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96.隐忍的人生——《小城之春》

(2012-11-16 01:54:11)
标签:

人生

连续性

田壮壮

费穆

杂谈

分类: 大声对你说

http://s10/mw690/43bba4a3gce8c709a7679&690

    我还很清楚的记得,在80年代中国电影资料馆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确实是心惊肉跳,而且越看越害怕。因为以自己的观影经验,一些好的经典作品,无论拍得怎样好,在电影的结局都处理得不好。我觉得电影的结局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担心,这么好的电影,万一导演处理不好,确实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关于这部电影,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地方,在我能够接触和阅读到的所有文章和评论,没有不对这部影片的成就感到惊讶,感到很大的震惊,证明这部影片本身的成就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很多国家的电影资料馆都收藏了《小城之春》,包括很多地方的电视台都有放映《小城之春》。
  旁白
  这些年来,我无数次的看这部电影,昨晚我又重复看了一遍,在影片制作差不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依然带给我非常强烈、非常现代的感觉。其中一个原因,我想应该是它的叙事形式。其中有两个方面,一是旁白的运用,因为现在很多电影都有旁白,包括西方一些电影,包括香港电影也是,但都没有《小城之春》那样的运用。
  也就是说影片中的旁白很巧妙,好像从女主角玉纹的观点去叙述整个故事,可是这个旁白很奇怪,在影片开始的十分钟,它就围绕着画面上可以看到的一切来叙述,也就是说,旁白给了这部电影很多的可能性。而其中一个可能性就是:整部电影完全是一个幻想出来的故事,影片没有交代出事情发生的空间是过去型还是现在型。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当然它已经是一件发生了的事情,可能是过去型,但从电影叙述的过程中看,又好像是现在型。我们留意字幕后的几个镜头,就安排得比较特别,开始是一个摇镜,然后穿过树林,第三个镜头中看到女主角出现在画面里,然后她向画面的右方走去。而在影片的最后,同样的场面再度出现,在妹妹三人远离而去后,女主角向画面这方走来,然后又开始旁白。我发现前后是相互呼应的。开始是女主角一个人看,可能暗示她正在目睹三人离去,结尾是夫妻两人在看,如果我们把此看为现在型的话,那么,之后发生的一切都是一个回忆。
  而影片中旁白的作用几乎支配了整个故事人物的发展,也是女主角本身一个意识,比如旁白说:我要进房间,画面上的人物就进房间;李纬(志忱)的出场也是旁白所安排的,这可以看为女主角站在城头上幻想出来的故事;如果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话,那么就是一个回忆。
  影片中的主观和客观永远都交错在一起,这样复杂的叙述方法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影片以多重的意义和解释体现出其现代性。
  舞台剧
  第二点,从表现方面,大家也应该留意到这部影片有很重舞台剧的倾向。其实中国电影一直都受舞台剧的影响,30年代的电影工作者都有舞台剧的经验,第一部中国电影也是改编自舞台剧,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我所知道的费穆也对舞台演出有很丰富的经验,特别他对京剧艺术有很深的研究,当然,影片里面有很多戏剧和舞台剧的成分。
  可是《小城之春》既保留了舞台剧的形式,也显得非常电影化。其中表现在镜头的运用方面,我们发现影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处在比较低的位置拍摄,并非是水平线的角度,这个角度完全是舞台剧观众的角度,然后动作的处理都是平面的,演员的演出基本是面对镜头。导演在一些场面的处理上,却非常电影化,以对角线构成了一个非常对称的画面。最明显的一个场戏,就是李伟(志忱)刚到,所有的人都在房间里,然后妹妹在唱歌,这完全是舞台化的安排,所有的人都面对镜头,也就是面对舞台前面的观众。但是,镜头跟着人物的移动,只是摇来摇去,形成不同的构图和动作,而其中几个人物的关系全部在这个横摇的镜头中表现出来。
  另外,舞台也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关系,舞台剧在空间处理上都是连续性的。导演在处理时间上是完全脱离舞台剧,在《小城之春》中的时间跳动特别厉害,把一场戏通过不同的时间去处理。所以,在1948年之前,几乎在世界电影史上从来没人这样去处理,使影片具备了跨越时空的现代性。这种场面处理直到60年代开始,戈达尔才引入自己的影片里,最明显的例子是他的《筋疲力尽》。
  对白
  此外,《小城之春》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中国电影,像费穆那么懂得运用中国的语言,这是非常厉害的。影片中的语言很有节奏感,在每一段对白与对白之间,完全像诗一样。好像志忱和玉纹的一场戏,“啊”“喔”,两人重逢的几句对白是这样子:是你?是我,然后又重复说是你?是我。如果把这样的对白交给一个导演,我敢说,每个导演都会不知道怎么去拍。可在影片中却显得很自然,费穆一直在控制对白间的节奏,完全像一段音乐。
  李天济的剧本,不同的材料我都看过了。费穆看完他的剧本对他说,你的剧本太长了,得删掉三分一,然后他就开始删,把其他人物都删除掉了。
  费穆看后,还要删,最后到开拍的时候,费穆就跟他说,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交给我拍摄,但我仍然会改动。从最后的对白来看,我想原来的剧本基本不是这样子。
  在这部电影中,对白有很大的张力,让你去想象,所以我觉得费穆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可是西方的观众却未必能够都欣赏这点,大概是一种文化的隔膜造成的。
  1983年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合办“20至40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展”,《小城之春》被中国两岸三地的电影人重新发现,“放射出让人目眩心惊的光芒”。1984年香港艺术中心与香港中国电影学会合办的“探索的时代:早期中国电影展”,以及1985年第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亚洲大师作品钩沉”专题影展上,费穆的《小城之春》都是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节目。“面对这部中国电影杰作中之杰作的挑战,香港著名的影评人石琪、罗卡和李焯桃等都写出了极为精彩详尽的品评文章,珠玉纷呈,一致推崇,可谓近十年来香港影评史上罕见的盛事。”
  自此以后,《小城之春》成了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海内外关于《小城之春》的评论文章不断问世,这部影片和它的导演成了海内外电影界中国电影评论、研究的一大热点。1995年,《小城之春》被推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更被香港电影评论界推选为世界100年电影史上的10部经典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