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方法、知识清单
(2018-11-29 16:43:17)
标签:
教育文化高考 |
分类: 备考指导 |
文学作品阅读(小说)
考纲解读:
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
此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1、选材以小小说为主,但也包括长篇中篇的节选。
2、古今中外都在涉及,但又以中国当代小说为主,近年外国小说的考察呈现上升趋势。
3、传统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生活。
4、现代派小说是一种强调表现危机感、荒谬感、困惑感,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失衡、对立并寻求突破、谋求和谐的文学作品。
5、小说阅读考查的能力与散文相比,侧重点不一样。重点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考查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等。
一、考人物形象
人物鉴赏要注意分析塑造人物的描写手法;要注意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形貌神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牲;要注意联系人物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归结为: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1、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
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答案组织模式
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20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解题思路:鉴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师傅的描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文章第2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常心;第三3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5段写他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单句下定义型
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
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2008宁夏、海南,欧·亨利《二十年以后》)
答案: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乐观开朗,心直口快。企图逃避法律。(1点2分)
再如: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2009辽宁卷《遗璞》)
答案: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为骄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1点2分)
二、考故事情节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通过对曲折情节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的把握,了解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注意情节的发展对展示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一)问答模式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丈夫撒谎掩饰。妻子替丈夫圆谎。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即出)
3、情节作用式
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总结: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
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比如说照应前文某个情节或标题、为后文某个情节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卒章显志等等。
三、考环境描写
“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审美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考环境描写的题,考查模式往往是:手法+景物特点(概括性短语)+作用。答案也要由手法+景物特点+作用几方面来构成。
如:(2010年安徽卷,三)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2009浙江,大卫·洛契弗特《魔合》)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其作用。(4分)
答: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2、如果景物描写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境氛围,就直接答出其作用。
如:(2008宁夏、海南,三)《二十年以后》(殴·亨利)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回到原文,照顾前后语段。
第一次出现在小说第1自然段,前后语段是:“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第二次原文语段是:“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认真分析。
第一次“冷飕飕的风”是出现在第1自然段,小说展开的情景是夜间10点了,而且又挂着冷飕飕的风,因此“街上行人寥寥无几”,正是这样,在昏暗灯光下站着的那个男子才尤为引人注意,因此警察才会“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这此冷风的出现烘托了环境,使得故事情节得以展开。
第二次“冷飕飕的风”出现带来了“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因此,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了。这次风的出现,使情节发生了转变,推动了情节发展。
组织语言表达。(注意使用术语)
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推动)情节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主旨。
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推动情节的发展。
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衬托主题。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四、考写作技巧
小说的写作技巧是指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运用的技能、表现手法。
小说中常见的方法如下: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行为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铺垫、烘托、对比、象征、波澜、悬念、伏笔、逆转等。
布局谋篇:线索、顺序、倒叙、详写、略写、过渡、照应、详略等。
语言辞格: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比拟、夸张,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注意:如果题干中已经点明了具体手法,则答案由内容和情节两方面的作用来构成。如果是叫我们任找一种手法来鉴赏的,还要点明其具体手法是什么,答案由手法+内容作用+情节作用3方面来构成】
如:(20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文章的表达技巧涉及多的方面,但是本题题干有明确的提示,所以难度就降低了。这道题明确指出的是细节描写。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三点: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情感特征(如“咬了咬牙”所体现出来的情感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文章的中心。“每晚到湖边闲坐”这个细节,是董师傅经常性的行为,可以看出董师傅是一位具有平常心的人,同时正是因为他每天都到湖边闲坐,所以下文的碰到小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答案就可以从这样两方面来整合。
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五、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六、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1、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2、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3、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4、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七、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抓人物形象;抓情节发展; 抓写作背景。
八、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九、分析术语归纳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十、小说阅读方法
1、众观全篇、把握主旨。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