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4

(2008-02-08 20:03:07)
标签:

杂谈

 
    清醒大多时候是一种优点.所谓活得明白,是很多人羡慕的本领.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在什么位置,将来朝哪里走,如何能走得漂亮.可是,也有时候,"难得糊涂"更是高境界.
 
    三兄弟立下投名状时,我愿意相信他们是真的出于对彼此情义的忠诚.也许相对于老二老三来说,李连杰扮演的大哥"庞青云"的确心思细密,有城府,有野心.还可能是出于对"女人"的爱慕,他想要留下来,就必须得到其他人的信任.投名状一纳,这份生死契约把三"兄弟"的命运紧紧连接.不过随着影片的行进,我不断推翻着自己的猜测.我觉得"庞青云"对那两兄弟应该是有感情的.而他对女人的爱,不该成为兄弟情谊的阻碍.
 
    他们的队伍刚从小山村出来投靠朝庭时,只有一百多人.后面那些惨烈的战争场面我有时是闭着眼睛看过去的,被拎在手上的敌将头颅,被炮弹炸得四散的尸体,被长枪穿身而过的大哥,躺在死尸堆里没人救助哭嚎着的小兵...我甚至怀疑这不是那个导演出伤感动人的"双城故事",浪漫清新的"甜蜜蜜",和哀婉悲情的"如果.爱"的爱情片大师陈可辛的作品了.不过陈导演骨子里还是温柔含蓄的,两段大战的场面,穿插在兄弟间的游戏和京剧表演中带过.可是,其气势在无声的硝烟弥漫中,一样让我胆寒.
 
    "二虎"是性情中人,爱,恨都写在脸上.他本来是兄弟们的大哥,"庞青云"来了取代了他的地位,二虎一点都不嫉恨,反而真心的拥护.苏州一战,他只身进城.虽然守城的将领是有意放他进去,又卖出破绽让他得胜.究竟如此的勇气和牺牲不是谁都做得出的.他的女人,是儿时的小伙伴.他对她的爱,用诚恳的笑容来表达.虽然她已经变得不喜欢"匪"的生活,可是她不说,他就不会去想.一厢情愿的以为,爱是稳固的,安全的.即使后来他对大哥的冷酷不认同,甚至曾经带领弟兄们"兵变".面对跪在面前的大哥,和离间兄弟关系的"魁"字军,他还是忠诚不二的.所以直到死去,他都以为自己是在救大哥,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嘴里叫着的名字,不是自己的女人.他的糊涂,至少让他没有太伤了自己的心.和别人比起来,他的痛苦象是割在皮肤上的刀口.
    "庞青云"字"鹿山",所以他的军队号称"山"字军.几乎可以用所向披靡来形容他带领下的军队,如果有足够的粮草供应的话,苏州一战不会那么艰难.可惜,他虽是帅才,却还是不太懂得朝廷的权术.不知道他的野心是一早就有,从他只身活下来就酝酿着了,还是见到了百姓的水深火热才从真正救人救己的思考中得来.他听从权臣的"指点",选在大雨瓢泼的一天,接受"巡府"的职位.吉时马上到了,三弟偏偏阻止着他的前进,他终于下了狠手.只有在这时这个大哥在我眼中才真的成了个可憎恶的人.我一直替他辩解,以为他的野心,不过是别人对他的误解.他对女人的爱,的确不是他杀二弟的动机.当他以为二弟进了苏州城,回不来了,才对女人说,"如果我活下来,娶你"的话.影片删减过吧,没看到激情的片段.所以在我心里,他们俩的爱,还是纯洁的.他死的时候,三弟助他.他的痛苦应该象是骨头上的毒,不知道能不能刮得干净.
 
    "姜武阳"什么都明白的,所以他的清醒让他最受折磨.单纯的人愿意把世界都看作很简单,这个三弟本来就是最快乐的人.有可亲的兄长,可敬的嫂子,弟兄们都和他要好,他自己也有勇有谋.穿上军装威风八面,他以为"投名状"给了他完美的友情.从他发现大哥和二嫂同船离开宴会,他的眉头就没舒朗过了.敏感的他从大哥府里换了全新的侍卫,知道二哥要有性命之忧了.他天真的以为嫂子是罪首,杀了她,二哥就平安了.看到二哥横尸街头,他想扑上去,又跪着退后几步.是他把"庞青云"领进了他们的生活,没有他,他们也许早就死与官兵的刀枪之下;可是没有他,他们也许还是简单快乐的土匪呢.他杀死大哥的时候,知道他背后中了枪."闭上眼睛,我会很快"是他替大哥处决犯了军规的小兄弟时说的话,同样用在大哥身上.他觉醒后的透彻了悟,是心里的伤口.
    如果没有纳"投名状",大哥带着女人逃走,属于风化案件.隐姓埋名的生活,也许幸福.女人是没有名字的,她问他,你听说过扬州瘦马么?从小学习琴骑书画,然后被卖作他人妾.二虎接管她,不是她可以选择的.她的文化基础,让她无法忍受匪窝的生活.所以她说她逃走了几次,可是又都回来了.没有解释原因,也许终究回来有二虎的庇护,乱世之中,一个女子,自己又能逃到哪去呢.二虎应该是他的亲人,在苏州城外.她告诉他们,二虎是勇敢的,值得尊敬的.但她心中,二虎不是爱人.可是大哥的出现,是她生活中的另一个选择.她见过他潦倒的颓废.原来自己的一碗米汤也能救人.她母亲般的把他抱在怀里安抚,陪着他一起哭.彻夜,她把她心里的话说给他听,这些事她生活的那个村子里可能没人明白.
 
    她愿意与他亲近,在她不知道将来还能再遇到他的夜里.可是后来,知道了彼此的身份,她忍不住再跑去他住的破屋时,喘着奔波一路的气,看住门口几眼,再扭头回去.这里是陈可辛了,隐而不发的爱恋,更让人流连.十几年的战乱,过后,她看中了两块纱帘.绿的红的,她都想要,好久没看到这么漂亮的纱帘了.她死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把它挂起来,还好...她的痛苦,是无形的,无处附着.空空,她这人世一遭,得到了什么呢?

  数字“三”在中国古代是具有非常的意义的,“三”是虚指“多”的意思, “三”在力学上是最稳定的。因此,在众多影视文学的创作中,三个人的人物关系最容易被创作者设置。

  现在的影视文学作品越来越重视人物性格设置的厚度,我们不再能简单地判断出这个角色是好还是坏,也就是单一的扁形人物设置之外必然会以圆形人物为主,所以,我们在看赵二虎这个莽撞而单纯的山贼头子之外,性格复杂多变的大哥庞青云更能吸引我们注意力,二人之间的矛盾对峙以及其不断地升级,推动了整个叙事的走向,更触及到了最后矛盾爆发的临界点,而以第三者讲述故事并参与故事的姜午阳更是集中在这重矛盾之中的“中间者”,几次矛盾的冲突都在他这里碰撞着。

  善恶难辨的大哥

  庞青云本就是官兵出身,投奔山贼只是他当时绝境中的一个出路,凭借一身的本领很快便得到山贼头子的信赖,最初我们看到的庞青云是一个有本领、有头脑的勇士和领导者,骁勇善战,讲兄弟情谊;带着几百人投官,并取得一场场看似不可能的胜利,在一次次成功的驱使下,他的欲望逐渐壮大,这一点可以在女人莲生身上表现出来。莲生有如他对权力的欲望,是他权力欲望不断演变的表相,最初庞青云对于莲生的欲望在他得知她为二虎的妻子后而本能地压制着,有意地一次次躲避着与她的正面接触,尤其发现莲生对自己也存在着情欲之后,但又不愿意伤害到兄弟之情,将自己的欲望克制在最低处。然而,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以及内心欲望的不断侵袭,他终于开始放纵自己的情欲(意为对权力的欲望),再度与莲生发生关系,一次一次欲望与心灵地撞击后,情欲与欲望的双重并构激发起他人性的转变,将最初盟约的投名状弃之脑后,做出件件违背道义之事,尤其是结尾的弑杀二弟之举,将叙事推向高潮,二弟成为他情欲和欲望的牺牲品。李连杰在角色的表演中,表情始终凝重,我们能感觉出这样一个表情无大变化的人是个性格多么复杂的人,单凭表情和动作我们猜不透他明确的指向,这使他所塑造的“大哥”更难让人琢磨。

  简单意气的二哥

  我们惯常认为山贼头目一般都是没什么大智慧的,有的只是勇猛,赵二虎就是这样一个山贼,虽为贼,却非常讲求义气和道义,论心计他远不如庞青云,论野心亦是。于是在庞青云不断膨胀的欲望下,二人的分歧越来越大,简单的二哥依旧遵循着自己心中的道义,虽有矛盾,但始终信仰着兄弟道义,并从未怀疑过,结尾处,依然不知被自己兄弟设计,豁出性命想去营救自己的兄弟(大哥)时,在雨天漆黑萧条的小巷中,被一支又一支的箭穿过身心皆无防备的身体时,还大声叫喊着,以为自己的生命是为兄弟而付出,以为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是条汉子”。他是三兄弟中最为悲壮的一个,妻子和名誉以及生命和信仰皆为庞青云所毁,赵二虎是可悲的,直到死还全然不知,这样对他也是最好的。刘德华将这个人物诠释得非常形象,憨厚的表情、鲁莽的举动让二虎这个形象立刻鲜活了起来,连他自己都说除了他没人能演好赵二虎这个角色,看过影片之后觉得此话一点都不为过。

  周旋于二人之间的三弟

  姜午阳十三岁便跟随赵二虎,与赵二虎的感情自然深厚,他是个理智兼感情皆丰富的人。姜午阳这个人物的设置是非常有意思的,虽为三兄弟中的一员,却与另外二人不是稳定的三角关系,而是二人矛盾之间的一个调和物。在如何处罚士兵的问题上,二人产生矛盾,午阳的举动成功的将之化解;在攻破苏州后,大哥让二哥背信弃义,围杀已经投降的敌人,午阳经理智思考站在正确的一方,并帮助大哥完成这一决定,再次调和了二人的矛盾;在结尾,得知大哥要杀二哥之后,将他认为的二人矛盾的触发点(女人莲生)消除,以为能再次挽救二人的关系,知道结果不能挽回时,在道义地驱使下宁死也要将背信的大哥杀掉。我们可以想像出庞青云的内心复杂,全是因为自己的欲望;赵二虎是个性格简单的人,姜午阳就是二人之间化解二者冲突的缓冲,他接受着二人矛盾的多次撞击,并用自己的力量将之消化,他时而站在大哥一方时而又维护着二哥,他坚守着投名状里的誓言,企图消除任何造成兄弟间不和的因素,却淡化了自身的情感欲望。金城武把姜午阳这个角色演绎地恰到好处,感性又不失理智。

  平凡女人莲生

  莲生这个角色可以理解为二人矛盾的具体表相,女人莲生并没被设置为罕有的美女,未体现出她的可爱之处,也没有华丽的服饰和妆容,似乎庞青云爱上她只是因为他是赵二虎的女人。然而,看似庞青云可能是为了莲生而设计弑杀二虎,其实莲生只是这一决定最终付诸于行动的一个加码而已,并非决定性的。纠缠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女人莲生自己也未曾想过会成为二人矛盾的牺牲品,她的感情是飘忽的,是不可信的,因为这感情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支撑得起来,她的任何行为都是结果,没有原因。始终淡然的表演正符合了人物的行为,让莲生这个并不起眼的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很好地藏在三个男性的光芒下。

    花费了几千年,我们才弄出了讲故事、听故事这一套游戏,才把它弄得如此花哨美丽,这挺好玩的。照着规则、套路来讲故事,就着故事讲看法,其实是在弘扬一种对话中的理性和理性中的对话。

  在《投名状》中,导演要表现兄弟情义,还要加进历史的残酷杀戮背景,又要表现对强势权威的恐惧和臣服,还要塑造一个有良好动机的庞青云。一部影片中要加进诸多思想,这多少表现出一种怕被指责没思想的张皇和焦灼。影片对主人公的形象失去定位,对他历史意义的思考被搁置起来,对他的道德评判被悬空了。不区分人物的善恶让我们在观赏时没法建立认同。没有价值观的支撑,拒绝做出价值判断或者没有能力做出价值判断,这是眼下许多中国电影的共同特色。在《投名状》中,这种价值观的悬空与它的人物定位离散和叙事的主题叠加也许是互为因果的。

  我们的导演在商业电影中明确地避开善恶判断,而且将之解释为人物性格复杂化,解释为主题的丰富和深刻。其实,不区分人物的善良和邪恶成为电影叙事的时髦,成为思想深刻的标杆,这恰恰是没有思想的迹象,是精神受过强烈电击的烙印。今天中国的许多导演都急于摆出探索普士(pose),都要使劲地显示深刻,但在文本中却未能进行形象的呈现,这是思想探索受到阻碍后的压抑感,我把它称为思想探索焦虑症。造成这种病症有多种原因,有时是作者没有能力进行思考,面对现实没有能力做出解释,还有一种可能是观念交流的空间被封闭了、做出有力的现实呈现和深刻探索的路子被阻碍了。在封闭环境和扭曲的心态中,我们许多人把反人道当先锋,把无价值当作价值,把前现代当作反现代,这是思想探索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就本片来说,对农民起义军和朝廷的价值评判,对太平天国用杀戮来进行反抗和清廷的镇压如何阐释,历史人物和历史运动的正义性思考,都是在学界争论很大而且很有一些政治禁忌的话题。说句题外话,如果希望在北美、欧洲取得票房好成绩,就不要选择这种看不明白谁打谁,说不清有没有正义之师的题材,更不要耍弄这种不分善恶的深沉。就中国的观众欣赏而言,对主人公所代表的力量,对主人公在历史潮流中的选择,我们也会有道德评判和历史评判,躲避对人物善与恶的评判,将价值判断故意悬空、虚化都会影响到对人物的认同和主题呈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192
后一篇:19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