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记忆的效率?做“白日梦”的利与弊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体揭秘 |
白日梦,这可是个让人喜忧参半的东西。它能带来奇思妙想,激发创作灵感。它也让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变低。心理学家还给它新添了一项罪名——引发遗忘。你是否曾在开会时因为心不在焉而不大记得清老板刚才说了什么?或是在谈话中开了小差,就再也找不回原来的话题?
“白日梦会诱发遗忘”——2002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萨哈克杨Lili Sahakyan和她的导师凯利Colleen M. Kelly在一项关于 “定向遗忘”机制研究提到了这个现象。
所谓定向遗忘,就是有意的,有指向性的遗忘——比如想要忘掉刚刚分手的前男友或女友的电话。心理学家常采用词表方式(list method)研究这种遗忘。他们让参与者会学习两份词表。呈现完第一份词表后,要求一些参与者记住前面所学的,并继续学习第二份词表;而要求另外一些人忘记刚才学习的内容,把精力集中在下一份词表上。两份词表之后,参与者做一些诸如数学题等无关的任务,然后自由回忆刚才学习过的单词。结果显示,对第一份词表的记忆成绩,被要求遗忘的参与者果然比要求记住的人更差。这样,“定向遗忘”的效应便出现了。
可是,为什么白日梦会有引发遗忘?
心理学家早就知道,我们的记忆不仅包括学习的内容,也涵盖了记忆时所处的情境(context)。当提取(也就是回忆时)的背景与编码(也就是学习时)所处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这条原则被称为“编码特异性”。
已经有文献证明了记忆和物理情境(physical context)之间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1940年,美国纽约皇后大学的心理学家阿伯内西(Ethel M. Abernethy)就发现,如果在学生考试时,更换到另外一个和上课教室不同的房间,或者将监考老师更换为不是主讲老师的人,这种情景下的考试成绩会更差。而英国斯特林大学一项1975年的研究,让潜水员水下或岸边学习一些单词,然后在其中一个环境下测验他们对这些单词的记忆程度。当编码和提取的环境匹配时,潜水员的成绩会提高将近一半。
在萨哈克杨等心理学者看来,白日梦虽然没有把人们真正带向别处,却悄然改变了参与者的心理情境(mental context)。因此,参与者在回忆测试时的心理情境,就和学习第一份词表时有了较大差别,记忆成绩随之变差。在研究者看来,如果神游所到之处在时间或空间上和当下的环境差别越远,相应的心理情境改变会更大,遗忘就更多。
不仅仅是白日梦
但并非所有的任务都能诱发遗忘。如果只是让志愿者在一堆数字串中找一个特定的数字,或是读一段文章读得越快越好,最后的记忆成绩就和没有干扰一样。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走神无法避免。不过,既然知道了情境的改变会诱发遗忘,那么当你因走神出现记忆故障时,不妨尝试把思维拉回你记忆时的场景中。在萨哈克杨和凯利于2002年发表的研究中,如果让神游归来的参与者在最终的记忆测试之前,先仔细回忆一下自己刚开始进入实验室学习第一份词表时的环境、感受和想法。他们的记忆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如果你受到走神诱发遗忘的影响比较严重,说不定能说明你的工作记忆更加强悍。迪兰尼和萨哈克杨在200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工作记忆更好的人,记忆成绩受到心理情境转换的影响却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工作记忆更大的人,在学习时更注重情境与内容的联系,或者他们对于情境的改变更加敏感。
另外、白日梦能够引发遗忘的现象,也有助于学者进一步理解“定向遗忘”。在萨哈克杨等研究者看来,这种遗忘是由于在被指示忘记刚才学习的内容后,人们的心理情境发生了转变(context change)。志愿者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记忆策略,把注意力转移到接下来的内容,还可能通过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例如某位参与者口头报告的“即将到来的一场婚礼”)来帮助自己遗忘刚才的内容。
参考文献:
1.Sahakyan, L., & Kelley, C.M. (2002). A contextual change account of the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 28: 1064–1072.
2.Delaney, P. F., Sahakyan, L., Kelley, C. M., & Zimmerman, C. (2010). Remembering to forget: The amnesic effect of daydream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036-1042.
3.Abernethy, E. M. (1940). The effects of chang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upon the results of college examination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 293–301.
4.Godden, D. R., & Baddeley, A. D. (1975). Context-dependent memory in two natural environments: Land and underwater.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66: 325–331.
5.Mulji, R. & Bodner, G. E. (2010). Wiping out memories: New support for a mental context change account of directed forgetting. Memory, 18(7): 763-773.
6.Delaney, P. F., & Sahakyan, L. (2007). Unexpected costs of high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following directed forgetting and context change manipulations. Memory & Cognition, 35: 1074-1082.
转载自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