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教师老龄化趋势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016-01-28 18:53:31)分类: 博力论坛 |
应对教师老龄化趋势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永嘉城西中学 张帮立
摘
关键词:年龄结构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渐显,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待解决。参照人口老龄化定义①,教师老龄化可以理解为教师队伍中因年轻教师数量减少、年长教师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教师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正积极制定相应措施以应对。在永嘉县城上塘镇的城西中学作为县里的一所重点学校,市级农村示范性学校,其教师年龄结构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老龄化问题?
一、城西中学教师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永嘉县上塘镇城西中学(以下都简称城西中学),现共有教职工148人。其年龄结构如下(表1):
表1
|
总人数 |
35岁以下 |
36-45岁 |
45岁以上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语文组 |
26 |
9 |
34.6 |
14 |
53.8 |
3 |
11.6 |
数学组 |
28 |
9 |
32.2 |
13 |
46.4 |
6 |
21.4 |
英语组 |
25 |
6 |
24.0 |
16 |
64.0 |
3 |
12.0 |
科学组 |
25 |
8 |
32.0 |
15 |
60.0 |
2 |
8.0 |
社政组 |
21 |
7 |
33.3 |
10 |
47.6 |
4 |
19.1 |
其他 |
23 |
5 |
21.7 |
15 |
65.2 |
3 |
13.1 |
总计 |
148 |
44 |
29.7 |
83 |
56.1 |
21 |
14.2 |
根据以上年龄结构数据分析可看出,现阶段,本校教师年龄结构呈“飞碟型”——中间突出两头尖,36-45岁教师已占50%以上,意味着教龄10-20年的中(壮)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教师未进入老龄化阶段。各学科组教师年龄结构已大体相似,一线教师正处于鼎盛时期,差异不大。
二、城西中学教师与全国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情况做对照分析:
城西中学这种教师年龄结构在全国是否具有普遍性呢?为此将本校教师年龄结构与全国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情况做对照分析如下(表2):
表2
|
年龄 总人数 |
<30岁 |
31-35岁 |
36-45岁 |
>46岁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城西 中学2009年 |
148 |
9 |
6.1 |
35 |
23.6 |
83 |
56.1 |
21 |
14.2 |
城西中学②2007年 |
148 |
12 |
8.1 |
57 |
38.5 |
64 |
43.2 |
15 |
10.2 |
全国③2007年 |
3463478 |
1239623 |
35.8 |
766619 |
22.1 |
987686 |
28.5 |
469550 |
13.6 |
通过比照,不难发现:
1、
2、该校36-45岁的教师比例明显偏多,甚至接近全国平均比例的两倍。
3、从2007年至2009年仅两年时间,本校36-45岁教师比例从43.2%猛增至56.1%。31-35岁教师比例急剧减少。可见教师队伍中年龄相仿者多,没有足够梯度。
三、对本校教师年龄结构失调产生的原因分析:
城西中学教师这种非常规年龄结构是如何产生的?是不是仅是特例呢?
1、突然性大规模扩招产生一批“同龄人”教师。该校规模办学始于1996年,即将十五年,当初一批青壮年教师正式进入准中年、中年阶段。
2、该校教育事业稳定中发展,满足大部分教师发展的要求,教师内外流动较小。
3、现行教育系统教师编制制度和流动方式使大多数教师都“卡”在花名册上,该校编制满后缺少新教师的补充。
由此可看出,在教育事业井喷式发展浪潮中创建的规模学校,与城西中学有以上共性的肯定不少。
四、 中年教师占绝对主导“飞碟式”年龄结构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影响分析:
中年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师“飞碟式”年龄结构,对学校教学事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一)现阶段中年教师占主导,优势明显。因为青壮年、作为该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力军,有以下优势:
1、一线教师大部分富有教学经验,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夯实的理论基础,学历达标、教学功底扎实。
2、不乏教学中坚、骨干教师和学科专业带头人,富足的优质教师正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3、中年教师富有管理经验,有深厚的生活阅历,抓学校管理工作和做学生思想工作老练娴熟。
4、中年教师人生观定型,决心立足教育事业,塌实的工作态度,有一定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中年教师和年轻教师相比,只是精力、体力不再那么旺盛,可他们的价值不低于年轻教师,甚至在某些方面要高出年轻教师很多。
(二)以可持续发展的眼观看,教师队伍发展前景堪忧,潜在弊端。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担忧的是未来,如果现在没有应对措施,预计五至十年后该校教师迅速老龄化,教师老龄化问题带来弊病将凸显:
1、教师队伍逐渐老龄化,接受新事物慢。教师队伍没有足够没有足够梯度,五至十年后,整体缺乏朝气、活力、个性和工作热情。教师的年龄过45岁,精力明显地跟不上,精力明显地跟不上,身体状况、事业状况和家庭事务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教学了。
2、老教师普遍缺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观念渐显陈旧,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
3、教师与学生之间代沟增大,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协调。
4、造成当前高职、骨干敦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骨干教师会出现青黄不接,甚至是断层现象。
教育是一个生命工程,必须要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持教育可持续发展,才能不至于若干年后出现教师断层现象。课程改革在层层铺开,必须拥有一支有先进理念、接受能力强而又知识广博的老中青教师梯队为保证。
五、应对教师老龄化趋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针对教师老龄化趋势,要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立足现在,设计未来,我们必须积极从容应对这一现状,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好中老年教师这一块资源,促使中老教师摆脱“学历层次低、教学方法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接受能力差”的枷锁,延长老教师青春活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办学水平新提升。为应对教师老龄化趋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本人提以下几点看法:
(一)、健康是前提,防止教师“未老先衰”,促进教师“老而不衰”。
教师从事着既消耗脑力和体力的工作,又承担着沉重的工作压力,由此带来的健康隐患是多方面的,相当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长期站立授课、伏案批改作业等工作使慢性咽喉炎、静脉曲张、痔疮、颈椎病、呼吸道疾病、亚健康成为困扰老教师的六大职业疾病。腰背痛、咽炎、颈椎病、胃病等传统职业病严重威胁着老教师的健康。心理障碍是困绕教师健康的另一个问题。因为教师的压力过大,他们经常会出现焦虑情绪、强迫症状。因此,学校应该密切关注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实施教师健康工程:
2、积极开展教师健康教育。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健康咨询、保健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等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为教师介绍现代健康新理念、自我心理调节、各种常见病的预防和康复方法、行为方式与健康等,帮助教师增强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心态,增强日常保健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3、完善和落实教师定期体检制度。坚持一至二年定期为教师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体检时要增加心理健康项目。
4、大力加强学校教职工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多数教师缺乏体育锻炼,学校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强教职工体育、娱乐场地与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活动场所的功能和作用,建立各种教师业余爱好协会和兴趣小组,组织教师开展工间操、太极拳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从教师的健康状况来讲,越是工作压力大,越要搞好体育锻炼。
5、积极组织教师特别是中老教师进行疗、休养。视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疗休养活动。活动内容以休养为主,并与教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在休养的同时得到教育和提高。学校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活动经费。
6、完善和落实教师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教师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二)、激励是动力,采用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工作斗志。
为充分发挥奖励机制对老教师的激励、促进作用,调整激励机制,甚至向中老年教师倾斜:
1、扩大荣誉性表彰、奖励面,尝试“轻福利、重奖励”。学校对那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工作认真的,在教育教学及改革工作中取得成绩、作出贡献的老教师,给予荣誉性奖励。比如教学宿将、教学中坚、劳动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园丁、模范班主任青年教师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等等。其中,校区一级的奖励每年进行一次,经过学校评价、推选,扩大表彰、奖励面,可以尝试“轻福利、重奖励”,有效地调动了中老教师教师积极性。
2、贯彻责任性奖励,将荣誉与责任挂钩。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责任意识,特级教师、教学宿将、教学中坚、青年教师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在享受享受荣誉称号同时,他们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按规定担负培养中青年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研究、承担科研课题、承担教学改革实验等任务,学校根据老教师实际绩效,送交教育局每年要对学科带头人进行一次认定和表彰。
3、微调评聘办法,增加中老受益的机会。比如对市、县、区和校级学科带头人、标兵、骨干竞争,降低门槛,使得一般中老年教师都可以参加竞争。使广大老教师受益的机会变多了,将会有一大批中老年教师充实到学科带头人队伍中来,工作的斗志自然会被激发。
(三)、学习是关键,帮助中老教师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提升其教学理念。
人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在进步,观念是会转变的,有些陈旧的教学方法,有些老式的知识结构,也可以说是原有的教育理念“思维定势”造成的。中老年教师是否适应时代潮流,关键在学习:
1、增加中老年教师的培训学习机会。教师队伍发展最重要是均衡,不必片面追求“精英”。学校教育事业与其他事业不同,规模大的学校几十个班级,单凭少数“精英”是靠不住的,要靠广大普通教师整体均衡素质。项目培训提供渠道应是开放性的,它向每一位教师开放,没有资格的限制,为每位教师的学习留有充分的创造空间及展示才能的舞台。可现在的培训项目诸如“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高级研修班”等,设置年龄、资历、荣誉等各种门槛,普通中老教师大多被拒之门外。
2、教到老,学到老。帮助中老教师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学校要有计划安排普通中老年教师六大专题的培训,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与修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为中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培训前首先进行调研,把中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最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炼出来,经专家分析、整理、综合,形成了以问题为体系、以案例剖析为基础,以操作性实施建议为成果,以自评、互评、导评及审评为导向的培训教程。
(四)、流动是活力,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教师的合理流动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求教师的进一步流动。教师流动是绝对的,教师稳定是相对的,有流动才有活力,只能在教师流动中讲教师稳定。我们要正视现实,研究教师流动的规律性,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参与人才的市场竞争,促进教师流动的合理、有序,有助于教师队伍老中青的“新陈代谢”,达到动态平衡。
题外思考:教师流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流动能挖掘教师潜力,能取得最大的人才效益,能达到动态平衡,能实现最佳的社会配置。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学校之间条件配置不均衡,教师一旦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进入流通市场,学校之间会争夺教师资源,农村学校老龄化加剧,对农村义务教育冲击会更大。有关教师流动问题,值得教育部门思考。
总之,教育强盛关键在从事教育的人——教师。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岁月留不住青春的容颜,这是自然规律。教师队伍老龄化不可回避,但不能因此制约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和教育部门只有积极应对教师队伍老龄化趋势,实施建立生理心理健康工程、调整激励机制、培训学习制度和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等措施,才能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注①: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http://baike.baidu.com/view/109749.htm?fr=ala0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注②:将该校2009年10月统计的数据,调整为2007年10月的统计,将教师现在年龄减去2岁,再进行统计。目的是同全国的数据同步可比性,但忽略个别教师调动,整体影响不大。
注③: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10月12日发布《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年龄结构情况》 http://www.chinapages.com/infonews/detail.html?newsid=16970
参考文献:
1、王雪涛
2、孟令熙
3、傅宗科/袁东明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策略与方法》上海三联书店2005-5。
4、思红崖
5、教育部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97/info1251867939944897.htm
6、田京生
7、邬志辉
8、改萍
9、陶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