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楷书技法浅说
章 法
书法中所说的“章法”,指的是书法作品通篇布局的法则和规定。一般来讲,单个字的点画结构,我们习惯称之为“小章法”;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和整幅作品的布局,我们习惯称之为“大章法”。清刘熙载《书概》中云:“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这“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便是章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楷书的章法,虽然与行、草、篆、隶的章法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就楷书的特点而言,也还有许多不同的处理和要求,这需要我们一一加以学习和研究。
第一章
气韵与协调
㈠气韵
什么是气韵?“气韵”是指书法作品的通篇效果,当然单字也存在着气韵,但是单字可以用笔法、结构去解决,在这里我们主要的谈的是整篇作品的气韵问题。如果单纯地说作品的气韵,那是指作品的技法表现、法度的准确、笔意的神采、通篇的精神、以及展现出的气质和风貌。所以,气韵也可叫作“神韵”、“风韵”、“意韵”或“气质”。但是我们谈到气韵,就不能不谈到作者,所谓气韵,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表露出来作者的气质、修养、阅历、才华、天赋、器局、禀赋和性格。由此来看作品的气韵,远不是个单纯的技法问题。
纵观历史上的书家,无一不是学者、诗人、文学家,他们固然知道书法是技艺,但更知道书法是文化,而文化则是书法的根本属性,是书法内涵的核心。如果我们把技法看作是一个人的筋骨,而文化则是她的灵魂和精神。离开了文化这一根本属性,单纯的谈论技艺,那就如同是一种杂耍或是杂技,杂技式的“书法家”自然就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
所以为了提高学识、修养,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就必须要多读书,多研究学问,加上我们纯熟的技艺和必要的书法知识,才有望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书法家。黄庭坚在评价苏东坡书法时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而苏东坡也曾断言:“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所以书法作品中的气韵、协调当是书者学养、素质的展现和流露,不是仅仅靠技法所能够解决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个清醒地认识。
但是,为了作品的气韵,除了多读书,多学习之外,在技法的具体问题上,有没有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呢?根据笔者多年的学书体会,应该还是有一些的,现记述于下,仅供大家参考。
1、书写一幅作品,只要在身体、精力可以支持的情况下,无论字的多少,尽量一气呵成,半途停顿是会影响全篇效果的。特别是我们书写欧楷,在神气贯通,全篇协调方面更要精心谨慎,细致入微,不可以有半点的疏忽和将就。
2、如果是文字较多的欧楷大幅作品,最容易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也就是说开始写的时候因为精力充沛,字写的比较严谨,而到了后半部分因为精力不支,注意力下降,在字的笔画、结构上渐渐松弛下来,这样必然会大大地影响全篇效果,甚至还有可能到了非常糟糕、推倒重写的地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基本功之外,在书写前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从身体到工具,从环境到精神,都要调整到最佳状态,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劳动产品,更应是个精神产物。
3、作为一件成功的作品,即使是一名技法娴熟的书家,在其法度、法则上也必须要反复锤炼、反复推敲。为了能达到气韵一致、协调贯通,我们必须经常不断地书写大篇幅的作品,也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书写能力、驾驭能力、适应能力,使我们在书写中真正做到神定气闲,心手双畅,笔随心走,心与笔驰,真正做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由此来看,我们上面所谈的气韵,以及下面要谈的协调,又都离不开娴熟的技法基本功,没有娴熟可靠的技法作依托,气韵、协调便也无从谈起。这与练武是一个道理:没有强壮的体力,再好的招数也是枉然。
㈡协调
什么是协调?书法作品的协调,就是指全篇作品在布局、法度所展现出脉络贯通、和谐一致、均匀顺畅的视觉效果。如果说这篇作品看上去很协调,那么这篇作品至少要具备这么几个方面:
①书体流派一致;
②字型大小一致;
③笔法风格一致;
④主文首尾一致;
⑤字距行距一致;
⑥通篇墨色一致。
如一篇楷书作品少了一个方面,就不能构成协调一致,便会脉络不通,全篇阻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