的感受是有差异的,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绝对的。
逻辑和数学体系的运作,和时间无关,之和因果关系有关。行为和时间、因果有关。
现在不过是区分过去和将来的一丝界限而已。也可根据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瞬间,也可以是数年、数百年、甚至数万年。我现在感到有点饿,现在我们还不能移民到其他星球。
时间经济
P98
时间对于个人来讲是一种有限资源,当一个人的人生目标确定后,对于时间的使用就存在节省与高效利用的问题。即便是你所有欲望都毫不费力的得到,也不得不做好时间安排,满足你互不相容且不能同时获得的目标。
行为的预测
P114
人的行为只能定性,不可能定量。了解靠试图把握人的内心来接近未来情况的预测问题,是处理未来情况不确定性唯一可行的方法。
P248
从投资-获得利润之一模式的角度上分析,资本金、地主、农民、雇员(打工者)都是企业家。
P287
企业(资本)的利润是如何流动的到非企业家(资本家)手中的呢?因为当经济上行时,资本投资会增加,导致原材料、人工紧张,根据供需理论,工人的工资自然会升高,这样就自然形成了财富利向非企业家流动。
独占价格
P337
总结起来三句话:占得了 卖的出 总有利
占得了 供给方面的独占
既是在大类中,对于细分市场定位、独具特色的产品总是独有
卖的出 价格-需求曲线好看
总有利 既使客户对涨价会产生降低需求反应,也比充分竞争市场对卖着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