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路南风
看到漫天晚霞,总有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自己突然伤悲,还是听过前人哀叹,便也捡来用用,如果这样的话,至少这个人是没有独立思维的。
在练哭的人群中,所谓的“文人”占了大多数。
要说“文人”是水做的太过绝对,但是相对部分所谓的“诗人”、“词人”和“散文”作者来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看到天要下雨,这类“文人”常常担心娘要嫁人,爹要出走,有来由没来由的阴郁、悲伤,先是一把鼻涕、后又三缸泪水,就差没把家里的东西泡坏。看到秋风起,秋叶落,这类“文人”又开始哀叹繁华逝去,人事悲凉。看到春花飘零,恨不得自己就是林妹妹,只是人家至少把花给葬了,这类“文人”连花瓣都捡不到一片。
世界繁乱,人性复杂,偶尔借景喻情无可厚非,只是近年很多所谓的“文人”大有将悲伤泛滥并公式化的趋势,什么东西只要有人“哀”起头,便跟着愁云惨雾,生怕自己不哀,别人就觉得他(她)不懂文学似的。这些人中,很多是受词牌所累,为写而写,明明心中无物,偏要添油加醋放味精,搞得读者都不知他(她)究竟要干什么。这种并非完全由心而发的东西,又怎会感动人呢?
古人写诗词有特定的环境因素,基本不可复制,况且换个角度看事物,一切便不同。举个例子,李后主虽然不是从政的料,但若不是过度沉迷于那些虚无缥渺的东西,忘了正事,南唐何至于灭亡得那么快!
自古以来,识时务不一定成俊杰,不识时务者下场通常不太好。
如果没有黑夜,人们要不停的工作,这些“文人”肯定哭得更厉害;如果天一直不下雨,山河将干裂,冰山将融化,地球上的物种全部消失;而树叶不落,花不谢,就不会有“水果”这个名称了;还有,没有冬天,你看东北人民是不是要跟你急,人家就靠这个冰季赚游客的钱啊!
翁倩玉唱过“命运是对手,永不低头。从来没抱怨半句,不去问理由。仍踏著前路走,青春走到白头”,“没有月亮,我们可以看星光。失去星光,还有温暖的眼光。抱着希望等待就少点感伤。仿佛不觉得寒夜太无助太漫长。我泪流下,当你说我很坚强。不是那样,我只是不肯绝望。因为最怕茫茫然随风飘荡。忍痛不放手紧捉住梦想的翅膀。”。这样的词句观众听起来是舒服的,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真谛,是真诚的大实话,“文人”圈过多的愁云惨雾,是不现实且不顾及观众感受的表现。假如不小心在这样的套路中沉溺而不自拔,久而久之,难保不会变成抑郁症患者。
一般人都知道能够说出来的痛通常都不是很痛,而那些隐忍、克制,努力点亮希望的人,会收获更多的尊重!
本文随手写就,针对总体现象,不针对任何独立的个体,请勿对号入座!一家观点,难免片面,拍砖、补充,无任欢迎!不喜欢看文字的请绕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