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孝顺、就不要送老人去养老院
(2015-12-10 18:40:15)分类: 杂谈 |
现在各地都在新办养老院,把年长的老年人集聚在一起好照顾。实际上,养老院只是年轻人为了自己方便,完全没有顾及老年人的心态和健康,把老人家送到养老院的结果只能是让老人是的更快。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人的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
在岁月面前,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研究就发现:一个人只要心理年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时钟停摆、返老还童的。
在一部即将开拍的好莱坞新片《倒时钟》中,一个匹兹堡的老修道院里,心理学教授和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被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他们邀请了16位老人,年龄都在七八十岁,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上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的生活,比如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或者扶着走路。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言行举止必须遵循现在时——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组用的是过去时——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来实验时这些老人大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一个星期后,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血压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3磅,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不过,相比之下,实验组,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更高,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局外人被请来看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事实上,直到今天仍然难以解释,那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交互。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做出了相应的配合。为了维持时间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即更有意识的“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改善更明显。虽然不至于“返老还童”,但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我们生命最后阶段的衰老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事实上,很多心理实验都证实,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很有关系。与一个比自己年轻的人结婚,往往长寿;相反,与一个比自己年老的人结婚,往往短寿。社会经常规定了,什么样的年龄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否则就是为老不尊。因此一个经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显老,因为制服没有老少之分,没有年龄暗示。
试想、如果一个老人被送到养老院中,从心理上、从周围环境的暗示中,他就觉得自己是老人了。再加上经常见到平时在一起打牌、玩耍的同伴,一个个地告别人世,这对他的消极心灵震撼是难以言喻,想不死得快就太难了。
所以说,养老院只是年轻一辈为了减轻麻烦、逃脱责任,完全不顾及老年人健康和心理的一种下策。
事实上、中国人传统的孝道文化和家庭组织才是老人养老的最佳样板,老年人就希望到老了还能在自己家里,经常阳气旺盛的年轻人、小孩在一起,四世同堂、子孙绕膝才是颐养天年的天伦之乐啊!
前一篇:转载:养生牢记4个最好,事半功倍
后一篇:如何彻底消除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