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中国人有点小毛病就喜欢到医院输液,造成医院人满为患。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而我国医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输液大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不开输液的医生无法在医院立足。
其实输液与吃药打针相比,只是多了一点盐水或葡萄糖水而已,起效是比口服药快,但是如果不是长效的药物效果可能还不如口服药。因为除非你输液不拔掉,若一天只输液几个小时,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就会逐渐下降达不到杀菌的浓度,不仅影响疗效,还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而口服药则能一天服用2~3次,虽然起效慢(需要30~60分钟),但是能有效维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能更好的达到杀菌的效果。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发现,输液的患者 95%
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70%
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
不仅如此,输液还有以下的副作用:
1、输液中的微粒造成组织损伤: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毫微米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 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2、多种药物混合输液造成的损害: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3、输液的过敏反应: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而输液的相对药量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虽然效果可能更明显,但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
4、输液的其他不良反应: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
对策:
一、许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延用老一辈专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
二、根据病情用药而不是为了其它去输液!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三、去正规的医院或诊所去,那里的医护人员规范操作、药品的质量也有保障,能最大限度避免污染和减少微粒的产生,同时使用合乎要求的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尽可能过滤掉微粒。减少和避免输液的不良反应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