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画评论】庄乾坤论文入选“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

(2020-12-08 06:51:39)
标签:

文化

沂蒙画派

庄乾坤

书画评论

                         庄乾坤论文入选“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

 

  2018年9月11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在山东济南开幕。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于杰,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美协理论研究处处长冯令刚主持。冯远、许江、范迪安、刘曦林、陈履生、张晓凌、牛克诚、尚辉等著名美术理论家及全国各地美术理论界人士60余人参加论坛。

【书画评论】庄乾坤论文入选“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

  本届论坛日期为9月11-12日,分为美术思潮与学术方位、美术创作、美术理论、山东美术四大板块。本次活动从2000篇论文中评选出120篇优秀论文,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日照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庄乾坤论文《沂蒙画派:以崇高价值追求塑造亮丽“沂蒙方颜”》入选。

【书画评论】庄乾坤论文入选“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
                                                              庄乾坤向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报总编辑、论坛主持人张晓凌赠送自己的著作《沂蒙画派概论》


 

  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旨在加强当代美术理论建设及美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与引领,挖掘培养美术理论、美术评论人才。

【书画评论】庄乾坤论文入选“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



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入选稿

 

作者姓名:庄乾坤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论文题目: 沂蒙画派:以崇高价值追求塑造亮丽“沂蒙方颜”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美术迅猛发展,崛起了沂蒙画派。沂蒙画派在崇高价值追求指引下,秉持“高大上”的艺术主张,刻苦奋进,奉献担当,不断进取,创造出乡土气息浓厚、地域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以亮丽的“沂蒙方颜”出现在当代中国画坛,成为全国知名画派。

关键词:沂蒙画派,沂蒙精神,沂蒙方颜,崇高价值追求,崇高艺术主张,独特美学范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沂蒙地区的美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辈出,作品纷呈,显现一派繁荣景象。其中,在大沂蒙地区崛起了以创始人何乃磊先生为代表的沂蒙画派。沂蒙画派以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引起人们关注。以应邀参加201510月国家文化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市联合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为标志,沂蒙画派跻身全国当代知名画派。沂蒙画派的崛起,既弥补了山东省在当代中国画派中的缺位,又为当代中国画坛增添了一个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画派,丰富了中国画坛的色彩。

沂蒙画派是大沂蒙地区百名画家在创始人何乃磊的带领下,在沂蒙精神指引下,坚持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坚持写实的笔调,以工笔、小写意技法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沂蒙乡土文化为创作题材,以塑造朴实敦厚的“沂蒙方颜”为风格特征,以抒发沂蒙情怀、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的画家群体。其作品地域特色鲜明,画风细腻淳朴,乡土气息浓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西风东渐的浪潮里,充分展现了亮丽的“沂蒙方颜”,彰显了沂蒙人民高度的文化自信。

 因为拥有沂蒙精神,所以“沂蒙”一词具有特殊的历史、政治、文化含义,是崇高文化的象征,如同“延安”、“井冈”等地名词汇一样。沂蒙精神的精髓是刻苦奋进、顽强不屈的坚韧品格,是奉献担当、勇挑重担的使命意识,是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大爱情怀。这些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沂蒙人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因为沂蒙画派诞生在沂蒙地区,长期经受沂蒙精神的熏陶与指引,所以自创立之初,就十分注重精神层面的构建,倡树崇高价值追求。无论是画派创始人还是骨干画家,无论是有关理论家还是有关领导,都认为这个画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派,应当是一个担当使命的画派。因此,沂蒙画派在发展过程中,在沂蒙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刻苦、奋进、奉献、担当”八字价值追求。

所谓刻苦,就是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在严酷生活环境中生存繁衍的沂蒙人,自古就具备这种与生俱来的品格,这是沂蒙人的精神基石。沂蒙画派理当秉持这柄精神利斧开凿自己的艺术道路。

所谓奋进,就是自我加压,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艺术水平。

所谓奉献,就是不唯市场,不唯金钱,为公益文化事业,为群众文化需求,传承沂蒙文化,为弘扬沂蒙精神,自觉奉献。甘于奉献,勇于牺牲,是沂蒙人最鲜明的人格特征。

所谓担当,就是表现沂蒙文化,表达沂蒙乡亲的情感与愿望,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这是沂蒙画派的重要文化使命。

正是秉持这种崇高价值追求,才塑造了亮丽的“沂蒙方颜”。

一、崇高价值追求创造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为塑造“沂蒙方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沂蒙画派的画家大多数土生土长,一直扎根沂蒙。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许多沂蒙子弟考入美术院校,毕业后又回到沂蒙,在从事美术创作的同时,也为沂蒙地区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因为受沂蒙精神的长期熏陶,无论在画派成立前,还是成立后,一大批沂蒙画家一直长期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沂蒙地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乡土画家。

沂蒙画派发源于莒县,莒县籍画家占60%,是主体力量,创始人是莒县画家何乃磊先生。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家的生存、发展环境得到巨大改善,以何乃磊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画家崛起,他们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继续开展义书义画义教,服务群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何乃磊曾经带领书画家骑着自行车到乡村授课,辅导农村美术爱好者。沂蒙画派成立后,志愿服务活动由自发行为走向自觉行为,每年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志愿服务,或无偿为书画爱好者授课,或开展“送画下乡”活动,向群众赠送书画作品,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热爱书画的兴趣,引发更多的群众走上书画创作的道路,以至于在莒县农村出现了“放下锄头拿画笔”、在城镇出现了“撂下称盘摸砚台”的风尚,涌现了一大批书画家庭、书画家族。走进寻常百姓家,出自农民之手的真、行、草、隶、篆琳琅满目。民间每逢庆寿、贺喜诸事,总要赠送书画,家中悬挂书画早已成为风尚。

因为群众性书画活动卓有成效,书画人才不断涌现,2008年,莒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画)”。截至2017年,全县共有中国美协会员50多名,中国书协会员30多名,山东省美协会员400多名,山东省书协会员133名,市县美协、书协会员2000多名,书画爱好者数万人。2015年,莒县就有11名画家成为中国美协会员。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学习绘画,2015年初,沂蒙画派研究院成立了“沂蒙画派艺术培训中心”,目前已经有近百名书画爱好者在此学习,截至20186月,该中心学员已有160多幅作品参加了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这种现象,全国罕见。美术评论家王镛先生称之为“莒县现象”

片深厚的文化土壤里,沂蒙画派萌生是自然而然的事。当2011年何乃磊振臂一呼,大沂蒙地区八个市的画家云集而来,不需要捏合,不需要拼凑,正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正是这些土生土长的书画人才,几十年来扎根沂蒙大地,深切体验沂蒙文化,坚定不移地挖掘沂蒙文化,表现沂蒙文化,才勾画出令人瞩目的“沂蒙方颜”。

二、崇高价值追求构筑了沂蒙画派的艺术主张,为塑造“沂蒙方颜”确立了精准的题材指向。

画什么?画给谁看?看了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一直是沂蒙画派反复探讨、强调的问题。因为肩负崇高的文化使命,所以说沂蒙画派是一群地域文化的坚守者。他们在沂蒙山里画来画去,逐步形成了思想认识、艺术创作上的共识,这个共识,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升华,最终成为沂蒙画派的艺术主张——坚守沂蒙乡土,抒发沂蒙情怀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这是一个“高大上”的艺术主张,看似刻意拔高,而实际上它来自沂蒙人的本性,因为沂蒙精神的熏陶,沂蒙人的骨子里就要充满了“高大上”的精神要素。这个艺术主张,充分体现了沂蒙画派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充满了担当情怀。沂蒙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必须有人传承下去,弘扬开来。靠谁担此重任?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经受沂蒙精神熏陶的沂蒙文化人,当然责无旁贷。在“刻苦、奋进、奉献、担当”八字价值追求的指引下,这个“高大上”的艺术主张很自然地形成了。

坚守沂蒙乡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扎根沂蒙,这些画家生于沂蒙,长于沂蒙,与故土不弃不离,身土不二“一生舍给沂蒙山”,已经成为一些画家的口头禅。有些画家虽然在大都市漂泊一段时间,经历风雨,磨练翅膀,又飞回原起点,贴紧故乡的土地。二是表现沂蒙,因为胸有乡土情怀,所以必然取材于沂蒙,创作主题是沂蒙,如同法国印象派大师塞尚“一生只画一座山”。沂蒙画派坚守乡土,取材于身边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禽一兽一人一物,笔下的院落,是祖祖辈辈居住的院落;笔下的磨盘,是自己曾经推过的磨盘;笔下的山,是村外那座奉献出无数衣食、养育了无数子孙的老祖母似的山;笔下的河,是自己曾经捞鱼摸虾、嬉戏童年的河;笔下的苹果、柿子,是自家果园里结的硕果;笔下的牛仔羊羔、鸡狗鹅鸭,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笔下的人物,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是东院的大爷、西院的大娘。一幅幅画面乡土气息浓郁,原汤原味儿,一看就是“沂蒙样儿”。

抒发沂蒙情怀,是指为沂蒙人民而画,表达沂蒙人民的喜怒哀乐,描绘沂蒙人民的胸襟和梦想。这实际上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沂蒙人的画派,必须强调艺术创作的人民性,这是这片土地上特有的逻辑。

沂蒙这片土地是火热的沸腾的,过去,这里的人民曾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业绩,每一段故事,都动人心魄,都充满强大的正能量,闪耀着壮丽的光芒;现在,这里的人民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辉煌,书写着崭新的历史,每一点成就,都令人感叹,都回响着催人奋进的旋律,展现着如锦似画的前景,如果画家们闭塞视听,无视历史的波澜壮阔,无视澎湃火热的现实生活,而是躲在画室里吟风赏月,含贻弄墨,抒发一己之情,那么这个画派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沂蒙画派一直强调要带着深沉的爱去画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正是沂蒙画派的担当精神,也是沂蒙画派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逻辑。在这个艺术主张下,一些画家深入探索沂蒙人的内心世界,体味沂蒙人的情感,描绘沂蒙人的精神面貌,在塑造老沂蒙人形象的同时,积极构思新沂蒙人的形象。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沂蒙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理应得到广泛传播它,从而更好地教育、鼓舞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沂蒙画派的责任就是要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传播伟大崇高的正能量。在沂蒙画派笔下,是沂蒙红嫂群体、沂蒙母亲群体、沂蒙识字班群体、沂蒙六姐妹群体、沂蒙姐妹桥、沂蒙抗日红崖、沂蒙支前独轮车队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人物、故事,老一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光辉形象。这些人物、故事里面贯穿了大量光辉闪耀的红色基因,充分展现了光彩亮丽的“沂蒙方颜”。而沂蒙画派为了创作这些故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如《沂蒙姐妹桥》《沂蒙六姐妹》《支前》《老党员》等作品都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数易其稿,创作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些作品通过长期展览,虽然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益,但与普通的花鸟画、山水画相比,没有取得相应的市场效益。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牺牲,就是弘扬沂蒙精神。这正是中国当代画派应有的艺术担当。

三、崇高价值追求孕育了沂蒙画派的艺术语言,为塑造“沂蒙方颜”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美学范式。

以工笔、小写意为主的表现手法,构成了沂蒙画派朴实、细腻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风格。“刻苦、奋进、奉献、担当”的崇高价值追求促使沂蒙画派人吃苦耐劳,坚忍顽强,肯下苦功夫从而选择了这样的艺术语言。

台湾著名学者李霖灿认为,中国画是线的雄辩。中国画起源于线条,是线条的艺术。沂蒙画派一直主张秉承传统,强调线条艺术在绘画中的基础性地位,要求画家苦练线条艺术的基本功。沂蒙画派的代表性作品多数以细腻的精勾细描见长,大量使用细线勾、皴,用丝毛、细皴等笔法表现细腻逼真的物象机理,无论禽兽的毛羽,还是石头纹络、树木的枝干,都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真实感,特别是在主体物象上,令中国画呈现出西画的逼真度、鲜活度。仔细观察沂蒙画派的代表作品,一笔一划,精描细皴,沉稳耐性,不潦草,不狂狷,宛若微雕大师在精心雕琢一件微雕珍品。

这种吃苦费力的笔法,需要画家潜心耐力,埋头苦干,需要坐得住,沉得下,入得静,来不得半点偷懒、取巧。这种笔法在描绘出敦厚、质朴、宁静的意境时,也透露出画家敦厚、质朴、坚忍的品性。说到底,还是沂蒙画派的崇高价值追求塑造了画家的品性,进而影响到画风,构成了画派特有的风格。

沂蒙画派的代表性作品乍一看像工笔画,但仔细看来却不是工笔画。

传统的工笔画作为一种绘画体裁,虽然细腻、精美,但在表现当代生活题材上,显得不够灵活,工气较重,且因笔法相对单调,难于充分、自如地表达物象繁茂、色彩丰富的现代生活,画面容量受限。而沂蒙画派创始人何乃磊通过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乃至西画等技法的融合,结合沂蒙实际生活场景,提炼出自己的美学符号,创立了“沂蒙生活场景画”,构成了自己的美学范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表达方式,既保持了淡彩工笔画的朴实、细腻,又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灵动感和容载量,现代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是对中国画的拓展和创新。

“沂蒙生活场景画”是山水画,却不是传统的山水画。画中亦有山水石树,但不是远离人境、只可远观而不能近依的野山逸水,也不是古画中仙云诡雾弥漫的奇山异水,更没有其它现代大写意画中或朦胧虚幻、或苍茫迷蒙、或飞扬奔放的意象山水,而是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的山水,是自家门前屋后的山水,是可以在其间劳作、生活的山水,是衣食取之、生存依之的家园。

“沂蒙生活场景画”是花鸟画,却不是传统的花鸟画。画中亦有花木禽兽,但不是太虚幻境中的仙禽灵兽、玉树琼株,更不是远离人迹的萋萋洲草、寂寂野凫,而是自家院内的葡萄架、南瓜藤、丝瓜秧、扁豆蔓,是火红的柿子、紫红的石榴、金黄的玉米柱,是自家养的牛羊鸡狗,让观者仿佛能听到牛哞羊咩、鸡鸣犬吠,格外亲切。

“沂蒙生活情景画”是沂蒙人画沂蒙的画,来自沂蒙人对沂蒙生活的真切体验,只有沂蒙人才能创造出这种“真像、真情、真意境,真气息”。归真,才生朴实,正因为有了这种实实在在的“真”,才有了画风中敦敦厚厚的“朴实”感。

法国史学家、艺术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讲到:“各个画派之间的差别在于每一派都代表一种气质,代表它的乡土和气候的气质。”丹纳所说的气质,其实就是中国语境中所讲的意境或气韵。从沂蒙画派的代表性作品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敦厚、质朴、宁静的乡土生活意境。

在沂蒙画派笔下,沂蒙山的形象是敦厚、质朴的,它没有江南山水的灵秀俏丽,没有桂林山水的轻盈妩媚,没有岭南山水的的纤秾绮丽,没有太行山脉的巍峨壮丽,没有昆仑山脉的苍茫雄浑,更没有古画中隐士仙居的诡异山水、琼楼仙阁,而像宽脸厚腮、敦敦实实的沂蒙汉子。这些朴实无华、敦敦实实的山崮,折射到画里,自然会展现出一种敦厚、质朴的意韵。

敦实的沂蒙山水孕育了敦实的沂蒙人,宽脸厚腮,敦敦实实,像沂蒙山一样,便是沂蒙人的形象。同样画年轻女性,江南、岭南的年轻女性是窈窕的、娇俏的、媚艳的,而沂蒙大嫚却是端庄的、稳重的、健壮的。沂蒙画派作品中有男女老幼各色人物,但不是山中高士、古圣先贤、石旁醉僧、闺中淑女,不是貌美如仙的名媛丽姝,不是荧屏上流行的“小清新”、“动画脸”,更不是抽象的、变形的、夸张的“意象人物”,而是沂蒙人真实亲切的身影,是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娘、兄弟姐妹,面目熟悉,呼之欲出。山的形象与人的形象一同写到画里,便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构成了沂蒙画派独特的美学范式。沂蒙画派的作品无论挂到哪里,一眼看去,就是知道是沂蒙人画的沂蒙画,是典型的“沂蒙方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李霖灿,《中国美术史讲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页。

[2][2]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