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介绍一首明初高启的词《沁园春.雁》

(2007-12-21 06:23:06)
标签:

文学/原创

读书随感

分类: 评论
 

介绍一首明初高启的词《沁园春.雁》

 

  最近,写的一些博文,有些太累了,都是一些关于时事的。细想起来,真有些不值,这些事都在有人管和解决,作为一个小小老百姓多说本无益处,还是不说的好。因此就去读一些古代诗词,以便工作之余的消遣和放松。最近,在读明朝初期的几位诗人的诗词,发现一首高启写的词《沁园春.雁》,读后很受启发。于是就想把它介绍给朋友,该词全文如下:

            【沁园春】雁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要读懂这首词,首先应介绍一下高启。现将从《百度》查到的高启生平抄录在这里:

  “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明朝建国于1368年,此时他已经33岁,明朝建国后7年,即被腰斩,按理应算元朝诗人,于今人们都把他列入明初诗人,本人也只好遵俗,谁让他做过3年明朝的编修呢),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其次应该确定一下写作年代,因无资料介绍,只能根据词的内容推断.我认为,这首词因该是写于他辞官还乡之后,也就是写于1370年左右,隐居青丘之时。

  在评论这首词时,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二说:“此作句句精秀,虽非宋人风格,固自成明代杰作。‘横破’七字,精湛而雄秀,真才人之笔。高启此词托物言志,反映了他对政治的畏惧心理。词中的大雁形象即是词人的自我写照,寄托着作者坚决回乡的退隐心迹。从表现形式上看,通篇采用白描手法,缘情比事,随物赋形,堪称明词中的上乘之作。”

  本人以为陈氏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可以采信。下面谈谈我读此词后的一点感想,以及对这首词的理解。

  该词的上半阙以"木落时来,花开时归,年又一年。”领起,是诗人在教书治田闲暇时(也许就在田间),看到一群南飞的大雁,引起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着以诗人特有的活跃思绪,由南飞雁记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在这里“记”应为记起,即回忆的意思。(有的版本做"忆",因为吴梅先生的引文是“记”,故从之。)对诗人来说南楼望信中的 “信”应该是指他坚辞官职,等待皇帝批示这件事,而“夕阳帘外”,则是他等待期间,经常站在窗前,眺望夕阳的无聊心境的写照(有人说这是在描写“思妇”,实际上这是不确的,见《元明清词欣赏词典》),“西窗惊梦”则是指诗人以“诗文”引起皇帝的猜忌,由此产生的恐慌。“夜雨灯前”一句,让我们联想到南唐李后主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词,这更加深了我们对诗人回忆过去的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思绪,很快又回到现实中来,继续观看南飞的雁群,“写月斜书”句,与宋诗人张孤雁的《解连环.孤雁》中的“写不成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说南飞的大雁整齐的排成了一个"人"字。“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一是交待这是秋天,“潇湘”二字则属用典,相传北宋宋迪曾选取湖南零陵湘水、潇水合流处的景色,绘制“潇湘八景”。根据此图景物布置与八景庶几相合,自右至左可名为:山市晴岚、渔村落照、平沙雁落、远浦帆归、烟寺晚钟、洞庭秋月、潇湘夜雨、江天暮雪。而古人认为南飞的大雁是飞往位于潇湘的落雁山,并在那里栖息过冬。这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雁群的羡慕。大雁南飞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一阵“风”(能吹断雁阵的一定不是微风)吹来,吹断了整齐的队伍,于是就有了“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句,至此上半阙结束。

  下半阙,仍然继续诗人活跃的思绪,先是想象大雁的落地栖息,以避风寒,有“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但是就是休息,雁群也不会安生:“恨呜呜戍角,忽吹飞起,悠悠渔火,常照愁眠。”作者在这里借用张继的“枫桥夜泊”的“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诗,以示惊飞的大雁不得不在悠悠渔火中深夜赶路。接下去的“隴寨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实写大雁,却是借此表达诗人认为世事维艰,莫恋红尘,归隐田园的思想。后两句“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用一个典故收束,也是该词的词胆。这个典故就是: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论秦蜀》“不然如两生、四皓、伏生之流,鸿飞冥冥,弋人何慕,肯摇唇鼓吻,自投于陷穽哉!”主要意思是说,大雁飞向远空,猎人没法射到,遨游于莽莽云海,岂不快哉。以此比喻诗人将远走高飞,全身避害。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词的理解。实际上高启虽然有如此睿智的思想,但也未躲过因文惹祸,最终导致腰斩死亡的悲惨命运。据吴梅先生的《词学通论》记载,高启因文惹祸的两首诗是《宫女图》,诗云:“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题画犬诗》:“猧儿初长尾茸茸,行响金铃细草中。莫向瑶阶吠人影,洋车夜半出深宫。”据吴梅先生考证,这两首诗并非讽刺明初夜庭事,而是讽刺元朝的顺帝和庚申君。只是一些好事者,或者高启的政敌,牵强附会的向明太祖朱元璋进谗言,引起最高统治者对高启的猜忌,实施属冤枉。看来肖小之人古已有之,并非始自今日。自古以来,因文而致祸者也绝非高启一人。这是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今后写博文还是小心为妙。

  总之我认为高启的《沁园春.雁》应属一首千古绝唱。高启此词托物言志,反映了他对政治的畏惧心理。词中的大雁形象即是词人的自我写照,寄托着作者坚决回乡的退隐思想。从表现形式上看,通篇采用白描手法,思想活跃,跌宕起伏,缘情比事,随物赋形,堪称明词中的上乘之作。大家不妨认真读读,也许会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好文共赏
后一篇:门外汉谈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