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卷高二语文

(2019-01-19 07:25:58)
标签:

高考

教育

分类: 备考指导

南京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科写在答题纸上。每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空格里或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基础篇

一、(8分)

1.请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任选八空作答)(8分)

1)仓廪实而知礼节,           。(司马迁《史记·管仲列传》)

2           ,小人穷斯滥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3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4桃李不言,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5)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6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7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中国人命名喜欢取意于古典名句。如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取意“    ,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学者楚图南的名字,取意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庄子·逍遥游》);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取意对“知”“行”的认知,他认为先“行”后“知”,而荀子却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二、(6分)

2.请任选一部名著的阅读题作答。(6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中的诗句,简要概括其中涉及的相关情节。(任选一题作答)(6分)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第58回)

答: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架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第102回)

答:                                                                    

2)阅读下面《哈姆莱特》第三幕第四场中的对白,回答问题。(6分)

哈姆莱特 母亲,您叫我有什么事?

    哈姆莱特,你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啦。

哈姆莱特 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

    来,来,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回答我。

哈姆莱特 去,去,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问我。

王后和哈姆特为什么认为对方“胡说八道”?(3分)

答:                                                                    

这一冲突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3分)

答: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18分)

终于,攀上了山顶。黄乏的太阳已站在了一根黄土柱上,随时准备一跃而下,将山川人灵都置于无际的黑暗之中。山顶的风很厉,似乎这仍是一座被围困的营盘,风从四面沟崖齐向山顶冲击,一道道土烟合围上来,营盘萧瑟,隐隐有金戈铁马之音。趁着天色尚明,我们立即架起望远镜,观察四周形胜,拍照,su集遗物,绘图,记录。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武壮观。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住了我。

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jing,一手扬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选自马步升《绝地之音》)

 

3.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3分)

崖(                          

4.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su集(          一应        jing   

5.文中说“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请简要描述这一场景。(不超过30字)(4分)

答:                                                                    

6.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答:                                                                     

7.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答:                                                                    

 

 

专题篇

 

四、(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20分)

(一)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删节)

(二)

夫屈子之志,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英,一篇之中,反复致意,其孤怀独往,不复有《春秋》之世宙也。故其行芳、志洁,太史推与日月争光。而于贾生所陈三代文质,终见馋于绛灌者,同致异焉。太史所谓悲其志欤?

(选自章学诚《为谢司马撰<</span>楚辞章句>叙》)

 

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厚币委质事楚                  质:抵押

B奈何绝秦欢                    欢:友好关系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说坏话

D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英        英:才智杰出,才能出众的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A怀王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示鲁父老项羽头,鲁

B秦割汉中地与楚                 广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C竟死于秦归葬                     卒三岁迁为太史令

D太史推日月争光                   客亦知夫水月乎

10.请用“/”给选文(二)中画浪线部分断句。(3)(3)

以 谓 忠 君 爱 国 伤 痛 疾 时 宗 臣 之 义 不 忍 去 人 皆 知 之

11.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

译文: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

译文:                                                                  

3太史所谓悲其志欤?(2)

译文:                                                                  

12选文(二)“屈子之志”与选文(一)中“三致志焉”的“志”有何异同?(4分)

答:                                                                    

 

 

五、(10)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10分)

江上

王令

浩渺烟波不可名,我来闲自濯尘缨。

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

天阔水云连黯淡,日闲鸥鹭自飞鸣。

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1)颔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3分)

答:                                                                     

2)简要分析“日闲鸥鹭自飞鸣”中“闲”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3)诗人感慨“后世凭谁论浊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意揣摩。(4分)

答:                                                                     

 

 

六、(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28分)

以屈原为最大代表的中国南方文化,开始就具有独特的辉煌色彩。刘勰所称赞的“惊采绝艳”,是这一特征的准确描述。我认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

在文艺史上,决定选择死亡所作的诗篇达到如此高度成就,是罕见的。诗人以其死亡的选择来描述,来想象,来思索,来抒发。生的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被多样而繁复地展示出来,是非、善恶、美丑的不可并存的对立、冲突、变换的尖锐性、复杂性被显露出来,历史和人世的悲剧性、黑暗性和不可知性被提了出来。“伍子逢殃兮,比干俎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既然如此,世界和存在是如此荒诞、丑陋、无道理、没目的,那我又值得活么?

要驱除掉求活这个极为强大的自然生物本能,要实现与这个丑恶世界作死亡决裂的人性,对一个真有血肉之躯的个体,本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是那种“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洫”式的负气,而是只有自我意识才能做到的以死亡来抗衡荒谬的世界。这抗衡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在这反思和选择中,把人性的全部美好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生命的眷恋、执着和欢欣,统统凝聚和积淀在这感性情感中了。这情感不同于“礼乐传统”所要求塑造、陶冶的普遍性的群体情感形式,这里的情感是自我在选择死亡而意识世界和回顾生存时所激发的非常具体而个性化的感情。它之所以具体,是因为这些情感始终萦绕着、纠缠于自我参与了的种种具体的政治斗争、危亡形势和切身经历。它丝毫也不“超脱”,而是执着在这些具体事务的状况形势中来判断是非、美丑、善恶。这种判断从而不只是理知的思索,更是情感的反应,而且在这里,理知是沉浸、融化在情感之中的。

尽管屈原从理知上提出了他选择死亡的某些理论上或伦理上的理由,如不忍见事态发展、祖国沦亡等等,但他不愿听从“渔父”的劝告,不走孔子、庄子和“明哲”古训的道路,都说明这种死亡的选择更是情感上的。他从情感上便觉得活不下去,理知上的“不值得活”在这里明显地展现为情感上的“决不能活”。这种情感上的“决不能活”,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仍然是溶入了、渗透了并且经过了个体的道德责任感的反省之后的积淀产物。它既不神秘,也非狂热,而仍然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但是,它虽符合理性甚至符合道德,却又超越了它们。它是生死的再反思。

所以,尽管后世有人或讥讽屈原过于“愚忠”,接受了儒家的“奴才哲学”;或指责屈原“露才扬己”,不符合儒家的温厚精神。但是,你能够去死吗?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嘲讽者和指责者都将退缩。“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如果说“从容就义”比“慷慨从仁”难,那么自杀死亡比“从仁”“就义”就似乎更难了。特别当它并不是一时之泄愤、盲目的情绪、狂热的观念,而是在仔细反思了生和死、咀嚼了人生的价值和现世的荒谬之后。这种选择死亡和面对死亡的个体情感,强有力地建筑着人类的心理本体。

也正因如此,便是这种展现存在的情感本身,而不一定是自杀这死亡的具体行动方式,给后世华夏文艺以极大影响。屈原以其选择死亡的人性高扬和情感态度,即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眷恋憧憬,极大地感染、启发和教育着后代人们。屈原通过死,把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情感新高度。

尽管屈原以死的行动震撼着知识分子,但在儒家传统的支配下,效法屈原自杀的毕竟是极少数,因之,它并不以死的行动而毋宁是以对死的深沉感受和情感反思来替代真正的行动。因之是以它(死亡)来反复锤炼心灵,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包括屈辱、扭曲、痛苦……)而日益深厚。不是樱花式的热烈在俄顷,而毋宁如菊、梅、松、竹,以耐力长久为理想的象征。所以后世效法屈原自沉的尽管并不太多,不一定要去死,但屈原所反复锤炼的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理情感,那种由屈原第一次表达出来的死之前的悲愤哀伤、苦痛爱恋,那种纯任志气、坦露性情……总之,那种屈原式的情感操守却一代又一代地培育着中国知识者的心魂,并经常成为生活和创作的原动力量。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生存,嵇康、阮籍的悲愤哀伤,也都是在死亡面前所产生的深厚沉郁的“此在”的情感本身。他们都考虑过或考虑到去死,尽管他们并没有那样去做,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大地发现的“在”的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它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在”的光芒。

(选自李泽厚《华夏美学》,有删改)

 

班级准备编辑一期以“生与死的抉择”为主题的屈原专刊,有以下任务需要完成。

14.屈骚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知识分子,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三位,写一组排比句,作为专刊卷首语中的开头。(4分)

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文天祥、谭嗣同

答:                                                                    

15.结合本文论述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角度,为此专刊设置四个板块,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板块名称。(4分)

答:                                                                    

16.专刊设计讨论中,有同学联系到了儒道的生死观。作者认为,屈原选择“死亡”的原因与儒家所谓“杀身以成仁”和道家所谓“一死生,齐彭殇”分别有什么不同?(6分)

答:                                                                    

17.有同学建议专刊中配一些关于屈原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下面是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请展开想象,合理描述这幅图的画面内容,字数100左右。(8分)

南京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卷高二语文

答:                                                                    

18.专刊编写中,有同学提供了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观点。鲁迅认为,屈原之沉江,虽传为壮烈,但“孤伟自死,社会依然”,毕竟未能动摇旧制度之任何根基。怎样辩证看待鲁迅的观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写作篇

 

七、(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刚上火车,一个男子对我嚷嚷说我坐错位置了,特别凶。僵持了一会儿,我看看他的票,我就让了,什么也没说。火车跑了很远,我才跟他说:“你坐错车了! ”——有时候对一些没有素质的人,就应该这样教训他。他脸色惨白地询问旁边人,结果是:我坐错车了。

南京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卷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1衣食足而知荣辱  2)君子固穷  3)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4)下自成蹊 5)相逢何必曾相识 6)羡长江之无穷  7)气吞万里如虎 8)朝闻道  而后乃今将图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分。每空1分)

2.(1曹军潼关大败,马超等来捉曹操(1分);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1分);曹操急脱下红袍(1分);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1分);曹操慌忙割了胡子(1分);马超得知此事,又叫人大喊:“短髯者是曹操!”(1分);曹操立即扯起旗角包颈而逃。(1分)(6分。大背景1分;三个环节原因、结果各1分,答对其中五点即可)

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来搬运粮米(1分);司马懿派人抢了数匹仿制,来搬运粮草(1分)。诸葛亮派人暗中在机关上做手脚,牛马便不能行动(1分);又派军士扮作神兵,驱牛马而行(1分)。魏兵以为诸葛亮有神鬼相助,不敢追赶(1分);诸葛亮轻而易举地获得许多粮草(1分)。

2)王后:哈姆莱特不承认自己和新国王的婚事、不承认他是新国王的继子是不理智的。(1分)哈姆雷特:不愿承认新国王,且怨恨母亲背叛自己的父亲(老国王)。(2分)

哈姆莱特在情绪激动之下误杀了躲在幕后偷听的波洛涅斯(1分);使矛盾激化:立刻被送往英国,致使奥菲利亚发疯,导致雷欧提斯复仇(2分。答对两点即可)。

3. du   nin   sho3分。每个1分)

4.     俱     3分。每个1分)

5.危崖边的小块平地上,一人手扬皮鞭,哼唱歌曲,拉着骡子打碾庄稼。(4分。每点1分)

6.比喻、联想和生动的动词“浮”(2分。答对两点即可),描绘了大地一片昏黄苍凉的景象(1分),富有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1分,答出一点即可)。

7.生于绝地;无词,只有一个“咧”字,无统一曲调,只有内在音韵;情感丰富:雄壮、悠扬,激昂、哀婉。4分。前两点各1分;情感两类,一类1分)

8A2分。质:同“贽”,见面礼)

    9C2分)

10.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3分。每处1分)

111)(张仪)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3分。得分点为“用事者”“诡辩”及状语后置句式) 2)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4分。每句1分) 3)这是太史公所说的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感到悲伤吗?(2分。“所谓”“悲”各1分)

12.相同之处:“忠君爱国”(“存君兴国”),“伤痛疾时”冀幸俗之一改2分);不同之处:选文(二)还有“抗怀三代之英”(坚守高洁情怀)的情感。(2分)。

13.(1)倦于浮沉的归隐之思;渴望长舟破浪建功立业而不得的无奈。(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2)描写出鸥鹭的闲适自在;与黯淡的环境背景相对比;呼应首联“闲”字,表现出诗人无事可做的悠闲无奈。(3分。每点1分)  3)慨叹后世无人了解屈原、评论屈原的清浊,借屈原遭遇抒发无人了解自己的内心郁闷。(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14.示例:屈骚精神,影响深远:司马迁在含垢忍辱中成就一家之言,嵇康在临刑之际抚出广陵绝响,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大义凛然,横刀大笑…(4分。每句1分)

15.生平经历,生死之辩,作品欣赏,名家评论,后世影响。(4分。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6.儒家倡导为某种道德理念而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道家倡导超越生死的羁绊,获得精神的自由;屈原则是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眷恋憧憬,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抉择,是人性的高扬,它不同于儒家要求的普遍性的群体情感形式,也不同于道家的超脱。(6分。每点2分)

17.示例:汩罗江边,顽石曲径,古树野花,一片荒寒萧瑟。屈原于江畔踽踽独行,头戴高耸的切云冠,着宽袖长袍,身佩长长的陆离宝剑,髯髯垂须,面容憔悴;愁眉深锁,又不失坚毅,望着滔滔江水陷入沉思,原本清瘦的面庞笼罩着悲愤抑郁的神色。(8分。环境2分,肖像2分,神情2分,语言表达2分)

18.屈原的“孤伟自死”,是以死亡来抗衡荒谬的世界,这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这把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情感新高度;他启发知识分子以死亡来反复锤炼心灵,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而日益深厚;屈原式的情感操守一代又一代地培育着中国知识者的心魂,并经常成为生活的和创作的原动力量;最大地展露自己“在”的意义。(3分。每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

“社会依然”是说在儒家传统的支配下,屈原个人的死,以及效法屈原自杀的,毕竟是极少数,没能从根本上唤醒世人,动摇那个荒诞、丑陋、无道理、没目的社会。(2分。意对即可)

鲁迅是从反抗黑暗荒诞社会斗争的要求来审视和批评屈原的,他希望能够出现远较屈原更彻底的新的战士,来完成推翻黑暗社会的重任。(1分。意对即可)

19.参照评分细则(70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