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尤其多见于绝经后的女性。很多人非常困惑:为什么经常服用“补钙品”,但骨骼中的钙还是偷偷跑掉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为你总结几个引起骨钙流失的常见原因;
1、多吃盐会造成钙流失;
人体肾脏在排钠的同时、钙也随之排出。研究发现每排除1000mg的钠(相当于2.5g的食盐),会同时丢掉26.3mg的钙,如果没有摄入足够的钙,那么排泄的钙全部来自于骨钙,长此以往就会引起骨质疏松。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平均为超过9g/d)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5g/d),北方有些地区甚至高达12-18g/d,而钙的摄入量(接近400mg)却只有推荐值(800mg)的一半,这也许是为什么骨质疏松症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少吃盐=多补钙”绝非虚言!
2、大鱼大肉吃多了会增加钙流失:
钙和磷元素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体内摄入的钙和磷的量必须均衡,有一定的比例要求,无沦如何磷的摄入量不能超过钙,否则就会结合成磷酸钙,危害人体健康。在膳食中,磷主要来自于来源主要是动物性蛋白质,如鱼肉蛋类,以及可乐等添加磷酸和磷酸盐的饮料,当膳食中磷含量上升的时候,钙吸收率较低,粪钙的排出量随之上升。研究表明:每增加1克蛋白质,尿钙就要增加至少1.75mg。按照30%的钙吸收率(按乳钙计算),那么就需要膳食中摄入5.83mg的钙来弥补这个损失。如果蛋白质摄入量增加一倍,则尿钙流失会上升50%左右。
中国人以往的日常习惯以白米饭、白馒头为主食、肉类为主菜的饮食模式,骨质疏松不多见;可是现在富裕了,动物蛋白质经常摄入过量,而钙的摄入量又没有增加,所以骨骼中的钙就偷偷溜走了。
3、豆制品比肉类有利骨骼健康;
中国人的乳制品摄入较低,豆制品成了人体从膳食中补钙的重要来源。大豆钙利用率虽然不及牛奶,却远高于其他杂豆的水平,原因可能是大豆中含有维生素K和大豆异黄酮,有利于钙的利用率;另外、大豆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黄豆先经过浸泡,泡豆水被抛弃掉,然后在豆腐凝固时又挤去了大部分含植酸和草酸的“黄浆水”。
4、多吃乳制品来补钙:
有传言说“牛奶越喝越缺钙”,其实并不是事实。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研究结果均显示:乳制品摄入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和中老年妇女的骨质密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人的膳食中钙总摄入量较小,在骨骼发育的各因素当中,钙摄入量往往是“短板”。所以,如果能够增加高效利用的乳钙,把乳制品摄入量从0提升到每日250克(以牛奶计算),在不会过度增加蛋白质和饱和脂肪酸摄入量的同时,对改善国人的骨质密度有很大的好处。
如何更好地从食物中摄取钙关键在于“钙/蛋白质的比值”,比如奶类100克中含有3克蛋白质,但却含有超过100mg的钙,它的钙/蛋白质比值很高;肉类100克中含有15-20克蛋白质,但它们的钙含量不到10mg,它的钙/蛋白质比例很低。所以,用奶类蛋白质来替代部分肉类蛋白质,比如少吃点肉,换成一杯酸奶,或者每周有两天时间吃蛋奶素,是非常有利于预防身体的负钙平衡的。
另外、在蛋白质摄入量相同的情况下,摄入较多的乳制品(钙/蛋白质比值高)也有利于预防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
5、素食并不会减少钙流失:
很多人以为听说“肉蛋奶促进钙流失”后,就武断地认为“吃素食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其实研究发现,吃纯素食并不意味着尿钙流失一定低于肉食者,原因在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均含硫元素,其中豆类最低只有25mg/g,谷物为38mg/g,动物性食品39mg/g,而坚果和油籽高达46mg/g,过多的硫元素进入人体代谢后产生硫酸根离子,提高尿液的酸性,从而使得尿钙流失增加。
只有在素食者的膳食中,增加含较多的钾、钙、镁元素的天然蔬果,使尿液呈碱性,才会减少尿钙的排泄量。计算钙/蛋白质的比值会发现,蛋奶素食者通常会比肉食者具有较高的钙/蛋白质比值,从而意味着较高的钙利用率;
6、多吃点醋有利骨骼健康:
除了硫酸根离子,其他一些阴离子对钙的排出也有影响,如果能用醋酸盐和碳酸氢盐来替代氯离子,可以显著减少尿钙的损失。换句话说,多吃些醋对提高钙的利用率是有利的。用富含碳酸氢盐的硬水来烹调,也是有益无害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