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解析)
标签:
语文高考 |
分类: 备考指导 |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卷
2020.0306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 (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通常富有考据癖的学者有时会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菜的来源、成分和烹调方法研究得
A.井井有条
C.有条有理
【解答】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有序。有条有理:形容层次、脉络清楚。用于“研究”,空一应选择“有条有理”。袖手旁观:比喻人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作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结合“不肯染指”,可知空二应选择“袖手旁观”。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苦心经营:用尽心思筹划安排。空三侧重考据家的钻研,不涉及筹划安排,所以空三应选择“苦心孤诣”。领会:领悟事物而有所体会。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结合“用口”“它们的滋味”,可知空四应选择“领略”。故选: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素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
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
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A.
【解答】此段文字论述的是人类不知情权的自由。是领起句,引出话题“不知情权”。句中的“后者”只能紧跟句,因为只有句中包含两个事物。剩下的三句,是具体论述。只有有主语“它”,所以放在前。句作状语,修饰句,所以放在句前。故选:A。
3.根据下面现代诗的诗意,作者感到“啮咬”和“绞伤”的原因,最恰当的是(3分)
当花和果实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
A.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解答】诗歌的前两句通过春秋季节变换,表明时光流逝,而“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直接点明原因,最后两句点明人物的心情。根据“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可以得知,时光流逝是作者感到“啮咬”和“绞伤”的原因。A.诗句是写柳永的人生之事,和时光流逝无关;B.诗句是写相思闲愁;C.诗句是写杜甫内心因战争而起的痛苦;D.表明了时光流逝。故选:D。
4.下表是“吾”、“尔”、“子”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根据下表,选出推断正确的选项是(3分)
|
使用情境
人称称谓 |
吾 |
尔 |
子 |
|||
|
《论语》 |
《孟子》 |
《论语》 |
《孟子》 |
《论语》 |
《孟子》 |
|
|
上对下 |
77.9% |
45.1% |
81.0% |
6.3% |
0.0% |
47.9% |
|
平辈之间 |
1.8% |
6.6% |
0.0% |
0.0% |
8.0% |
45.1% |
|
下对上 |
3.5% |
7.4% |
0.0% |
0.0% |
76.0% |
7.0% |
|
对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
16.8% |
4.9% |
19.0% |
93.7% |
16.0% |
0.0% |
A.从《论语》到《孟子》,“吾”的使用情境变化较“尔”和“子”显著。
B.在《论语》和孟子中,“尔”的使用情境都是上对下。
C.根据“吾”的使用情境,下对上以“吾”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
D.《论语》里通常依据彼此尊卑关系,使用“尔”或者“子”称呼对方。
【解答】A.“显著”错误,数值没有体现。
B.“都是”错误,数值都不是百分百。
C.“下对上以‘吾’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错误。比例很少,说明不礼貌。
D.正确。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洞真观横翠阁记
(宋)何朝隐
洞真观之左右,支珑盘亘(指山互相连接),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规模肇(开始)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横翠”。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洞真观的四周,山势起伏绵延。它的西面有山峰像屏风一样矗立着,道士张文政
有一个阁子坐落在这座山上。阁子从先世就开始建造,到了张文政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和修饰,山间的泉、石、草、树、鸡、犬、人家,但凡登上这个阁子,就能一览无余。正像谪仙李白所说的樵夫耕叟出入画面的景象。我去拜访并爱上了这里,于是为它题名为“横翠”。我弟弟彦和能写大字,颇得山谷老人的书法意趣,让他题写了那个匾额,并张挂在阁子的正面。
则又为之说日: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盖奇峰绝巘(yn]大山上的小山),不择地而有之。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之)置通邑大都,则有力者往往攘臂(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其间,而化为争夺之场。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我又因此而感叹说:古人没有谁没有爱山的癖好,但这样的癖好,不是心静的人 不能真正地拥有。奇异险峻的山峰,不管什么地方都有。如果不幸处在无人的地方, 那么就算过了千年百年也不能一展真容貌;(如果)把它放在大城市里,那么那些强健有力的人常常挥臂攀登,把那里变成争夺胜利的地方。所以凡是好山好水所在的地方, 还不如让它依傍在道观寺庙的旁边,来准备让高人雅士来观赏。
余常与客游于斯,徙倚(徘徊,来回地走,逡巡)(于)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鲜明绚丽),风雨之晦冥(昏暗;阴沉。)。迩延野绿,远混(于)天碧,千态万状,辐凑(于)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尘世之外)之真乐也。或者乃曰:“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今阁俯兹山,不啻(chì,只)侑yòu座欹q器,与韩意特异,何也?”余曰:“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什么)择?且横平冈于座右(古人常把所珍视的文、书、字、画放置于此),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相去甚远),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尔(如此;这样),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我曾经和客人在这里游玩,徜徉在阑干之间,就看到这座山在眼前呈现出景色的变化,时而是云霞绚丽,时而是风雨阴沉昏暗。近处绿色的原野向天边延伸,和碧天浑然一体,千姿百态,汇聚在阁前,观赏者神情怡然,与天地间的浩荡之气贯通,不能穷尽它的边际,这真是超凡脱俗的真正快乐啊!有人却说:“过去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写道,远处的山峰碧绿一点,远远望去,眼前为之一亮。但横翠阁俯临此山,
不只与山靠得很近,与韩愈的意思大相径庭,为什么呢?”我说:“山既然是心静的人所喜欢的,还选择什么远近呢?再说,平缓的山岗横亘在眼前,翠绿的山峰耸立在天边,虽说相差极远,至于那景色变化的姿态,远的和近的实在没有什么不同。通达的人眼界开阔,绝不会如此,(被景的远近左右),倘若不认为这样,那么韩愈给王氏写《燕喜亭记》,为什么只喜欢那座处在居所后面的高起的山丘呢?”
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于)人事,必将嗜欲(指耳目口鼻等方面贪图享受的要求)得而喜功名,富贵足而慕神仙。健羡(贪欲,非常仰慕,非常羡慕,)之心,无时而已也。曾岂静者之为哉!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梅溪何朝隐记。
哎呀,如果真的将喜欢远的忽视近的作为自己的心愿,那么把它推及到人事上,一定会满足了欲望进而追求功名,满足了富贵还想追慕神仙。贪欲之心,没完没了。难道这竟是心静的人的所作所为吗?张文政的老师仲清了然于心,张文政当然懂得这个要义。我既写了这篇记来阐发这个道理,又怕自己将来做事情,犯类似的错误,所以把我的见解附在文末,姑且用来警示自己。还要作为对世人的警戒。梅溪何朝隐写。
注释:侑座欹器: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成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得很近。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D
A.规模肇自先世
B.则有力者往往攘臂其间
C.不啻侑座欹器
D.曾岂静者之为哉
(5)D.曾:竟。句意:难道这竟是心静的人所为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B
A.横翠阁风景如画,登阁即可一览无余,其匾额题字取法于大家,有黄庭坚书法之风。
B.引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意在证明远处的景能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
C.引韩愈的《燕喜亭记》意在证明赏景不取决于远近而取决于内心是否宁静、达观。
D.作者介绍了横翠阁名字由来及观景体会,感慨不是心静之人不能拥有真正的爱山癖好。
(6)B.“意在证明远处的景能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错,意在引发友人的质疑,引出下文的一番议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4分)
译为:所以凡是好山好水所在的地方,还不如让它处在道观寺庙之旁,让高人雅士来观赏。
故,所以;凡佳山所在,附诸道释之宫,处在道观寺庙之旁;高人胜士,高人雅士。
(2)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6分)
何以,以何,为什么;特,只;突然,高出的样子。
译为:那么韩愈给王氏写《燕喜亭记》,为什么只喜欢那座处在居所后面的高起的山丘呢?
8.
答案:本文介绍了横翠阁的由来和观景体会,即事说理,指出赏景不能有好远略近之心,由此推及人事,提出要保持内心宁静,不要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用以自警并诫人
(8)结合“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得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丁曾岂静者之为哉”“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分析,指出赏景不能有好远略近之心,由此推及人事,提出要保持内心宁静,用以自警并诫人。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鹧鸪天﹒怀王道甫
陈亮
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注】王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性情志趣也大异于从前。
9.
开篇直抒胸臆,先回忆昔日的美好,与而今两人形成对比反衬,突出表达作者希望友情恒在志向尚存不改初心。巧用反问“口腹安然岂远谋”、设问“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反语“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等多种修辞,表达了对朋友的诸多感情,既有真挚的想念,更有深切地批评和满怀的期待和祝福。
【解析】(9)“头颅如许尚何求?”意指光明荏苒,青春易逝,转眼头白,年已老大,此时尚复何求?作者直抒胸臆,回忆昔日从游之乐。其次,“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运用反问和反衬手法。通过反问说自己多年来,披肝沥胆竭尽全力,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事值得挂念的。至于衣食温饱,那是很容易满足的,何须为此而长计远谋,到处奔波呢?“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不无讽刺地说:大约近来我竟尔目光短浅了,也羡慕起你虽官位卑微,却善于为自己谋划了。这既是正话反说,又是借己责人。其本意只在于责怪对方新来“眼孔浅”,为了那“微官”而“作计周”。这里既有为王道甫怀才不遇、长期官微位卑的处境抱不平,又对他背弃理想,只顾为自身的温饱处心积虑而深表失望和惋惜。这种对友人交织着爱与恨的感情。
10.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10)对王道甫怀才不遇,长期官位微薄的同情不平;对朋友背弃理想,只为自身的温饱而处心积虑的的不失望和惋惜;对大丈夫应尽瘁国事,不为自身温饱而焦虑的肯定。
【解析】首先理解浅层含义,也就是翻译诗句大意:大约近来我目光短浅了,也羡慕起你官位卑微了,却善于为自己谋划了。其次,对照全诗深入理解,这其实是借己责人。可结合颔联“口腹安然岂远谋”对照着来解读尾句,这是作者剖析自己心情。最后,根据以上分析诗人情感可以总结归纳为激励自己要坚守初衷矢志不渝,目光长远淡泊名利,“大都眼孔新来浅”,“浅”是对自己的批评,不该目光短浅,希望自己永葆高洁的志向节操和淡泊名利的追求;委婉表达对朋友的不满与批评。“羡尔微官作计周”,与其说是羡慕朋友有官可做,沽名钓誉,毋宁说是暗讽朋友为口腹之欲和自身温饱而丧失曾经的志向和操守,对照“浅”字理解,表面说“羡慕”,内里却是深深的失望和莫名的遗憾、惋惜,甚至是责问与戏谑。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2)
(3)
(4)朝搴阰之木兰兮,
(5)
(6)
(7)
(8)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解答】故答案为:
(1)缦立远视(重点字:缦)
(2)苔痕上阶绿(重点字:痕)
(3)闲来垂钓碧溪上(重点字:碧)
(4)夕揽洲之宿莽(重点字:揽)
(5)高者挂罥长林梢(重点字:罥)
(6)挟飞仙以遨游(重点字:遨)
(7)一张一弛(重点字:弛)
(8)过则勿惮改(重点字:惮)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讨论
老舍
日本兵到了,向来不肯和仆人讲话的阔人,也改变得谦卑和蔼了许多,逃命是何等重要的事,没有仆人的帮助,这命怎能逃得成。在这种情形之下,王老爷向李福说了话:“李福,厅里的汽车还叫得来吗?”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
“外边的车大概不能进租界了。”李福说。
“出去总可以吧?向汽车行叫一辆好了。”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
“铺子已然全关了门。”李福说。
“但是,”王老爷思索了半天才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离开这日租界;等会儿,大兵到了,想走也走不开了!”李福没作声。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
“老爷,日本兵不是要占全城吗?那么,各处就都变成日租界了,搬家不是白费——”
“不会搬到北平去呀?你——”王老爷没好意思骂出来。“打下天津,就是北平,北平又怎那么可靠呢?”李福说,样子还很规矩,可是口气有点轻慢。
王老爷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待了半天:“那么,咱们等死?在这儿坐着等死?”
“谁愿意大睁白眼的等死呢?”李福微微一笑,“有主意!”
“有主意还不快说,你笑什么?你——”王老爷又压住自己的脾气。
“庚子那年,我还小呢——”
“先别又提你那个庚子!”
“厅长,别忙呀!”李福忽然用了“厅长”的称呼,好象是故意的耍笑。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占了北平,我爸爸就一点也不怕,他本是义和团,听说洋兵进了城,他‘拍’的一下,不干了,去给日本兵当——当——”
“当向导。”
“对,向导!带着他们各处去抢好东西!”
“亡国奴!”王老爷说。
“亡国奴不亡国奴的,我这是好意,给老爷出个小主意,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你瞧,我爸爸不过是个粗人,还能随机应变;你这一肚儿墨水,不比我爸爸强?反正老爷在前清也作官——我跟着老爷,快三十年了,是不是?——在袁总统的时候也作官——那时候老爷的官运比现在强,我记得——现在,你还作官;这可就该这么说了:反正是作官,为什么不可以作个日本官?老爷有官作呢,李福也跟着吃碗饱饭,是不是?”
“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
“老爷,你要这么说呢,李福也有个办法。”
王老爷点了点头,是叫李福往下说的意思。
“老爷既不作卖国贼;要作个忠臣,就不应当在家里坐着,应当到厅里去看着那颗印。《苏武牧羊》,《托兆碰碑》,《宁武关》,那都是忠臣,李福全听过。老爷愿意这么办,我破出这条狗命去陪着老爷!上行下效,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唱红脸的,还是唱白脸的,总得占一面,我听老爷的!”
“太太不叫我出去!”王老爷说:“我也没工夫听你这一套废话!”
李福退了两步,低头想了会儿:“要不然,老爷,这么办: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刚进了齐化门,日本打前敌,老爷。我爸爸一听日本兵进了城,就给全胡同的人们出了主意。他叫他们在门口高悬日本旗;一块白布,当中用胭脂涂个大红蛋,很容易。挂上以后,果然日本兵把别的胡同全抢了,就是没抢我们那条——羊尾巴胡同。现在,咱们跑是不容易了。日本兵到了呢,不杀也得抢;不如挂上顺民旗,先挡一阵!”
“别说了,别说了!你要把我气死!亡国奴!”
李福看老爷生了气,怪扫兴的要往外走。
“李福!”太太由楼上下来,她已听见了他们的讨论。“李福,去找块白布,镜盒里有胭脂。”
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
“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
(载于1931年11月《齐大月刊》第2卷第2期)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C
A.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将王老爷和下人李福在动荡时局中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B.李福对王老爷前后都称老爷,但是在中间一处却称其官职——厅长,表现了李福在为老爷想到办法后的洋洋得意和对老爷的揶揄。
C.王老爷是有爱国心的,知道做亡国奴是不对的,但是因为害怕老婆,最后不得不做了投降日本人的官老爷。
D.王老爷没有名字,说明他是一类人的代表。作者对这类人的刻画,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对当时面临日寇入侵的中国人有警示作用。
【解析】(12)C.“王老爷是有爱国心的”错,他国难当头作为官员不作为,想的是逃跑,可看出他根本没有爱国心;“但是因为害怕老婆,最后不得不做了投降日本人的官老爷”错,文本结尾部分“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可见这“咣”一声炮响,王老爷吓破了胆,为了保命起见,所谓的爱国心便不堪一击地失去了,不能说因为害怕老婆。选项原因推断有误。
13.
(13)王老爷是一个平时高高在上、怕死、虚伤、自私、见风使蛇的官场投机分子。
(13)从开头部分“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中,可见出王老爷的自私自利假公济私。
“‘亡国奴!’王老爷说”“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可见王老爷是个有学问有身份,理性上知道不该做亡国奴。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可见王老爷是个胆小怕事、没有主见的懦弱之人。
从“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可见是贪生怕死没有气节操守言行不一之徒。
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
14.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
(14)以王老爷的喊声结束全文,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增强讽刺效果。使用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符合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使用独词句、短句,突出表现了王老爷的惶恐不安、紧张急迫,可见其胆小怕死的性格特征。“白布”一词运用了借代手法,不直言一方面是因为王老爷禁忌做亡国奴,另一方面也为了引发读者去思考想象人物的贪生怕死、毫无担当和大义之心,主旨方面间接表达了作者对抗战中苟且偷安无所作为的自私自利者的批评。
【解析】(14)首先明确答题区域:“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然后点明字面意思,即浅层意思:王老爷催促下人李福赶快找白布。这里“白布”是借代修辞,委婉含蓄,暗指王老爷要举着日本国旗投降;这是王老爷的语言描写,言谈话语间可见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为着急、恐慌、害怕,从中也可参透性格特点:知道不该做亡国奴,生死关头还是觉得保命要紧,可见王老爷的没骨气无气节的可笑、可耻、可悲、可恨、可怜的怂态,颇具讽刺性,以此句作结也增强启迪效果,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想想王老爷未来有可能的种种表现,耐人寻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