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与人体的关系:生存或死亡

标签:
杂谈 |
分类: 肿瘤 |
以往大家都认为只有细菌才传播疾病,事实上并非如此;早在1898年、荷兰科学家酒发现了一种新的治病体,他把这种物质称之为“病毒virus”,由于病毒体积太小,只有细菌的百分之一,直到1939年人们才通过显微镜看到它。
病毒的体积如此细小,它是怎样造成人体严重伤害呢?
这要从人体的结构说起。人体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细胞,每一个细胞都带有从父母传来的遗传物质-基因,基因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容貌、体型、健康状况等等。病毒攻击的目标正是人体这最重要的物质-基因。病毒将自己的遗传密码DNA注入我们人体的细胞的基因中,让我们的基因为它(病毒)复制更多的病毒,这些病毒又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感染更多的细胞。
病毒是需要寄居在细胞中才能生存的。在体外病毒的生存力很低,一般在空气中几小时就失去活力(这就是为什么家里要经常保持通风,另外家庭中的漂白剂中的氯离子能杀灭几乎所有的病毒),所以它从细胞中出来后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细胞来寄生,否则就会死亡。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病毒的可怕了吧,它进入人体后躲在人体的细胞中,以此为巢穴不断繁殖、扩散,直到细胞死亡它又去找新的细胞。目前杀病毒的药物只能杀灭在血液中游荡的病毒,而对于躲藏在细胞内的病毒常常是无能为力,这就是为什么病毒感染不容易清除和容易复发的原因(比如乙肝、疱疹等)。
病毒在人体内遇到的最大敌人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人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就好似“警察”,它不停地巡视,随时发现并消灭滋事的入侵者(细菌、病毒),一般病毒感染会出现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人体死亡:对于新感染的病毒,早期身体由于不能够识别,让病毒趁机繁殖发病,当身体的警察部队无法控制病毒的蔓延,如果人体给予增援部队(外源性给药),将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甚至死亡;
二是清除病毒:熬过了病毒入侵的早期混乱,人体已经对入侵的病毒进行了识别、鉴定,已产生有针对性的抗体来对付病毒。这样就可以自动攻击和清除血液中或从细胞里跑出来的病毒了,这就是为什么病毒性感冒一般过一周左右就会自己痊愈的道理了。
三是“带毒生存”:人体虽然已经产生了抗体,但是体内的病毒已经繁殖到一定浓度,单靠体内抗体想杀灭病毒有难度,最后只好“以三八线为界”,大家和平共处,就好似“慢性乙肝、疱疹病毒”可以长期潜伏人体内,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又出来“为非作歹”了。
四是“同归于尽”:有时病毒虽然已隐藏在细胞中,免疫细胞也可通过杀死这些被感染的细胞把病毒一锅端了。但这样的结果对人体是有利有弊的,因为警察部队太强大,在与入侵病毒展开殊死搏斗时,把寄生病毒的细胞也一块损伤了,最后病毒、抗体和细胞大家“同归于尽”,如果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数量很多,那么这些细胞的损伤就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就好似“急性坏死性肝炎、非典性肺炎等”。
所以有时候抗病毒治疗时要使用“激素”调整身体的免疫反应,让其“适可而止、循序渐进”,防止其“过激”行为导致最后身体受到“误伤”(不是伤在病毒感染、而是伤于自己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