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乡愁的小城镇

(2014-10-30 09:10:09)
标签:

城镇化

乡愁

记住乡愁

分类: 散文随笔

没有乡愁的小城镇

 

“乡愁”,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流行词之一,然而,“乡愁”是什么?“乡愁”在哪里?“乡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那么重要吗?在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现代化、城镇化的飙风里,柔柔袅袅的“乡愁” 还留得住吗?着这个问题,我走遍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一路观察,一路拍摄,一路思考,通过长期的积累、酝酿,撰写了十万余字的散文体长篇策论《记住乡愁》。《记住乡愁》用优美的语言、精美的图片、犀利的观点、生动的例证告诉人们,什么是“乡愁”, “乡愁”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的意义何在,如何在现代化、城镇化的铁铲下保留住一部分“乡愁”,让“乡愁”存续于人心,存续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那些富裕起来的家庭逃脱“富不过三代”的厄运,让子孙后代避免成为现代化路途上迷失精神家园的孤魂野鬼,让唯一没有灭亡的古老文明不被灭亡……

乡愁究竟是什么?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首《乡愁》,把家愁、国愁融汇在一起,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乡愁,牵动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情思,让多少游子潸然泪下。

乡愁,就是想家,就是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念想。因为有了乡愁,才引发人们对故乡的感恩之情、报效之心。

乡愁,是人类共有的最本能的情感,是人在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眷恋、自信、自豪和守护。

乡愁,是一条汩汩小溪,当千万条小溪汇成大江大河,那就是整个民族的情感之河,是整个民族对祖国的挚爱、热恋。

乡愁,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一个没有乡愁的民族,像一群草原上游荡的羊群,水面上漂泊的浮萍,而拥有乡愁的民族,则会爆发出强大的根植力、凝聚力、向心力。忆想当年,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一曲《松花江上》,连同那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就成了全体中国人共同的乡愁。当卢沟桥上发生了“七·七”事变之后,一曲《黄河大合唱》,连同那咆哮的黄河、茂密的青纱帐、连绵的太行山,就成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乡愁。

世界上乡愁最浓厚的民族是犹太人,而世界上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正是犹太人。犹太人虽然散布世界各地,但心向圣城耶路撒冷。最能牵动犹太人乡愁的建筑是耶路撒冷那一面“哭墙”。

乡愁,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它牵动着人类每一个群落的神经!无论你漂泊到哪里,乡愁就像一个长长的丝线,牵动着你的心。

乡愁在哪里?

当我们去远方看望一位离别故土多年的老乡,他会向我们询问——

家乡那条小溪还有吗?溪上的小石桥还在吗?街口那棵老槐树还在吗?老槐树下的那口老井还有水吗?

他会沉醉在童年趣事的回忆里——

小时候,我常到小溪里捉鱼,还站在石桥栏上往溪水里跳,练胆儿;老槐树上的树杈,被我爬的溜滑溜滑呀!那口老井里的水呀,真甜!比现在的矿泉水好多啦!

这些趣事,他曾经会无数遍地讲述给儿孙们听。

面对这位老者的询问和美好的童年回忆,你会如何回答?你若说:小溪还在,溪水清清,四季流淌;石桥还在,只是长满了黑黑的青苔,像布满了老人斑;老槐树还在,只是树心有点儿窟窿;老井啊,还是那么甜!

这一切,都是他的乡愁!

这些老物件,是游子的牵挂,是情感的依托,像一根根丝线,把这位老乡的心,还有他的儿孙们的心,丝丝密密地缠住,与故乡紧紧地连在一起。

乡愁,是淡淡的忧伤,是隐隐的苦涩,是丝丝的甜美,无论飘到哪里,游子的心都会被这乡愁牵着。

但是,如果你这样回答:小溪填平造地了,石桥拆了,老槐树砍了,老井填了……

听了这样的回答,那位老乡的心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飘向何方!故乡,再也没有魂牵梦绕的惦念,再也没有牵连游子之心的丝线了。

如今,我们的小城镇还有乡愁吗?它还会让人想家吗?假设,我们都没有乡愁,都不想家,那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可是,在急功近利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抹掉了多少故乡的记忆!斩断了多少乡愁的丝线!在轰鸣的推土机声中,人们还懂得蛙鸣蝉唱、燕语呢喃是什么声音?“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流水鳜鱼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什么景象?“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是什么姿势?我们还会想家吗?想家是什么滋味儿?这,都需要查词典,或者上百度搜索吗?

因为人们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够,以致产生了许多模糊或错误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就是几个概念混淆了——城镇化即城市化;城镇化即楼房化;城乡一体化即城乡一样化;高楼大厦即现代化。

在这些模糊、错误理念指导下,小城镇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 缺乏个性,面目雷同。

复制城市,没有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建筑物的颜色一样,样式一样,千镇一面。把城市建筑的整套理念、模式、样子照搬到小城镇,把小城镇建成城市的样子。砸了平房盖楼房,完全按照城市住宅区开发建设的模式建起公寓楼,甚至还建起“小高层”,一些地方甚至不考虑农家生产、生活的特点,不顾农民的实际需求,不考虑小城镇的产业特征、文化特征,采取强逼措施把农民赶上公寓楼。小城镇的整体规划过分偏重经济功能,工业化、工厂化痕迹过重,多数规划设计采取“直线+方块”模式,人本意识淡薄,过分追求造价低廉、简单实用,忽视居民心理、情感、审美上的感受和需求,忽视小城镇的文化功能、育人功能,缺乏自己的风貌特点,缺乏文化品位。绝大多数居民区在布局上切“豆腐块”,过分整齐划一,摆方块,单调乏味。单体建筑缺乏个性,一些二三层楼房成了简单堆砌的 “摞屋”和“水泥箱子”,千房一貌,缺少造型创新;颜色也缺少变化,千房一色,有些墙面干脆保留着灰蒙蒙的水泥色,毫无生气。  

2 缺乏产业支撑,产镇脱节。

一些小城镇建筑虽然建起一些楼房,从表面上看像个城镇,但是,没有培育起规模化的产业,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发展动力不足。

从面上看,大多数小城镇的产业结构主要存在“小而杂”、“小而全”的问题,表现为多种产业并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小而杂”、“小而全”的状况,导致生产要素分散配置于各个产业之中,像撒“芝麻盐”一样,形不成聚合优势,生产力水平低下,哪一个产业也形不成规模,年复一年,经济发展不快。一些决策者受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在指导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提出多元化发展战略,搞多种经营,多业齐抓,全面发展,诸如“六大支柱”,或“八大骨干”,或“九大重点”等等,严重地违背了生产要素布局的规律,使本来就很有限、很稀薄的生产要素更加分散。这种在小农经济观念指导下培育起来的“小而全”、“小而杂”的产业结构,严重地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降低了小城镇的生产力水平,许多小城镇一直没有培育起规模化主导产业,形不成拳头,小城镇建设也就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

这样的小城镇,可以叫做经济“空壳镇”,而经济“空壳镇”则难以建设有文化特色的城镇。

3 忽视文化保护和传承。

在匆匆忙忙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大拆大建,毁掉了大量自然遗产(包括古树、汪塘、河道等)和文化遗产,找不到过去的影子,看不到历史,成为没有记忆的城镇。特别是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承载传统文化、具有教化功能的宗教、宗亲文化遗存,均被视为封建迷信、封建宗族观念而弃之,如寺庙、道观、祠堂等都荡然无存。至今,我们还把这些文化遗存斥之为封建迷信,虽然不再像“文革”时期那样疯狂地毁坏,但是仍然采取排斥、否定、回避甚至蔑视的态度。只所以有这样的态度,是因为我们对这些文化遗存认识不够全面不够充分,过于肤浅。我们通常讲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好多人并不清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很模糊。通常讲,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儒、道、释。这三大板块,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心理、行为,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两千多年来,这三大板块相互独立,相互碰撞,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经过沉淀、凝练、升华,构成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体系和传统道德体系,维系着中国人的政治伦理、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社会风尚,试想,如果抛弃了这三大板块,中国传统文化还存在吗?我们曾经在批判封建糟粕的时候,连同孩子和脏水一起泼出去了,把精华也否定了,特别是在“极左”的年代里,把孔子掀了个底朝天,把儒家思想连根儿都拔了,视“忠孝仁义礼智信”为粪土,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具有传统文化教化功能的设施几乎毁坏殆尽,传统文化奄奄一息,这就是今天人们的道德为什么迅速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因。        

3 严格的用地政策和人多地少的国情,也影响了小城镇文化特色的形成。 

由于要集中用地,只好讲求整齐划一,摆方块。由于每户住宅仅限于二分半至三分地,住宅建设只能千家一面,各个住宅区只能建设整齐划一的平房和连体“摞屋”,不能伸展手脚,千篇一律,难以设计具有文化含量和独特风貌的建筑。

我们无奈地面对这样的现实:崭新的楼房越来越多,乡愁却渐行渐远……

乡愁啊,成为我们视线远处越来越淡的背影……

 

全文请看《记住乡愁》(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共十万字,长篇散文体策论,专题谈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全国各大书店均有销售。联系作者直销,请发邮件至zhqk10008@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