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wx2/large/43df9542gy1ft1in0qzrtj20go0b40t9.jpg
《我不是药神》的口碑实在是太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呢?上映不到3天,票房已经过了9亿。谁敢说这个电影哪怕一点不好,都有点政治不正确。
所以从求生欲角度来说,还是先说一些个人的观影感受:这真的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院电影。无论是对监制宁浩,监制
主演徐峥,导演文牧野以及电影的主演们,这都会是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最骄傲的一个作品吧。
所以,就算我鸡蛋里挑骨头吧,天蝎就是这么矫情。
我去电影院看电影很少,因为有个毛病,我之前也写过,就是看电影时爱打瞌睡。即使这样,多年积累下来在电影院也看过几十近百部电影了,没打瞌睡的印象中也就三部:一部是《阿凡达》,一部是《罗曼蒂克消亡史》,另一部就是《我不是药神》。
这是一个很难让我不喜欢的电影——我最感兴趣的社会现实题材,主演都是演技派(徐峥、王传君、谭卓、章宇、周一围个个出彩),内容有故事有喜剧有泪点。所以从电影院出来的人,无法说出这电影的不好,事实也的确很好,豆瓣超过20万人打分,还在9分之上。
https://wx2/large/43df9542gy1ft1int6sn3j20pe0h2gmi.jpg
电影里喜剧元素随处可见(这是导演的风格还是宁浩和徐峥的功劳,我怀疑是后者),让你放弃抵抗,放松投入进去,这样煽情效果会特别强烈。
对绝大部分观众来说,煽情是很厉害的武器,尤其是喜剧里的煽情,效果简单粗暴又直接,想想看,有人说起哪部电影把自己看哭了,简直可以屏蔽所有的不好。
《我不是药神》的煽情相对还算克制,所以就显得泪点很多。像我这种泪点低的人,从程勇带着公司员工团建,思慧冲着被程勇用钱砸上舞台跳钢管舞的经理大喊“脱脱脱”就开始泪目。到后面的老人求警察放弃查印度假药时,基本上泪如雨下了。当徐峥冲着周一围红着眼球嘶吼:“他才20岁,他想活着,这有什么罪!”要不是两边都坐着男的,我可能也会哽咽出声,更别说结尾白血病人集体脱口罩送程勇去坐牢了……
可是笑完了,哭过了,从电影院出来,就隐约感觉哪里有点不对。这个电影如果从院线下来了,以后的人再看,他的高达9分的封神之处在哪里?
https://wx1/large/43df9542gy1ft1io62ujsj20f009waaj.jpg
我知道,以咱们国家的审核尺度,你不能要求出现像韩国的那种《杀人回忆》《熔炉》《辩护人》可以“改变国家的电影”,即使是《我不是药神》这样避开主要矛盾的处理,因为题材的原因,当初拿到可以上映的龙标时,徐峥也在微博上兴奋得语无伦次。但私心还是觉得,这电影如果是在当年新闻事件之后不久出来,该有多牛叉。
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对于开创了类型喜剧《泰囧》和社会题材勇气之作《我不是药神》的徐峥和宁浩,别说观众对他们期望高,即使他们自己,除了商业的企求之外,对影史留名也是有野心的。
所以,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这里,电影前半部比后半部好,前半部有力量,所有的人物从出现到改变,都很合理,可信度特别高。可是自从“一年后”开始,电影为了能上映,从剧本到镜头以及情绪的煽情处理,都明显减弱了力度。
https://wx1/large/43df9542gy1ft1ioiy9krj20go0b4mxi.jpg
最大的一点感受就是,《我不是药神》里几乎没有负面角色,这在一向非黑即白的国产电影里实在少见。道理是这样的:人很复杂,好人坏人没有二元对立。但是这个故事里,角色应该有对立面,因为有黑有白有对有错。就像电影想表达的,法律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这就是对立,有矛盾才有冲突,有冲突电影才有质感。而现在看到的电影里,唯一的对立面就是白血病人、程勇和李乃文饰演的那个瑞士诺华公司的中方医药代表。甚至连周一围饰演的警察,都从头到尾善良到帅得发光,站在患者这边。
这种处理方式真的有点为了过审而投机,要知道格列宁(原型药叫格列卫)贵不贵?当然贵,患者吃原版药四万一个月,天价。可是只要稍微了解医药情况的人都知道,这种对白血病(或者说癌症)的特效药,是可以保命的,价格昂贵自然有昂贵的理由。
https://wx3/large/43df9542gy1ft1ioxzqcxj20i20c1t97.jpg
最主要的当然是研发费用,药物的研发周期都比较长,十几年很正常,有的药光研发成本就能达到十几亿,还是美金(不过格列卫有没有这么多不太清楚),但新药的专利保护期一般是20年。也就是说,如果真的研发费用十几亿美金的话,20年,想收回成本并且赚取大量利润,天价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它是可以保命的唯一办法,患者非买不可。
肯定有人会问,不能不卖天价吗?也可以,但商业的本质就是牟利,如果不天价,那药厂没有利润,就没法研发新药,良性循环的链条就断了。很多罕见病,包括癌症,一直没有专门的药物治疗,可能就是没有足够的技术、时间和费用来研发新药。
所以,如果不天价,就需要有人来承担这个成本,大部分人都觉得应该国家来承担,经济特别发达的国家没问题,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没有能力或者不作为,有些国家不仅不能替大家承担,反而在这些药进口时会有高额的关税等费用增加。
https://wx2/large/43df9542gy1ft1ipppb5gj20fe093aak.jpg
而这些,最后都转嫁到患者身上。也正因为这,才有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我不是药神》这种电影的来源。可是《我不是药神》把主要矛盾设置在医药公司和患者之间,再加上因为影像作品和故事性的需要,避开矛盾主题,用“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来进行人物塑造和煽情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这的确方便电影过审,但是也确实削弱了电影的力量。
现实里,《我不是药神》程勇的原型叫陆勇,他是一名患有白血病的企业家,从一开始帮病友代购印度的盗版格列卫就没挣过钱,依旧因为走私售卖“假药”违法被抓,后来因为上千名病友签名求情,才让法院“撤回起诉”,免去牢狱之灾。这个新闻当年很轰动,倒逼国家重视起这个药品的价格问题,最终列入医保名单(全国各地报销比例不同,基本上患者每个月自费部分两千多就可以)。
https://wx4/large/43df9542gy1ft1iq07bh5j20u00mydhi.jpg
我们的环境,没法奢望电影可以改变国家,但是当新闻已经过去多年,格列卫的问题已经解决,这个时候一部大团圆结局的电影,价值自然会有所打折。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因为遗憾而分神了。
虽然《我不是药神》是迟来多年的电影,但依旧有电影人关注这件事,以及这件事里的人。要知道,在我小的时候,光是报纸、杂志、电视这些媒体,就能通过关注新闻而改变规则甚至政策。新闻改变不了的,文学作品总是能适时赶上呈现。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心里暗想,这是个多精彩的小说啊,这部电影真应该有一部很优秀的原著。
可惜,没有。可能我的不满意和遗憾,更多是来自这里吧。作为一个写作的人,很是惭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