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应《娃娃丫丫》杂志之约,写了一篇关于如何看待孩子间纠纷问题的稿件,被用在八月的期刊上。

给孩子吃亏的机会
天性斯文的壮壮的鼻子上被小朋友抓了一道血印。我很心疼地对他说:“你不要先动手打人,但是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还手打他。”壮壮机械地重复着我的话,可他的眼神分明让我觉得他很恐惧、紧张。
冷静后的我觉得自己不该教儿子“以牙还牙”式的报复。“还手打他”不仅不能修复儿子的委屈,反而会使他在交往中可能由于过度保护自己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导致他和小朋友的交往更加不和谐,周而复始会形成恶性循环,孩子的社交能力很难提高。当我转而用“孩子吃亏是福,让孩子顺其自然与人交往,家长不干涉”的观念来看待孩子间的纠纷时,心里就豁达了许多。
此后,壮壮若是添了新伤(当然不是严重的伤筋动骨),我会把心疼埋在心里。如果他不向我提及,我决不用询问去唤起他也许早已玩得忘却了的痛苦;如果他对我说:“妈妈,今天**打我了。”我会平静地和他交流:“小朋友为什么会打你?是不是你的行为冒犯了他?他动手打你不对,可是你又错在哪里...”交流实际上是我在向他传达余人交往的简单道理,让他知道什么行为会冒犯他人而招致反感甚至攻击、什么行为是不受欢迎的。通过沟通我让他学会谦让,学会做一个大家都乐于相处的小朋友。
一次聚会时,我坐在沙发上和朋友聊天。壮壮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在一张桌子上搭积木“建桥”,女孩妈妈站在女孩身边看着他们玩。女孩见自己搭的桥没有壮壮搭得高,就不高兴地推到了壮壮的桥,然后还不耐烦地要不壮壮从桌子旁边推开,壮壮随即推了她一下,女孩抬手一拳打在壮壮胳膊上,壮壮抬手正要还她一拳时,女孩妈妈已经把女孩抱起来了。女孩在妈妈怀里哭得梨花带雨,壮壮傻愣愣地仰头看他哭,也许是在想:你先动手,你打着我胳膊了我还没哭,你咋倒哭得这么伤心呢?目睹事件全过程的我犹豫了片刻,没有起身去哄那个女孩,也没有责问壮壮,而是继续坐在沙发上和朋友聊天。因为我认为这次纠纷不是因壮壮不对而引起的,先动手的也不是壮壮,况且壮壮还没打着她,壮壮没有错!如果我为了朋友间的面子和友谊,跑去安慰那个女孩而呵斥壮壮,不仅对壮壮不公平,而且会挫伤他慢慢积累起来的交往信心,同时也向他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小朋友纠纷中的正确月错误可以因家长的力量而改变。
不过,在这件小事中壮壮敢于还击的表现让我惊奇于孩子的变化,以前挨打吃亏的他在“吃亏”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保护自己。由此我相信,孩子是有自我保护能力的!这种能力需要在孩子间数次冲突中才能得以总结、积累和发展,而不是靠家长一天两天、一句话两句话就能教会的,家长要给孩子吃亏的机会,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他的社交能力!
更让我欣喜的是壮壮在学会保护自己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关心、帮助他人。幼儿园小朋友尿湿裤子了,壮壮会很大方地把自己的备用裤子借给小朋友传...我和壮爸都庆幸我们“吃亏是福”和“不干涉”的豁达观念,不仅没有是孩子变得懦弱,反而让孩子拥有了难能可贵的爱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