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时候开始做前列腺癌筛查?

(2017-07-23 10:01: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前列腺
前一段时间许多媒体都在转发一个“新闻”,那就是有科学家发表文章说“前列腺癌筛查”的一种过度检查,没有必要再做了。
这是一起典型的“假新闻”,是某些媒体人为了“抢眼球”,“断章取义”而炮制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目前治疗癌症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早期发现,早期的癌症治愈率基本上都超过95%,而到了晚期,可能只剩下20~30%了。癌症筛查是试图通过准确可靠、简单易行的手段早期发现癌症,以争取早期治疗的时机,从而达到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发现早期前列腺癌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抽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美国,九成的前列腺癌是通过筛查发现的。
 
为了了解通过PSA的检查(前列腺癌筛查)究竟能否减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国际癌症联盟进行了一项有182000名男性参加的研究,这些人随机分成筛查组和对照组,筛查组每年检查一次PSA,随访时间8.8年。结果发现筛查组有214人死于前列腺癌、而对照组为326人,PSA的筛查可使前列腺癌死亡风险减低20%。研究结果发表在权威的新英格兰杂志上。

 
在另外一项大型的前列腺癌筛查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ERSPC中,调查了20000名男性,也随机分成筛查组和对照组,随访了14年,2010年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筛查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约50%,但是也增加了过度诊疗及社会医疗成本”。

什么时候开始做前列腺癌筛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前列腺癌是一种相对惰性的肿瘤,进展缓慢,多数患者的死亡原因并非该病所致。尸检结果显示,大于50岁的死者中有30%患有隐匿性前列腺癌;这个比率在70岁以上的死者中升高到了70%!可见,尽管前列腺癌非常常见,但多数情况下似乎并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借用我国泌尿外科孙颖浩院士对前列腺癌的阐述,孙院士把孙颖浩教授形象地把早期前列腺癌比作3种不同的动物——乌龟、猴子和兔子。“乌龟,只要水桶不翻,它可能一直静止状态地趴在桶底一动不动,与患者共存;猴子,到处惹是生非,很快危害患者生命;兔子,潜伏在体内,一旦受惊吓,便可能跑出来肇事“。前列腺癌筛查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龟、兔、猴一把抓”,造成了误诊或过度治疗。
    
 那么、怎样才能把“龟、兔、猴”区分出来,既不误诊、又不会导致过度治疗呢?一般来说,前列腺癌发病与年龄、家族史和种族关系最为密切(黑人发病率尤高),2017年的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为前列腺癌的筛查给出了建议:
 
1、没有和被筛查者沟通PSA筛查的风险和获益的情况下,不推荐PSA检查;
 
2、对预期寿命超过10-15年的,身体状态良好的个体,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对其依据个人患前列腺癌风险,制定早期筛查策略;
 
3、下列这些情况应该进行PSA筛查:
  • >50岁;
  • >45岁伴有家族史;
  • >45岁的非洲裔美国人;
  • 40岁时PSA>1ng/ml;
  • 60岁时PSA>2ng/ml;
4、对于那些40岁时PSA>1ng/ml;60岁时PSA>2ng/ml的人群每2年要重复检查,建议持续8年随访;
 
5、单纯基于年龄而进行PSA检查的策略不在被推荐,对于那些预期寿命<15年的人群,PIVOT研究和ERSPC研究结果显示“筛查没有使得这类人群临床获益”。

所以说“前列腺癌筛查已过时”这句话并不准确,癌症筛查是试图通过准确可靠、简单易行的手段早期发现癌症,以争取早期治疗的时机,从而达到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在美国,九成的早期前列腺癌是通过筛查发现的,各种统计数据也证实筛查“的的确确降低了前列腺癌死亡的风险”,只不过这样前列腺癌的筛查应该要进行“个体化、量体裁衣“地制定筛查计划,并在筛查PSA之前对受检者予以充分告知,解释检查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既减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又消除或降低过度诊断的风险,还不会增加社会的成本。
 
加拿大前列腺癌研究中心Stuart Edmonds 博士对前列腺癌筛查有个精妙的说法“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既然现在有研究表示这是有意义的,那么你就无法简单地放弃这项检查,特别是在没有更好地替代检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如果合理地解读 PSA 检查的结果,这项筛查还是利大于弊的。”

什么时候开始做前列腺癌筛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