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卷1作文审题立意以及优秀作文
(2016-08-19 09:06:57)
标签:
高考阅卷标杆作文标准 |
2016年全国卷1作文审题立意以及优秀作文
(高考阅卷总结)
审题
第一步,提炼关键词:1.分数,2.评价;3.教育。原点应该是教育。延伸:进步退步、惩罚与奖赏。
对题意分析之后的总结:
一、
二、
三、
我在阅卷过程中的打分情况记录
重视过程,忽略结果类;努力做好自己,争取进步类;要有好态度类,得分42分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36分左右;知足常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类34——36分;懂得满足,37分以内;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类37分左右给分;对比与比较类33——35分给分;与人比较,与己比较37分左右
优秀作文56分
双重标准
(56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精神拷问的时代里,麻木的欢笑着、痛苦着。那些所谓的大众用苛刻的眼光对优秀的人求全责备,对失败的人一丁点进步却大肆赞美,即使他的进步离优秀很远很远。
真是可笑的双重标准。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常常感到疑惑:那些很优秀很成功的人们的愿望,为何仅仅是成为一个普通人?我想,他们是累了吧?他们被这大众的双重标准压抑的喘不上气来。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中。人们总在那小小的陶片上写上他们心中曾经伟大的将军和政治家,因为那些本该完美的人们犯了小小的错误,人们无法接受本该完美的人的不完美。于是,优秀的人们被放逐了。
人们把城邦中最优秀的人一个个逼走,雅典焉有久存之理?假如人们可以包容那些细小的不完美,雅典的繁荣不是指日可待?
不完美才是一种完美,没有黑哪有白?没有绿叶哪有红花?把包容给优秀的人吧!原谅拿破仑的滑铁卢之败,原谅李宁的汉城之败,记得他们曾经辉煌的过去,并且相信他们会创造比过去更美的未来。
不要一味的包容那些不优秀的人,因为那样会让他停滞不前,你一定还记得身为天才的仲永吧!一味的赞美之下,有了我们今天所读之文《伤仲永》。
天才尚且承受不住鲜花与掌声的重量,更何况那些本就不优秀的人呢?铭记“仲永之戒”,不要让你的包容毁掉一个本可以走向成功的人!不要在经年之后想起,对一个又一个人扼腕叹息。
尼采说:“那些所谓的大众,就是把他们无法理解,与期待相反的事物视为异类而加以迫害。”优秀并不等同于完美,作为大众的我们何必苛求本不存在的完美,作为大众的我们又何必闲到去赞美那些本不值得在意的进步?
放下我们的双重标准吧!
荆轴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隙。去接受不完美,严而促进,去推动提升。
找寻苛求与能力平衡(18+18+20=56)
为人父母者,应当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面临失败时,可以黯然神伤,但不可以意志消沉;为富为贵,可以洋洋自得,但不可以失恻隐之心。面对人生,孩子们可以不卑不亢,心魂清净的做人。
如同《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言,“幸福的家庭各各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别人家的孩子”也有“别人家的孩子”的烦恼。两个年龄相近的孩子,一个成绩优异但苛于要求,压抑在所难免;另一个成绩平庸却不会失上进之心,两种教育方式,无非孰对孰错,只是请真正还给孩子一丝清风,吹走他们心中的负担吧。
就在几个月前,一条轰动性的消息震惊了中国的历史学界。史学天才林嘉文,年仅十六岁便出版了两部影响颇深的著作,并早已被北大历史系提前录取,却于前几日留下遗书,选择了跳楼身亡。与此同时,华东师范政治系青年才俊相隔不过几天于家中自缢身亡,两个在各自领域拥有不凡成就的人,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事业当中。
林旳遗书中充满坦然、平静,仿佛真若超脱的仙人。对此,杨澜曾说:“我未曾亲眼见过两位,但在遗照中,我看到了林的空洞,江的惊惧,既然大多数人都活在现实中,那么就让我们的心更热些,血更冷些,骨更硬些。”究其根本,到底是天才的脚步太快而常人无法企及,还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壤没有生长天才的契机?
现在的时代,对于孩子们的盲目开发早已见怪不怪,许多家长即使捕足风影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但终究只会辛苦了在逼仄的独木桥上竞争的孩子们。也许,追求极致的完美的“大国工匠精神”乐于为人们称道,但在中国,更多的是个人的修养与自觉,“考得好亲一口,考坏一巴掌”的方式并不能建立起真正追求卓越的制度保障,真正重视,才能让“大国工匠精神”如同空气发酵一般,渗入民族精神、国民素质当中。
我们急需的,是改变社会的风向,完成时代的艰难转身,让对于孩子的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点一滴当中,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畸轻畸重的布局,只有造成社会群体的撕裂,唯有积极公正的态度,才能让真正的天才冉冉升起,找寻到苛求与能力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