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
(2010-12-12 23:14:08)
“山一程,水一程”,一种含而不露的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的依恋、渴望。“夜深千丈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风一更,雪
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辗转反侧的他怎能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妻子的浅笑低语?引逗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
说实话,以我偏爱的生命感觉和价值趣味,我更服膺第二篇的那种“不是人间富贵花”的心灵解读。而这种服膺,在我研读了纳兰性德的生平文字后,变得更为坚实。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
从“夜深千丈灯”的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这1万多鉴赏文字,让我重新找回了对《长相思》的感觉,有段时间,我发现纳兰的影子一直缠着我不肯离去。半个月后,我完成了《长相思》的文本细读——
1、整首词共36个字(不含词牌和标点),上片、下片各18字。
2、全词押庚韵,共8个韵脚。即:程、行、灯、更、成、声。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古韵书《词林正韵》,“行”属“青韵”,和“庚韵”是可以通用的。
3、《长相思》是词牌名,又名《长相思令》、《吴山青》、《山渐青》等。三十六字,平韵,上下片的首两句叠韵。唐教坊曲名,此调多抒相思缠绵之意。典型的如晏几道的《长相思》:“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虽没有单列
题目,但词牌也可以看作是本首词的题目。
4、全词共出现5种意象,即:山、水、灯、风、雪。山水意象寓征途羁旅之苦,风雪意象寓怀乡思归之情。入思的意象都很平常,但却意味蕴藉、意境深邃suì。
5、“山一程,水一程”,以互文笔法延拓空间;“风一更,雪一更”,亦以互文之笔绵亘时间。全词意境在时空的变动格局中形成。
6、上片着眼于“色”的对比,夜色之深与灯光之明形成对比。下片着眼于“声”的对比,风雪之聒与故园之音形成对比。在对比中,词境产生一种审美的张力。
7、上片是实写,山、水、行、灯,皆为实景。下片系虚写,风、雪、梦、声,皆为空相。一实一虚,机心深藏。
8、上片着力写一“身”字,一程一程者,身之行迹也;下片着力写一“心”字,一更一更者,心之浪迹也。身无所居,心无所安,能不忆故园乎?
9、全词上片叙事,叙扈从之事。下片抒情,抒思乡之情。事和情以景贯之、融之,浑然一体。
10、“故园”为全词之枢纽。故园在此既是一种生活场景,更是一种精神意象。就生活场景言之,通常让人想起此类经典的剪影:
慈母手中线。——孟郊《游子吟》
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 铸《青玉案》
11、而就“故园”的精神意象、文化品格而言,仿佛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约定,故园总会时时萦绕在我的心中。许多具体的感情可能变质,但故园总能承载我的悲欢离合,宽厚一如母亲的怀抱。你不必担心背叛和离弃,也不必担心伤害和刺痛,人性的弱点在这里成了一段精神的童话。也因此,“故园”成了人类文化的一个永恒
主题,譬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瞻云望鸟道,对柳忆家园。(南北朝?阴坚)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唐?赵嘏gǔ)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宋?张咏)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宋?刘过)
到处青山山有树,如何偏起故乡情。(元?廖大奎)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唐?李白)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唐?灵澈)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唐?柳宗元)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miǎo,归思难收。(宋?柳永)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宋?秦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gòu)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三国?曹操)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yīng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对《长相思》的文本细读,是在骆驼式的精神状态下完成的。我在想,倘若没有先前的1万多字来打细读的底子,倘若不曾走进纳兰的历史空间,倘若无法将《长相思》和纳兰的其它词作建构起一种精神上的互文关系,那么,我能实现以上的文本细读吗?经验告诉我,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当我将36字的《长相思》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自我鉴赏的时候,当这1493字的文本细读的背后融入了我本人对纳兰的精神世界、
诗词境界以及对自我的生命感觉、价值偏好的种种追寻、反思和考问的时候,我忽然有了一种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正是清人唐彪谓之的“其言
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精神状态吗?
曾经有人问我:文本细读难道仅仅是教师课前先期阅读吗?如果是这样,其实就是以往的备课钻研教材,何需贴上“文本细读”的标签呢?我觉得,在“文本细读”
和“钻研教材”之间划等号,似乎草率了些。任何概念的提出,都不可能是凌空出世的。它们总是基于某种历史文化语境,在特定语境中创生而成的。就像“对话”
与“交流”不能同日而语、“探究”与“提问”不能相提并论一样。
“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来自两个不同的观念系统和话语系统。它们的语义内涵不仅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概念存在,更是被它们所由来的观念系统和话语系统框定
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在“钻研教材”所置身的话语系统中,语言被指述为工具,因为是工具,因此它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语言是语言,内容是内容,于是,钻研教材就是钻研内容。而在“文本细读”的前置语境中,语言(准确地说是“言语”)是本体,言语是存在的家,言语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固有属性,而不
是外加的。那么它所钻研的不是剥离了语言的内容,而是言语本身。注意,是言语本身!这是第一。
第二,钻研教材,意味着教师在细读文本之前,已经有一个先在的限定:文本是“教材”,文本已经被异化、窄化、浅化为“教材”,教师能读出的不过是文本做为教材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特点”和“教学疑点”。文本细读,则首先让文本返回到原初状态去。原初并非仅指开端,原初就是原本、本原、本体。文本细读,就是将文本返回本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为教材的“文本”是流,做为文本的“文本”才是源啊。
文本细读的完成,标志着我对《长相思》的备课实现了精神上的第一变。
二
第一变的大功告成,让我沉浸在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中。然而,好景不长,当我思考的脚步跨进课程之巷、教学之门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眩晕。这眩晕,不是来自别的,恰恰来自文本细读,来自让我底气十足、让我神采飞扬的《长相思》的文本细读。正是这细读,在将我带入了一个繁花似锦、
姹紫嫣红的诗意丛林的同时,也让我深深体味到了那种什么都想采摘、什么都难以割舍的贪欲和尴尬。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字的《长相思》化作了繁华如三千
东流水的课程资源。沉浸在文本细读中的我,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
山、水、风、雪、灯,这些极为典型的诗词意象得让学生去建构吧,不然,词的意境如何呈现、意蕴又如何开掘?
互文作为一种刚刚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古典修辞手法,得让他们去了解吧,不然,词的字面意思如何明朗化、清晰化?
虚与实、冷与暖、事与情、苦与乐,这些林林总总的对比结构得让学生去发现吧,不然,诗人的情感张力和词的言语审美张力如何体会?
诗人的身心矛盾、身心冲突得让学生去感悟吧,不然,他们对词的学习如何发乎情又如何止乎情呢?
故园的生活场景得让学生去想象吧,不然,天涯行役之苦如何品尝、辗转反侧之意如何揣度、寂寞凄清之心如何触摸?
而作为全词、自然也是全课的精髓之所在的故园文化意象的把握和体悟,更是自不待言、勿庸置疑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高了。这还只是就《长相思》本身的学习资源而言,但从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观之,囿yòu于《长相思》本身的课堂学习显然落伍了、甚至陈腐了!别的姑且不论,首先,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词作的生存背景得让学生了解吧?再有,“乡愁”作为本单元、自然也是本课的主题,多少总得有些精神高度和深度的拓展吧?而纳兰词中,这样的篇什可谓俯拾皆是,随便拈出一首,即可成为《长相思》极佳的互文语境和印证文字。看来,寻找文本的“三千弱水”本就不易,而只取其中的一瓢则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