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VS 货币主义
(2009-10-21 13:13:52)
标签:
财经经济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美国 |
分类: 股票转载 |
转自:http://www.xvalue.cn/Article/ShowInfo.asp?ID=3297
发表时间: 2009年10月20日 作者: 投资百科网
经济学界历来对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争辩就很多,经济学家们总是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分出一个高低。而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决定总供给,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效果不大,只有财政政策才是能将经济从衰退状态中拯救初来的有效措施。与此相反,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政策(稳定货币供应)才是能解决经济衰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时期就是通过货币政策才阻止了衰退继续。
然而,无论哪种经济理论,我们都没办法通过精密仪器来测量。也许,这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才是对过去70年以来经济原理运用究竟是否得当的一个最好解释。
接下来,投资百科网就将带着大家对这两种经济原理做一个PK赛。
第一回合的PK——凯恩斯主义胜
凯恩斯主义提出,经济周期是由经济活动中的总需求变化引起的。当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需求旺盛,就会带动社会经济活动的繁荣景象;当总需求受到抑制,经济就会走向衰退。
联想到这次的经济危机,起因是人们对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过于乐观的预期,人们不断买入价格越飞越高的房屋,并企图从这早已隐藏着巨大泡沫的房产中继续获利。然而,当整个房地产行业所涉及到的资金链出现断裂时,房价开始急速下跌,房屋需求一下子严重萎缩,而在此之前已经大量投放市场的房屋供给进一步加剧了房价的下跌。并最终导致这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回顾这整个过程,房屋需求极度萎缩是导致经济危机加剧的最根本原因,因而,这也符合了凯恩斯主义学说的“总需求下降引发经济衰退”的判断。
相比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论在这次事件中的分析逻辑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根据货币主义理论,货币政策(稳定货币供应)是解决经济衰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而在此次经济危机大面积爆发之前,美国的货币供应及信贷数量已经超出了之前的水平(事实上,在2007年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供应增加量已经超出了之前2年的增长水平),但这一手段在这次危机面前显然没有起到任何的堤防作用。
第二回合的PK——货币主义胜
在诺贝尔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最著名的著作《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国内译:美国货币史)中曾提到,不管引起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的原因是什么,美联储在这之后仍然对信贷市场的放任不管是造成那场危机持续并扩大的罪魁祸首。
在30年代早期,随着经济开始恶化,数百万的投资资金从银行账户中撤出(当时还未有存款保险一说,人们通常将现金以投资资金的形式存放在银行)。尽管当时已经成立了联邦储备系统,但当时的美联储仍然维持低利率,导致了数百万资金的流失,并最终致使美国货币供应量陷入短缺状态。由于货币供应短缺,市场经济开始出现通缩现象,这个危险的信号不止出现在股市上,更是蔓延到房地产和大宗商品市场上。到了1932年,消费者物价指数已经相比1929年时下跌了24%。通缩更加加剧了当时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并导致了市场上信用风险的上升。
针对那场大萧条,弗里德曼曾指出,假如美联储能稳定货币供应,拯救银行系统,当时的通缩现象就完全可以避免,而那场大萧条也完全有可能不会发生。
但是,这种观点遭到了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主义关注的通缩解决办法会对央行造成压制,削弱其能力。一旦利率降为0,货币政策就不再可能起作用,因为负的利率实际上不存在的。凯恩斯主义把这种情况称作是“利率陷阱”。并且,凯恩斯提倡通过财政政策——降低税收、增加政府开支,来阻止经济进一步萧条。
这次经济危机对两种理论的检验
通过上述两个回合的PK,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凯恩斯主义在诊断经济萧条原因方面是正确的,但是,能阻止经济继续萧条下去的正确办法却似乎应正了弗里德曼和货币主义理论的观点。
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学习了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后就表示,绝不会再重蹈30年代的致命错误。他不仅重申美联储对银行存款系统的支持,更表示了对货币基金市场及其他所有各种大小类型的商业账户的支持。事实上证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货币基金账户并没有损失什么钱。
事实上,在去年年底,当央行利率已经降为0后,美联储也曾被凯恩斯理论的“流动性陷阱”所牵绊。在这种情况下,伯克南坚持使用了货币政策来应对困难局面。而这一次,美联储选择了扩大货币发行量这种方式,希望以此保证银行系统内有足够的货币现金来防止赎回潮。另外,美联储还要求银行放款借贷条例,方便企业便捷地以低成本获取贷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当时高企的民间借贷利率(30年代大萧条时期民间借贷利率曾大幅飞涨)。最好的证明就是,在去年年底时,Libor Rate(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伦敦同业拆放利率,民间借贷利率通常以此为基础)由于受到雷曼公司破产的影响,出现了飞涨局面。而当美联储快讯注资保险公司、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后,Libor Rate出现了迅速下跌。
至此,公众对自己存放在银行系统中的钱终于放心了,因而银行也避免了可怕的赎回潮,股市也慢慢回暖,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出现了好转迹象。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这场经济危机的尾巴很有可能在今年夏天就会消失不见。
当然,在这场危机中,奥巴马总统运用凯恩斯理论所给出的减税政策和加大政府开支政策也对这次经济复原起到了作用。
再从这两种政策的代价上看,奥巴马政府在这两年期间总共花掉了7750亿美元,而美联储政策的代价则是在危机初期的前6个月就借贷出1万亿美元,并且今后还有可能继续追加这一数字。虽然表面看起来美联储的花费更多,但事实是,美联储目前已经着手准备收回之前的借贷款项,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已经开始复原了。
总结——谁是胜者?
没有谁胜谁负一说。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他们都各有优劣。凯恩斯主义在分析危机产生时,更加侧重政府开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而货币主义在解决危机问题时,则侧重通过保护银行系统避免危机恶化。因此可以说,通过这两者的比较,最大的赢家是全世界的经济活动,正因为有了前人的理论系统,才使得这次的危机没有愈演愈烈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发表时间: 2009年10月20日 作者: 投资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