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中国农村,9亿农民,人海茫茫;幅员辽阔,天苍地远。面对世界上这个独一无二的大群体、大背景,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从国家的决策者,到身沾泥土的农村基层干部,从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到普通的理论工作者,都试图找到一条引领农民、农村走向富裕、繁荣的光明大道。无论是纷纭的理论探索,还是层出不穷的实践创造,都丰富多彩,生动异常。
农村经济研究,课题庞大,背景广阔,究竟从何处着手?我认为,还是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宏观是由微观组成的,再庞大的物体,也是由微小的“分子”、“原子”等单位组成的。研究浩茫的宇宙,要从研究粒子、量子、质子、介子这些微小的物质开始。正是由于这些微小物质的运动,才产生了宇宙间巨大的变化。创立宇宙“黑洞”理论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就是从研究微粒子开始的。他发现,演变到最后阶段的恒星,有着巨大的引力场,吸引周边的天体,自身的质量密度越聚越大,引力也越来越强,连光也逃脱不了它的引力,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能够吞噬一切天体的宇宙黑洞。
面对农村经济的大课题,我决定效仿霍金先生,也从研究农村经济的“微粒子”——生产要素开始,试图探索它们的运动轨迹、运动方式,找到它们的活动规律。
我对它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也对各地的实践、探索、创造活动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1988年5月,在引荐我进入莒县县委办公室,并呕心沥血地教我学习文字秘书工作的恩师、县委研究室主任刘汉中的指导下,我撰写了第一篇探索生产要素聚集方式、聚集规律的调查报告——《在不同的经济梯次上建立区域性专业化出口生产群体》(见附〔一〕),此文先在县委研究室的内部资料《调查与研究》上登载,开始了最初的探索历程,本书所阐述的观点,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萌芽的。1989年秋,我在刘汉中主任的带领下,在莒县部分乡村进行了半个月的调查,联合撰写了《发展区域性优势产业
实现农村经济集团式跳跃发展》(见附〔二〕),此文分别登载在临沂地委研究室主办的《调查研究》和山东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的《农村经济研究》上。这些文章中的观点,是我在刘汉中主任的指导下,对农村生产要素聚集规律、聚集方式所产生的一些粗浅认识。
我看到这些“微粒子”在广袤的土地上游荡的踪迹,它们时而流星般地纵横穿梭,时而静如平湖,波澜不惊;时而麇集一处,时而散落四方,在千变万化中呈现出千姿百态。在长期的观察中,我发现了最精彩的一幕:当它们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地麇集在一处的时候,会碰撞出辉煌灿烂、光彩耀目的火花,爆发出惊天动地的能量。
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集聚!那是多么令人振奋的碰撞!
集聚!碰撞!这些“微粒子”集聚、碰撞到一起,竟然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
当它们聚集在一起,就如同宇宙黑洞,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强劲地吸引着周边乃至远处的生产要素,越聚越多,越聚越强。对这个现象,本书姑且称之为“经济黑洞”。“经济黑洞”,是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促使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创造一个又一个农村“经济黑洞”,就成了农村经济研究者和农村经济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在这个使命的驱使下,我在寻找促使它们集聚到一起的途径,寻找让它们按照人们的意志汇合到一起的办法。
我找到了!
在几个种蘑菇的专业村里,我受到了启发,发现了这些“微粒子”运行的状态和踪迹,找到了让它们聚集到一起的办法。在前面,我把生产要素比作“微粒子”,是从它的运动能量上来讲的。而从它的变化过程、运动规律上来看,比作种蘑菇的菌种,则会更生动、更形象、更贴切。
在农村的山野上、草丛里、树林里,到处都有蘑菇菌种,一到潮湿闷热的夏季,它们就活跃起来,各式各样的野生蘑菇四处生长。只是它们缺乏人工培育,散落在各个角落里,形不成规模。于是,人们开始人工种植蘑菇,使蘑菇生产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种植蘑菇的人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那些散落在农村大地上的生产要素,其生存状态也像野生蘑菇一样。
于是,一些有胆识的实践者,像培育蘑菇那样培育农村生产力。他们首先为那些“菌种”——生产要素,建造一个“温室”,然后选择一种适合“菌种”生长的“培养料”,所谓“培养料”,就是一个经过筛选的产品或产业,是适宜“菌种”聚集、扎根、生长的壤体。让菌种——生产要素在里面碰撞、繁殖,然后生长出一串串硕大的“蘑菇”——生产力。开始的时候,这个“温室”是一个很小的点,也许是一个农户,或者是一个村庄,“菌种”在这个“温室”里与“培养料”结合后,就迅速繁殖,这个“温室”也由小及大,慢慢扩展,逐渐扩展到几个村庄、十几个村庄、几十个村庄,还有的扩展到一个乡、几个乡,甚至可以扩展到一个县,极个别的甚至有几个县那么大。这种像种蘑菇一样集聚生产要素的做法,在中国很普遍,在外国也有。我把这个专门用于培养某种“蘑菇”的“温室”,称为农村专业化生产区域,在这种“温室”里——专业化生产区域中发育起来的经济,简称为农村小区域经济。
1991年,我对自己的探索与发现进行了简单的整理,撰写了《论分区域发展农村专业化规模经济》一文,登载在日照市委研究室的《日照调研》上,同时还四处投稿,但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1994年,我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调整,题目也换为《提高家庭经营组织化程度
优化配置农村生产力要素》(见附〔三〕),但基本观点没变,结果被中国农业经济问题权威期刊《农业经济问题》(1994年第9期,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登载出来。文章中提出农村经济要打破“小而散”的空间布局、“小而全”的产业结构、“小而全”的家庭经营结构,集中生产要素,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这些观点,构成了本书的基本观点。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更长时间、更加深入地探讨。但是,由于公务繁忙,研究工作一直处于业余状态,利用夜晚、星期天、节假日,断断续续,忽冷忽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荏苒,鬓已有丝,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直至现在才把这些观点梳理出来,书的名字几经更换,最后定为《农村小区域经济研究》。
书中的观点,可能是真理,兴许能够对人们有所启发,发挥一点补时济世的作用,也可能是谬论,流毒遗害,遭人痛斥。是耶非耶?只好硬着头皮任人评说了。
我这厢躬求列位指教了。
庄乾坤
2005年11月9日于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
全文详细内容请看博客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e4d29d0100bkwx.html
博 客:http://control.blog.sina.com.cn/zhqk1000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