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冻的白令海,惊涛骇浪。一个屡破各项纪录,年近四十的海岸警卫队队员,在无比的荣耀里鲜有微笑。整部电影场景从开始到结束,有人一直追问他:你救了多少人?200?300?还是更多?到底有多少?直到他退休背包离开岗位时,他黯然地答:22!
22人,这是人们一直寻求的答案吗?他说他不记得救了多少人,他只记得有22个没救上的生命。当那个企图超越他的年青人面对这个数字时一脸的愕然,原来那些记录不重要,原来那些荣耀也不重要,那些救起多少人的数字更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多少,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些,我们是要的是什么……当我把这个故事告诉眼前的年青的实习生们,我只是希望她们可以不会一些根本不重要的情绪、甚至是正义所绊,希望她们可以更专注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当然也是对我自己的再一次沉淀。
我问她:如果我们一顿饭都不提供,你来不来实习?她在那头决决地说:来!

她们来了,三个来实习的的在校大四学生。我不知道她们也多优秀,或是徒有坚决。而于我看来,这样的决决即使是盲目的,在这样一个浮燥的年代里却也同样是弥足珍贵的,于是我愿意给她们这样一个机会,即便她们最终选择不留下来。我更不知道是我们的办公环境,或是还根本称不上企业文化的所谓公司气氛,再或者她们只是想完成一个实习的过程,才让她们愿意选择我们而饥不择食地留下来?
结果是她们都能留下来实习了,所以其余的这些为什么也都不重要了,需要继续的就是我们如何从中去发现她们的优秀,以便让我来年留下她们,夯为公司的基石。或是她们从漫长而坚累的实习过程中去选择人生的一个坐标,然后捎带着看看我们这家公司是否是她们想要留下来为自己奋斗的。
站到脚酸,看到眼花,除了服装这些专业性的技能操练外,我想她们实习的还会要有一些对现实的认知,对心态的磨砺,于是便有机会听这些为人良善,做事努力的纯真年青说着困惑、不满、还有纯真校园也不可幸免的世态炎凉。服装系实习生在那里义愤填膺指责,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设计大赛屡被潜规则:最后大奖的人,总是参加评委老师日常工作室的那几个;为什么最被她们群众看好的人最后未入三甲;为什么得奖就一定非是晚礼服……。
为什么参加评委老师的学生不能评上大奖?请理解评委老师和参加评委老师工作室的她们:评委老师在校期间需要评职称评系数,没有这些可能会影响到他的生计,或是不能买更大的房子;她们如果有了这个奖项,可以多了一块毕业后就业的敲门砖,至少这样的专注和“设法取得”是值得认可的。
为什么最被看好的人未入三甲?请理解这是纯属一种自我的不满:这不是我们在替某人在受到不公平的急呼,而是一块心理的阴影。心理学上叫心理投射,一种心理认同的寻求,只不过是假借了其他人。就如同在告诉自己,或是别人,为什么我的某一块优秀没有被你们认同。潜意识里,这不是对别人受到不公平的不满,而是对自己所受不公平的扭曲。
为什么得奖就一定非是晚礼服?请读清游戏规则,并遵从规则行事,除非你不参赛:参加比赛,遵从、了解游戏规则是前提,评委的偏好,市场的流行,往往并非由我们,甚至不是大多数人左右,尤其是服装。如果大家都一个样的时尚了,也就没时尚了。不是得奖的非是什么服,而是得奖的就是是评委希望的那个款。有人管这叫迎合,我觉得这太过较劲,我想应该是叫贴合,当然前提是想清楚那是不是我们想要的。
这么多的为什么?我们能不能花一晚上的时候把它想清楚,那么是把它想得更卑劣,但请记得我们最多花一晚,也只能花一晚上时间,绝不能花更多!我们不要去浪费太多时间去考虑这些困扰我们前行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我们更有意义,更有利于我们前行的事。我们怎么去纠偏好自己的喜好风格去贴合市场,怎么去引导客户市场来贴合我们的风格,当二者趋同时,想来一定会是我们最想要的,我们才能以更快速度去完成自己想要的。
所以请专注!一定记得要专注,也只要专注!忘掉那些无聊、冗长而负重的不满吧,甚至是荣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